“小電梯,大民生”,7月10日,南都《民呼我應·共建美好廣州》專題開篇,聚焦廣州黃埔區黃埔街豐樂社區加裝電梯“爛尾”難題的具體解決思路,圍繞涉事電梯加裝的合同問題、資金問題、施工問題,由社區牽頭、多部門協同,“光組織協調開會就有11次”,想方設法得以讓一度停工的電梯投入使用、獲得新生。
老建築加裝電梯這個民生課題,具體到每一個子項目都可能是千頭萬緒,不管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事與願違、把好事辦砸。就以黃埔街豐樂社區的電梯加裝來說,前期業主能形成加裝電梯合議本身就不容易,但誰承想,在簽約電梯公司、如期支付款項後卻還能遭遇工程違規轉包、項目長時間爛尾的狀況。按照現有的法律規範和程序,違規發包導致的合同違規並非沒有對應的法律途徑解決。前述法律對此的責任界定也明確,涉事主體除了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還將麵臨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甚至吊銷資質證書等法律追究。監管執法介入的程序並不複雜,責任厘清和追究也同樣可以按部就班。
但一具體到最真實的個案,一方麵是涉事公司以自身陷入經濟危機為由“擺爛”、拒絕額外賠償,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走法律途徑,業主肯定等不了”。經由法律途徑解決糾紛是社會規則體係中的底線設置,但這條路徑本身也存在著司法成本、訴訟效率等一係列難以避免的現實問題。更何況,實際施工方負責人涉嫌挪用項目資金的更嚴重法律責任,以及相應的資金追討,也是一個必然要推進但權利人更“等不起”的冗長法律程序。
分析問題、厘清責任是容易的,但真正從個案問題出發,化解市民的急難愁盼,可能就沒那麼容易條分縷析。正如此番豐樂社區電梯加裝的“收尾”工作,社區迎難而上牽頭的多部門協同,就顯得尤為可貴。
問題實實在在,急難愁盼如此具體,作為“上麵千條線,底下一根針”的基層治理末梢神經,社區的作用和價值在此處得以凸顯,細分步驟、不疾不徐的專業介入得以實現。麵對具體合同糾紛這樣的法律問題,由住建局、司法局、街道相關部門參與,“安排律師全程為業主提供法律支撐”,通過行政監管督促涉事公司在解決當下電梯設備購買資金難題的同時,履行追討欠款責任。而對建設資金尚存的缺口,街道和社區提出將加裝電梯後的政府補貼用於電梯建設的方案,同時發揮社會基層工作專長,做好解釋說明。最後還聯係信譽與資質較好的公司接手建設,確保電梯加裝項目順利完成。
停滯的電梯工程再開工,居民區內雜亂堆積的沙石磚塊得以清理,電梯最終能投入使用,在切身相關的居民眼中,讓這個一波三折、幾度絕望的爛尾電梯工程重獲生機,社區居功至偉。而在這一成功個案背後,更可以看到廣州“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續用心與用力,以及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精細化水平、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實踐思路。
共建美好廣州,民有所呼,就有所應。而且這裏的“應”,絕不是簡單地把所有糾紛推給司法途徑,讓市民陷入“等不起”的困境。社會治理各環節本就應當守土有責,勇於為市民分解訴訟的時間成本,尋求具體難題的多元化解之道,這是現代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指標,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南方都市報 2023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