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不舍晝夜,中新廣州知識城勇擔“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
航拍中新廣州知識城,九龍湖、鳳凰湖如鑲嵌在大地上的兩塊“翡翠”。
知識城本沒有湖。來自太平洋的亞熱帶季風帶來充沛的降水,滋養得這片土地豐潤肥沃。
為了維持生態和調蓄雨洪,早期開發者規劃了兩個人工湖——九龍湖和鳳凰湖。湖泊周圍的8.08平方公裏,便是中新廣州知識城南北起步區。
蝶變正是從這裏開始——
知識城是對全球協作的期盼。2008年,粵新雙方希望在廣東合作建設標誌性平台項目,並提出“知識城”的初步構想;
知識城是對未來城市的遠見。2010年,曆經19輪談判後知識城奠基,規劃麵積123平方公裏相當於28個珠江新城,城市規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控製生態、建設空間5:5比例格局,營造“三山相擁,城景交融”城市意象;
知識城是對夢想成真的堅持。2018年11月,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合作的框架協議》。構想,生根發芽,拔節生長,科技創新能級、現代產業量級、開放合作層級“日日新”;
知識城是對國家大局的擔當。2020年,《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獲得國務院批複,賦予知識城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
13年,“狂飆”進擊的知識城,不再是廣州東部“偏遠”的一座規劃新城,已然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中的“中心”城。
今天,我們來“拆解”這座城。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劉珊 傅鵬 王一晴
攝影:李劍鋒 賈自豪
1.知識城為何選址在這裏?
知識城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頂部,被稱為“灣頂明珠”。
其北麵與白雲區鍾落潭鎮、從化區太平鎮接壤,東麵與增城區中新鎮相接,西麵為帽峰山。蜿蜒南北20餘公裏的穀地,地勢平緩,水係縱橫交錯。
九龍大道作為主動脈穿城而過,串聯起城市各發展段落,形成典型的“魚骨狀”城市發展格局。
開拓,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年能掘地三尺,為新城量身定製人工湖,這份掘地拓荒精神,早在4500年前就在這片大地孕育。
這幾年,在知識城考古發現的陂頭嶺48座窖穴遺跡,是目前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從出土的陶鼎、陶罐、雙肩石鏟、玉塊等文物,可以捕捉到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痕跡。
人類開墾的精神內核一脈相承,滋養了開拓、創新的源頭底蘊。
也許在4500年前,隻是一個族群在這片土地開墾。如今,城市規劃麵積擴容至232平方公裏,有大約100萬人,超過2.45萬家企業,在這裏創新創業創造。
一座嶄新的城市,逐漸占領塵土飛揚的荒地,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對人與產業的吸引力愈發強勁。
內嵌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地理空間,知識城成為灣區的創新策源地,同時也是廣州科技創新軸的北極點。距白雲國際機場約24公裏,離最近的出海口約120公裏,知識城借城際鐵路、地鐵與高、快速路連接,構築了與灣區重要節點的快速通道。
頂層設計厘定發展的航向。奠基以來,知識城就顯示出了改革創新的氣象,擔起推動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深化中新兩國開放合作的使命,為新城加速崛起注入最強動能。
這座新城圍繞知識生產、傳播、創造、保護與運用發展全鏈條,構建了“一核兩心多園”發展格局,定位很高。
從一張高規格規劃,看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未來,這裏顯然將成為一張世界矚目的城市名片,也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強勁的重要增長極。
2008年,新加坡方有關人員曾先後6次來訪廣州,進行多方選址考察,最終選定廣州科學城以北的這塊“彈丸之地”。如今來看,或許很難回溯當初為何選址這裏,但地理環境、區位優勢、精神滋養,大抵是這座城市誕生的起因。
2.知識城“新”在哪裏?
