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整理菜園。
老人在澆菜。
一道竹影紅牆,隔開了熱鬧與清幽的兩個世界——牆外是車水馬龍,牆內卻怡然自得。老人們在這裏搖扇閑談,看綠藤纏繞木架,瓜果處處飄香。快到晚飯時間,他們紛紛起身去菜地摘下最新鮮的菜葉,還相互串門,送給左鄰右裏:“你來點豆角,這批熟了,正是好吃的時候。”
在黃埔橫沙社區,這份對農作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兩年前,70多戶、100多位老人因為社區改造,一起搬到此處生活。他們把一片未成形的花圃改造成菜園,種出了三四十種瓜果蔬菜和鮮花,打造了都市版的“開心農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實習生陳鈺琳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花圃變菜園 老人們有了“世外桃源”
這個老年版的“開心農場”在鬧市中心,但外麵的行人很難發現此處,隻有推開嵌在紅牆中的鐵皮大門,才能發現這片綠色的“世外桃源”。時光在這裏似乎靜止了,半人高的綠蔭遮住了照進屋裏的陽光。中間寬闊的院落裏有一個小菜園,滿目望去,蔬菜在風中搖曳。
兩年前,小菜園原先是一個計劃打造中的花圃,總麵積有一兩百平方米。當時社區打算造個花圃,但由於剛種下的花稀稀拉拉,打理不及時,萎蔫的樣子顯得尤為可憐。這大大激發了老人們種菜的熱情:“不如我們把這裏打造成菜園吧!”
生活在這裏的老人平均年齡在七八十歲,人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種植能手。“以前沒有什麼生計,就是靠種田。我們天天下地,什麼都會種一點,這點菜地算什麼。”77歲的老人黃滿蓮笑嗬嗬說道,語氣中有種牛刀小試的感覺。
自從老人們在院落邊角處嚐試成功種活一些菜苗後,菜園大改造隨之轟轟烈烈地展開。由於這裏是有圍牆的生活區,既沒有其他住戶,也沒有聽到反對意見,居委會也同意了。很快,這塊可種植的地方被老人們分配完畢,但肥沃的土壤並不是那麼容易找來的。“我們自己從家裏的花盆倒了一些土出來,但主要都是靠我們村的老大爺們騎著單車,從村裏一包包土搬出來,”71歲的平姨談起舊事,依然閃著驕傲的神情:“這麼大一片菜地的土,都是我們自己弄來的。”
從一片小菜園,發展到整個小院的房前屋後都是菜地,老人們種菜的熱情大大出乎社區的預料。據不完全統計,這裏種的各種蔬菜瓜果花卉等,起碼有三四十種。他們不僅在地裏種尋常品種的青菜,還搭葡萄藤架給藤蔓蔬菜安個家,甚至還種了甘蔗、香蕉、竹子……老人們打趣道,如果有池塘,可以馬上養魚。
午睡後,老人們在院子裏來來往往,悉心照料著那一片菜地。一串青澀的佛手瓜宛如鈴蘭般掛在藤條上,微風一吹,晃晃悠悠。地上薯藤、木瓜各占一處,土縫裏旁地裏的豆角斜著露出尖尖角,一片生機,惹人喜愛。
交換蔬菜做飯吃 生活其樂融融
在這小小的天地,老人們種出許多尋常家庭的陽台裏很少出現的果實,豐富了每天的一日三餐——生薑、沙薑可以隨時做白切雞、湛江雞;芋頭圓滾滾的,在等待著被采摘,蒸熟成芋頭糕;百香果樹上紫紅色的果實,散發著清香,有巧手的老人會將它變成一頓香噴噴的百香果燜魚。老人們用巧思點綴著生活,在勤勞和分享中找到樂趣,讓這個地方充滿生機與活力。
72歲的王香平是“菜園達人”,她是最先參與菜園改造的老人之一,在自己的小片區裏,她種上了豆角、香茅、番薯藤、龍牙豆。閑來無事,王香平常常提著水桶在地裏忙碌,圍著菜地饒有興致地看著蔬菜長勢,再給種下的秋葵和無花果澆澆水,再剪些刺莧和番薯苗。“在這裏種種菜,又可以鍛煉身體,比去公園還要好玩!”她說,每隔一段時間豐收後,大家便一起交換著蔬菜做飯吃,生活其樂融融。
在這個生活區的盡頭,數十盆花卉擠滿這個角落,像是一個小型植物園。這裏是平姨用心營造的小天地。人們都說她是一位“花博士”,這片生機勃勃的花園,是她用巧手和耐心一點一滴締造的。
起初平姨覺得自己閑不下來,又舍不得舊住所天台上精心培育多年的花草,便將它們都搬到了這裏。她從搬家工人那裏“搜刮”來地磚,雖然地磚樣式花色各不相同,但又呈現出和諧美。在平姨的精心嗬護下,花園很快就一片繁花似錦。
南瓜苗、龍吐珠、葫蘆瓜、香蘭椒、太陽花……擺在花園的最前麵,是一盆精心造型的盆栽。平姨介紹道:“這盆盆栽養得最久,十幾年了。我記得很清楚,從市場買回來的時候才12塊錢,雖然普普通通但很有感情。”就這樣,她將院落一隅變成花海。平姨的房門口,一株藍雪花正傲然盛開。她又樂於與人分享,把花種贈送給其他老人。一時間,院子裏隨處可見燦爛的藍雪花。
一隅人間桃花源,一片片青翠的菜葉,一顆顆碩大的果實,都詮釋著老人們的用心。他們極具創造力,讓植物在泥土裏紮根,盛放芬芳。
(廣州日報 202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