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運河連通工程正在黃埔動工 先期項目預計2024年初建成
扶胥古運河
緩緩流淌的扶胥古運河,是廣州海絲文化跳動的曆史脈搏,如今這段有生命力的古航道將煥發新機。
當前,扶胥運河連通工程正在黃埔區動工,未來將恢複古運河路線,形成完整內河湧的水上遊覽觀光線,擦亮“老運河、新風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絲文化名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通訊員鄭嘉俊
古代扶胥:自此出海 溟渺無際
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扶胥古運河開鑿於北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就了“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商貿繁華景象,肩負起了溝通中外的重要曆史使命。1994年6月扶胥古運河遺址被列為黃埔區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扶胥古運河一路尋訪,可以看到滄海桑田的曆史痕跡。在有著600多年悠久曆史的穗東街道南灣村,有著一塊足有三層樓高的古海蝕岩——常春岩。“常春岩”這三個刻在石壁上的大字依稀可見。據悉,這是明代大書法家陳獻章,著名理學家湛若水等人遊曆至此處時,由陳獻章手書於此,至今已有500餘年。如今,一個雨亭蓋在石壁上,保護著這三個字,免受雨水的侵蝕。
村裏老人介紹道,數千年前,這裏曾是古海岸的一部分,後來由於陸地抬升,珠江口前移,海岸線退縮,原岩崖前的海洋已變為陸地。
不難發現,扶胥古運河堪稱“一河串古今”,它的周圍散落著曆史文化古跡,僅在穗東街道,就集齊了古廟、古塔、古樹、古橋、古建築等。如今走在古運河遺留下來的河湧邊,小橋流水,青磚綠瓦,百年宗祠,秋風古堤,處處訴說著一段與海上絲路有關的曆史記憶。
據史料,扶胥古運河在隋唐及以前就已興起了。魏晉時期,已有古鬥村(即廟頭),船隻放洋啟航之地,也是外國船隻到達廣州的第一停靠站。唐朝時,古鬥由村發展為南海鎮,後更名為扶胥鎮,港口命名為扶胥港,成為海外到廣州的第一站。
到了宋朝,由於黃木灣前風大浪高,影響海船停靠,為了提供更安全的運輸通道,便順著東滘湧開辟了扶胥古運河,由此達到了鼎盛時期。明清之後,由於水道淤積,扶胥港逐漸衰落,後港口功能西移。
現代運河:見證廣州開發區誕生
從另一個維度上看,這個項目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因為扶胥古運河是見證了廣州開發區起源的曆史之河。
1984年,廣州開發區的選址研究點就在橫滘河上,其正是扶胥古運河的一段。由此,廣州開發區的建設者在這大片的灘塗和蕉林上走上了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一如北宋年間人們開鑿扶胥古運河河道般艱辛,不由感歎古往今來奮鬥足跡生生不息。
河道疏通,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構建良好循環功能的水生態係統,更是關乎區域的發展大勢。當前,黃埔區謀劃了“三城一島”空間聯動發展規劃,正加速推進廣州海絲城規劃建設。扶胥古運河是廣州海絲城的曆史溯源之“根”,黃金水道之“脈”。若將其比作一篇正待起勢的“水文章”,這裏便是點睛之作,將為沿途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河道疏通:讓文化遺產惠民
因曆史變遷,現狀部分河道已無法連通。對此,黃埔區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多時,決定恢複其曆史水脈,重現千年運河盛景。項目總投資約1.39億元,先期項目預計2024年初建成。如今,廟頭支湧、西滘湧段被納入扶胥運河連通工程,正在施工中。
據黃埔區水務局介紹,扶胥古運河兩岸建設將學習借鑒京杭大運河等先進經驗,聚力打造底蘊深厚的古運河文化高地,突出“水清、岸綠、河暢”,通過連通修複古運河,傳承好諸如古渡文化、粵劇文化等古運河文化,書寫“人與運河、城與運河”的故事。
此外,項目通過碧道貫通工程縫合城市,碧道連城,以騎行道、慢跑道、漫步道貫通縫合城市,增強濱水空間可達性,將城市活力導入濱河空間,讓市民生活重回水岸。古運河煥發新風采,盛景畫卷鋪展開來。近期,黃埔還將在東滘湧、墩頭湧增設遊船碼頭,對河道進行清淤,達到一定吃水深度,使得西滘湧、墩頭湧、夏園湖、廟頭支湧、南海神廟湖形成完整內河湧的水上遊覽觀光線。
(廣州日報 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