從十三年前的奠基到如今的一座科創新城,從一張白紙到城市名片,從荒蕪之地到未來之城,知識城不斷以新的麵貌、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嶄新之姿”。
知識城的“新”,的確是“新加坡”的新。
立足中新合作,目前知識城已在國家、部委、省級建立三級雙邊會議機製,先後簽署知識城合作發展項目61個。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六大研發平台,啟動產業化項目60多個,合作打造騰飛科技園、中新智慧園等創新載體,吸引新加坡商務服務中心等400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
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新”,見證著中新合作十三載走過的曆程。打出“新”的名片,知識城正不斷擦亮“新加坡企業來華首選地”品牌。
知識城的“新”,關鍵是科技創新。
目前,知識城已引進百濟神州、GE—龍沙、康方生物等創新製藥項目40多個;集聚粵芯芯片、深南電路等集成電路產業上下遊企業超80家,多項核心技術實現國內零的突破;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已落地小鵬汽車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等項目……知識城正逐漸成為一個引領廣州、廣東乃至中國科創產業高端發展的新引擎。
知識城的“新”,更具特色的是“新”在宜居。
知識城以國際一流水準配備教育、醫療、商服等功能配套,新開辦廣州實驗中學等5所中小學,3家專科醫院投入運營,建成6所圖書館、3所文化館,城市建成區從16平方公裏擴展至50多平方公裏……十三載的城市建設,已讓知識城從一片阡陌轉身為一方城市“典範”與宜居之都。
知識城的“新”,是底色更“新”。
知識城積極參與廣州城市降溫試點、碳中和城市示範區建設,目前已累計建成474棟綠色建築,獲華南地區首個國家三星級綠色生態城區運管標識認證。
今年3月,全國首座近零能耗的500千伏變電站——科北變電站在知識城正式投產,預計可拉動包括知識城內生物製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創收超3000億元,解決廣州500千伏變電站布點不足的短板,綠色低碳的電能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新”,既是中新雙邊合作的不斷深化,也是集科創高地、宜居之都、智慧綠色等高品質特色於一身的現代化新城。
3.為什麼是世界級的知識城?
知識城的目標,是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這要求知識城不隻是廣州的知識城、廣東的知識城、中國的知識城,而是要成為世界級的知識城。
232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做到世界級?知識城對自己的戰略定位是“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
所指知識之城,顯然是尊重知識的地方,可以用知識創造最大價值的地方。人才最寶貴的資產是知識產權,所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成為人才們最看重的一點。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是行業“痛點”也是全球難題,做得好卻也最適合“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顯然,有著豐富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新加坡,給知識城帶來了先發優勢,是可以站上去的“巨人肩膀”。
知識城並非中新兩國首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此前的項目也證明了新加坡的經驗對中國有著良好的適配性。借鑒此前的合作經驗,始建於1994年的蘇州工業園區僅用10年時間,其主要經濟指標便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10年再造一個新蘇州。
此次合作,又是新加坡最擅長的領域。眾所周知,新加坡一直被公認為亞洲知識產權保護最好的國家之一,其專門成立的知識產權局和國際仲裁法庭以及知識產權的相關保護製度全球聞名,助力新加坡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崛起。
在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方麵,知識城可謂是全國唯一的“試驗田”。知識城是目前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唯一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此外,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是全國唯一一個單獨設立的區縣級知識產權局。
有好“老師”、有好“天賦”,知識城也很爭氣,將全球經驗與中國實際結合,通過一係列全國全省首創的創新舉措,一磚一瓦將自己打造成為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地區。
知識城的產業與國際接軌,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生物製藥、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三大產業吸引了全球人才帶著全球技術、全球項目來到知識城,超100名戰略科學家、1260名高層次人才選擇在知識城安家落戶,超1000家前沿科技的企業選擇在知識城創新創業。
成立兩年,世界500強企業家俱樂部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隨著知識城產業載體建設加速推進,吸引了寶潔、百濟神州、卡爾蔡司、瑞士龍沙等世界一流企業進駐。
如今的知識城,知識是世界的,企業是世界的、人才是世界的、環境是世界級。知識經濟的下一站,正駛向知識城。
4.“知識經濟”是什麼經濟?
