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召開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戰略谘詢會
圖為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供圖
俯瞰廣州東北部,兩座人工湖綠意盎然,三山環抱一穀的空間格局依次鋪開。城中有園,園中有產,這裏便是中新廣州知識城。
2010年,中新廣州知識城從鳳凰湖畔的8.08平方公裏起步,十三年過去,當年的阡陌農田、偏遠郊區,逐步蝶變成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日前,中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將中新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
深化中新合作,中新廣州知識城上下求索。
4月23日,一場關於中新廣州知識城(下稱“廣州知識城”)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的戰略谘詢會在鳳凰湖畔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以及全國知名設計大師圍繞如何打造廣州知識城環九龍湖片區,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要把一個城市做好,最重要的是先把規劃做好。”劉太格說,十三年前,廣州知識城的規劃從做大產業項目出發,發展至如今的宜居城區,更需要考慮如何吸引人、留住人,規劃布局、城市係統則應做得更加合理化。
當下的廣州知識城,迫切需要拉開城市空間布局,塑造一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空間載體。
從鳳凰湖“萌芽”到九龍湖“繁茂”
中新合作起步區,從鳳凰湖畔拉開序幕。
環湖四周,風光旖旎,是冉冉升起的一座現代化新城。從騰飛科技園、知識大廈,到中大腫瘤中心、廣州新僑學校……生產、生活要素一應俱全。
“廣州知識城的發展居然這麼快。”劉太格因參加此次谘詢會,再次來到廣州知識城。2008年,《中新廣州知識城概念性總體規劃》由劉太格領銜設計,時隔多年故地重遊,他驚喜於廣州知識城的變化之快,是他當年做規劃時沒有預料到的。
十三年來,廣州知識城曆經戰略構想、起步成長、提質升級、高速發展四個階段,規劃麵積從123平方公裏擴容至232平方公裏,規劃人口擴張至100萬人,從阡陌之地成為現代新城。
這裏知識經濟成色十足:通過全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籌建產業項目154個,預計達產產值超5500億元。
這裏創新力量日漸雄厚:已布局40家科研平台、9個研究機構、6所研究生院、475個海內外頂尖項目,構建國際一流創新生態。
這裏內外交通暢通無阻:已形成“五橫五縱”路網格局,規劃建設8條軌道交通、7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一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
“規劃對於城市發展,相當於指南針對於輪船的作用,指南針做得好,你就能達到目的地。”在廣州知識城規劃之初,劉太格借鑒新加坡花園城市先進理念,提出構建帶狀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的總體構想。在他看來,擴大規模對廣州知識城來說,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鳳凰湖畔日新月異,廣州知識城的空間規劃格局也在與時拉開。
驅車沿九龍大道往北,一眼望去,便是已突破“百米大關”的知識塔。作為未來廣州知識城的標誌性建築,濱湖天際線的製高點位於知識塔,向東西延伸至文化塔和智薈塔,科技館、生態走廊塑造天際線的波穀。
“大灣區九龍湖,中國式現代城”寄托著社會各界對於廣州知識城九龍湖環湖總部經濟帶的新期望。陂頭嶺遺址公園、環湖公園、科技館、文化塔……在當天的戰略谘詢會上,未來籌劃的一批新項目逐一披露。
從生機勃勃的鳳凰湖到蓄勢待發的九龍湖,折射出廣州知識城十三年來的發展變遷。
廣州知識城正在布局“一核兩心多園”城市空間,環九龍湖打造總部核心經濟帶,南北構建新龍、楓下兩個片區副中心,建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教創新園等價值創新園區,從北到南形成優勢互補、多點開花的城市空間載體,打造“環山繞水的現代新城”城市名片。
從產業新區起勢到綜合性新城騰飛
廣州知識城以產業起家,從這裏起飛、走向世界的創新故事口口相傳。
百濟神州、康方藥業紛紛推出一批世界級“拳頭”產品,填補中國本土創新藥出海等多個領域空白;集成電路產業粵芯半導體4次增資擴產,集聚烯灣科技、深南電路、創維、興森快捷等上下遊企業80多家。
