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戰略谘詢會召開
何鏡堂院士、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先生為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合作設計工作坊題詞。
中新廣州知識城宜居宜業宜遊。
中新廣州知識城再一次召開高規格的規劃專家谘詢會。 “知識城能否形成CBD?”“九龍湖如何打造世界級湖區?” “為何稱這裏是 ‘穗城源’?”現場靈感火花四濺,“燃”起謀未來的激情。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知識城發展之快有目共睹,僅僅在第一個10年就完成了兩次麵積擴容、11倍的人口總量增長。當下,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知識城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有必要以高水平國土空間布局為支撐,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積蓄更強動能。
在4月23日召開的中新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戰略谘詢會上,眾多規劃、建築大師建言獻策,回望曆史思索當下,也敞開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文/何瑞琪
如何形成“大知識城”?
協同四區,聯動四鎮
“我好多年沒有來知識城了。這次來很驚訝的是,知識城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引進的企業水平都是世界級的。” 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劉太格說。享有“新加坡規劃之父”美譽的他最早領銜設計知識城總體概念規劃,故地重遊之際,望見當年“一張白紙”變成濃墨重彩的畫卷,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奠基13年,知識城從一片阡陌變為一座產業大城、一片宜居之地。而這場會議要討論的是,在國務院批複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實施下,如何將總規落細落實,進一步探路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的未來?
與過去幾年召開的規劃專家會不一樣的是,這次多了許多聲音,希望知識城能強化輻射引領、協同聯動的作用。
知識城曾經曆兩次擴容,麵積從123平方公裏、178平方公裏增至232平方公裏,是其影響力最直接的反映。一開始,這裏隻是深植於廣州的一片“試驗田”,選擇8.08平方公裏作為起步區,符合穩妥漸進的探索原則;如今,隨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紛至遝來,人口持續湧入,知識城自然需要更大的空間作為承載。更何況,隨著知識經濟開花結果,創新高地拔節生長,這裏成了廣州東部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最耀眼的增長極之一,自然就有了輻射、引領和聯動周邊區域發展的可能。
知識城不僅是黃埔乃至廣州的知識城,還是灣區的知識城,更要走向世界的知識城。一方麵,知識城需要夯實好現有的發展框架,另一方麵,也要在新發展格局版圖上將扮演好更為重要的角色,比如一個“大知識城”。
據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鄭勇介紹,黃埔區將探索協同相鄰四區,聯動知識城及周邊四鎮,共同構建“1+4 ”產業體係,實現片區高質量發展。
這也關乎到產業布局、交通路網等全方位的對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建議,城際軌道建設是培育區域門戶的最好機會,需要做一次比較客觀的評估,謀劃好知識城的功能布局與交通建設的關係。
知識城有哪些新維度?
曆史、自然、人文均可做文章
一個跨過“成長期”的知識城,近年來也多了新的維度需要重新認識。
望向曆史深處。隨著陂頭嶺遺址等6處文化遺址的發現,再一次刷新人們對中新廣州知識城範圍史前至西漢早期遺存豐富程度,為解答“何以南國,何以廣州”提供更詳實的資料。
“這個遺址是古墓,也有可能是糧倉。廣州一直說是穗城,‘穗’在哪裏?需要考古學家給我們一個判斷。如果條件是成立的,建議環九龍湖片區主題可定為‘九龍湖、穗城源’,研究廣州穗城的農業發展曆史,為知識城奠定文化基礎。”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說,同時知識城也要延續曆史文脈,加強曆史文物和風貌保護。
觀察自然環境。知識城內有三山(帽峰山、福和山、油麻山)和兩湖(鳳凰湖和九龍湖),資源稟賦十分優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建議,廣州已形成海洋文化的承載地,還可建設以山丘成型的文化依托。知識城著手做“山”的文章,是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
更多專家學者如劉太格、李曉江等紛紛提出,要以“人”為尺度,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基於知識城科研人才集聚程度,需要進一步分析人群的居住、交往、發展需求,從年輕人友好型轉向全齡型友好,讓城區的尺度更加人性化。
曆經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知識城整體城市格局基本成型。現場的討論角度,已經從大尺度城市開發漸漸轉向小尺度精細化設計,建議知識城可從定位、結構、空間、交通、品質和基礎六個方麵不斷優化提升,以高水平規劃助推高標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知識城形成哪些規劃經驗?
打造亞熱帶地區典範城市
從借鑒新加坡先進的經驗,到融入嶺南文化元素,到引入城市智慧應用……在知識城,能看到不一樣的現代化格局——
綠色建築率達100%,知識城南起步區獲評華南首個國家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大中小”海綿相結合,讓城市實現自由呼吸;自動駕駛便民線在路麵跑起來,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駛入快車道……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過去這些年來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對知識城的規劃建設持續關注。知識城通過不斷吸收意見和建議,也形成了良好的發展經驗。
知識城編製的曆版規劃,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曆史耐心:聚焦“知識創新”和“生態宜居”,逐步縮小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比例,提升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例,逐步從產業新城轉向綜合性新城。這是一個從園區建設模式轉向城市建設模式的經驗借鑒。
此外,知識城結合了國際性和嶺南性,形成了特色的“氛圍感”。宜居方麵,借鑒新加坡鄰裏中心體係建設經驗,實現居住區100%公共服務配套;宜業方麵,打造 “一核兩心多園”空間格局;宜遊方麵,依托優越的山、水、林、田、湖生態,營造“三山相擁,城景交融”的山水新城、公園城市景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知識城與世界銀行合作打造綜合性降溫方案。該項目將主要指標納入地塊出讓規劃設計條件,在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築設計方案報建階段進行微氣候仿真模擬,評估測定降溫效果。這也體現出對規劃嚴肅性和約束性的尊重。
“時至今日,知識城已經成為最有潛力與新加坡比肩的亞熱帶地區典型新城之一。”潘安說,他建議未來可繼續堅持低密度開發,注重豐富天際線的打造,要在城市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使命定義未來方向,內涵決定城市品格。這座麵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之城”,將廣納四方意見,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闊步前進。
努力把知識城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科技與文化共生的世界級創新高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鏡堂
祝願廣州知識城打造為功能完善、形象優美、科技進步、經濟繁榮、世界水平的城鎮。
——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 劉太格
(廣州日報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