從產業密度、智力濃度來看,知識城用最短的時間迎來知識經濟的“爆發”:在全市率先將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至6%以上,這一力度高於上海、深圳。
其實在知識城建設之初,人們尚不理解“知識經濟”的內涵,但“知識”二字,是深入知識城肌理的標簽。
2011年落戶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幾乎與知識城共成長,專利審查結案能力數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該中心副主任董琤說,這裏是“走遍全國也找不著”的知識產權高地。
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知識城集結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審協廣東中心、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等各類知識產權機構百餘家。
知識經濟呼喚八方英才,這也是知識經濟的源頭活水。
2020年7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從思跨越1600多公裏,來到知識城就任現職,僅用1年時間,他便做出“兼職轉全職、安家知識城”的決定。
與王從思一樣,第一批從西安來到知識城的老師,已有近20名在廣州安家落戶。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生院等“大院大所”與高校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相繼在知識城落地,王曉東、施一公、趙宇亮等20餘位國內外“院士天團”領銜的頂尖人才隊伍選擇紮根知識城,超4200名研究生從這裏走向世界。
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知識密集度”一路攀升,國際人才自由港釋放人才“引力波”。
在知識城,海外創新技術、高層次人才與主導產業進入“蜜月期”,這鍋“知識濃湯”富含創新滋味,吸引著知識密集型創新企業及其產業鏈近悅遠來。
落戶知識城5年,粵芯半導體4次增資擴產,帶來了30多家上下遊半導體“朋友”落戶。
知識密集型企業加速“投注”背後,源於知識城的產業布局。
建城之初,知識城循著新加坡發達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布局了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讓知識城的經濟更有“知識力”。
從無人問津的產業空地艱難起步,知識城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風口上,全球頂尖生物製藥產業集群已初顯規模,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承載區呼之欲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步入規模化發展。
5.知識城為什麼是新加坡總理的“必選項”?
3月27日,時隔九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的第一站選擇了廣東廣州。
來廣州看什麼?知識城是繞不開的選擇。
李顯龍不是第一次到訪知識城,上一次是在2014年9月,他參觀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展廳、鳳凰湖和騰飛園,還為知識城題字留念,他稱每一次來廣東,都能看到新變化。
今年再次來訪,讓李顯龍感歎“完全認不出來了”。李顯龍故地重遊中新廣州知識城展廳、鳳凰湖,也第一次走進新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發展規劃館、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新智慧園和廣州新僑學校。
中新智慧園於去年6月正式開園,不到一年就已入駐60餘家高精尖企業及項目,包括新加坡能源集團、星展銀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家隊”力量,以及來恩生物、新果科技、費雪派克等國際頂尖企業,可謂新加坡元素十足。
在這裏“紮根”的不少企業,都是在新加坡成立,此後選擇來知識城開拓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
讓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朱敏印象深刻的是,李顯龍看到這些“熟麵孔”成功融入知識城十分欣慰,更對這些企業、項目來到中國後探索出了哪些新模式產生濃厚興趣。
此番來知識城,李顯龍再次題字。在參觀廣州新僑學校時,他在學校簽名冊上題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wishing teachers & students of SCA every success.”
為何一定要來看看知識城,想必正如李顯龍所說,“我上一次訪問中新廣州知識城是在2014年。如今,這裏已迅速發展為廣東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樞紐,也是新加坡企業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平台。”
6.在廣州過上“坡城”生活的感覺如何?
在廣州,想要感受新加坡的生活,知識城已經可以實現。
在2500平方米的科創空間裏,“中新智慧園分館”的生命樹理念造型書架、弧形地麵的雙龍戲珠設計、新加坡式的咖啡吧社交場所、可躺下休息充電的膠囊太空艙……隨處可見的細節流露出“中新合璧”的創業風,兼具中式建築“榫卯”與新加坡“娘惹風”的文化碰撞閃爍著火花。
置身這樣的環境,彭曉明博士時常以為自己還在新加坡,“水土不服”顯然是不存在的。
2022年,新加坡企業來恩生物落戶知識城,首席執行官彭曉明跟隨企業一起來到這裏。不到一年的時間,來恩生物在知識城的創新藥物研發基地已在中新智慧園中落成。
除了硬件建設的“中新合璧”,知識城提供的軟件服務也充滿“坡範”。
2022年6月,中新智慧園開園,其中建立的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為來自新加坡的創新企業、創業人才提供政策谘詢和解讀、投融資、法律谘詢、知識產權等全方位一站式的企業發展服務,成為知識城中又一推進中新雙方深化科技創新、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合作的重點項目。
在知識城裏感受“坡城”的工作內容與環境,中新智慧園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對知識城人而言,在廣州的“坡城生活”,不僅是具有新加坡元素的工作氛圍,還有“坡城”的生活環境。
新加坡素有“花園城市”的美譽,知識城在建設之初就借鑒新加坡城市規劃先進經驗,堅持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為規劃中將要居住在此地的100萬人口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
在知識城的規劃建設中,控製生態、建設空間5:5比例格局,營造“三山相擁,城景交融”城市意象,也因此獲得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一等獎。
在知識城,下班後騎上單車便可來到景色秀美的鳳凰湖和九龍湖,華燈初上,現代化的園區建築在溫暖夜燈下倒影在湖麵中,在嶺南鬱鬱蔥蔥的植被環繞裏,麵向湖水深吸一口氣,緩解一天的疲憊。