多位專家在調研後,看到了廣州知識城的多元屬性。廣州知識城的“新”,不僅“新”在創新創業,也“新”在能滿足人的多方麵需求。其規劃跳脫出大園區的思維定式,強調的是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廣州知識城正從產業新區邁向綜合增長極。”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表示,廣州知識城的規劃曆經幾次調整,規劃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比例逐步縮小,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例提高,用地結構的變化折射出知識城從產業新城向綜合性新城的轉變。
在潘安看來,廣州知識城與其他城市不同的一處是“宜遊”,知識城“三山相擁,城景交融”,是環境非常優美的地方,適合工作、生活,也是麵向全球、大灣區遊客的樂園。
知識經濟關鍵點在人,如今越來越多的全球人才集聚廣州知識城,對人才的需求分析,也成為城市規劃的重點。
知識城對於廣州到底是什麼?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認為,廣州知識城遠離中心城區,一方麵要考慮怎麼建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另一方麵要考慮規劃能夠反映未來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格局。
人民城市人民建。在李曉江看來,廣州知識城的建設要聚焦全域城市化,把人的需求分析清楚,做好多樣化供給,從年輕人友好轉向全齡型友好,將園區建設模式轉向有魅力的城區建設模式。
近年來,廣州知識城除了誕生高精尖的產業大項目,國際一流水準的教育、醫療、商業服務等遍地開花。2021年,迎來第一批學生的廣州新僑學校,其作為華僑中學聯屬學校,將新加坡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方法帶到廣州。
“一個建築離不開一個地域、文化、時代,廣州知識城是有文化、現代化的花園城區。”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何鏡堂認為,廣州知識城要立足自身,做好人與自然的融合、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從千年嶺南積澱到世界文明交織
從4500年前的陂頭嶺窖穴遺跡,到中新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的示範區。廣州知識城,遠不止步於一座未來之城,這裏有曆史饋贈的豐沃土壤,更有國家賦予的政治使命。
當天,沿著九龍大道,專家隊伍一路調研廣州知識城,在九龍湖畔停留了長達半個小時。湖心島上的陂頭嶺遺址公園規劃策略,吸引了一眾專家駐足探討。
這幾年,在知識城考古發現的陂頭嶺48座窖穴遺跡,將廣州的拓荒痕跡追溯至4500年前,這也是目前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
從出土的陶鼎、陶罐、雙肩石鏟、玉塊等文物,可以捕捉到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痕跡。
在一座嶄新的城市裏,掘出“千年遺跡”,知識城重新審視了“何以南國”的曆史坐標。
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曾專門到陂頭嶺遺址現場考察,他在會上用“顛覆認知”形容當時的“收獲”,並稱這裏將來一定會成為非常重要的遺址保護地。
“我更希望這近1萬平方米的遺址,成為九龍湖的人文積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世福說,環九龍湖的城市規劃要本著敬畏生態和自然的態度,思考如何保護璀璨的中華文化遺產。
中新雙邊合作,在這片土壤上崛起一座中國式現代化新城,這是一次千年嶺南文化和世界文化交織的新嚐試。
潘安表示,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新”,有雙重內涵:一是中國和新加坡雙邊合作不斷深化的見證和結晶;二是集科創高地、宜居之都、智慧綠色於一身的現代化新城。
十三年來,從荒蕪之地到未來之城,廣州知識城不斷以新的麵貌、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嶄新之姿”。
今天,頂級規劃專家再來思考廣州知識城環九龍湖片區的戰略謀劃,應將這片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土地,置於特別的曆史時空和國家大局中。
廣州知識城承載了三重使命:從產業載體來看,知識城需要突破“卡脖子”技術,形成知識經濟產業集群高地,成為關鍵核心領域自主創新的“策源地”;從城市發展來看,知識城在廣州東進戰略上需要把城市做強;從國家戰略來看,知識城是製度性開放和深層次改革的“新高地”,是中新高質量合作的“新樣板”,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詮釋者”。
中新關係應時代而生,順潮流而興,如今開啟建設“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新篇章。雙邊關係如何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進發,這是對一座千年“新城”的曆史考驗。撰文:劉珊 傅鵬 陳思勤
(南方日報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