新加坡人口密度大,便捷的交通成為國民擁有品質生活的必要因素。在知識城,交通路網格局的發達也讓這裏成為了交通便利之城。
目前,“南北貫通、山海相連、東西合璧、互聯互通”的交通路網格局已在知識城形成。
8條軌道交通、7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基本建成,能夠實現30分鍾通達廣州中心城區、機場、高鐵站、港口通勤圈,實現穗港澳跨境直升機航線30分鍾直飛港澳,融入大灣區1小時主要城市交通圈。
從對企業的全麵服務,到人居環境的優美與便利,踏入中新廣州知識城這座“城中之城”,“坡城生活”的感覺如期而至。
2010年
6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奠基,被賦予引領廣東省乃至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使命。
12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管理委員會揭牌。
2011年
3月
知識城南北起步區8.08平方公裏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批複同意建設,按照“企業先行、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開發模式運作。
9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2012年
3月
廣州知識城騰飛園項目奠基。該項目由新加坡騰飛集團和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打造成一個集高新科技、軟件開發和產業研發於一體的高品質商務空間。
2014年
9月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首次訪問中新廣州知識城,參觀騰飛園。
10月
在中新雙邊聯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中國知識產權局和新加坡知識產權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參與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為兩國間的“知識產權合作的示範區”。
2015年
11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華南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簽署共建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合作協議。
2016年
7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
2017年
3月
百濟神州廣州生產基地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破土動工,占地麵積10萬平方米。
6月
世界500強通用電氣(GE)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攜手合作的GE生物科技園項目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動工,建設GE在亞洲的首個生物科技園。
2018年
3月
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一期項目正式動工,至2019年9月建成投產。這是廣東省本土自主創新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全麵進入量產的12英寸芯片製造企業。
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級合作的框架協議》正式在新加坡簽訂,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中、新兩國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
2019年
6月
康方(中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研發中試生產基地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式全麵開工,廠區從動工到中試生產曆時18個月。
9月
百濟神州廣州生產基地第一工廠正式竣工。
2020年
8月
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獲國務院批複同意,賦予知識城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
9月
小鵬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智造基地在廣州市知識城智能裝備區奠基,此基地為涵蓋總部投資、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功能多板塊業務主體。
12月
百濟神州廣州生產基地迅速實現第二工廠竣工,第三工廠建設同步啟動,以高效的“黃埔速度”構建生物製藥大規模自主生產能力。
2021年
1月
廣州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項目正式動工。項目以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建設與之配套的航空輪胎博物館、硬核科技中心,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二、中國首個航空輪胎研發與創新基地。
2月
百濟神州廣州生產基地第四工廠在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園區破土動工,有望建成亞洲產能最大抗癌藥生產基地。
7月
國際人才自由港啟動運營,創建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服務中心,建立全國首個立足於新加坡及歐洲國家的海外引才網絡。
9月
廣州新僑學校開學。這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聯屬學校在境外合辦的第一所學校,學校開設小學、初中、國際高中課程,引入新加坡先進的師資和國際教育管理經驗。
2022年
1月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
3月
《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正式實施。
6月
中新智慧園正式開園,開園後即吸引新加坡能源集團、星展銀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眾多新加坡企業與機構入駐。
8月
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三期項目啟動建設。三期建設全部完成投產後,將實現月產近8萬片12英寸晶圓的高端模擬芯片製造產能規模。
2023年
1月
投資百億、產值百億的孚能科技項目正式開工,將建設年產能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3月
李顯龍再訪中新廣州知識城。
(南方日報 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