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鄭永年 受訪者供圖
■專家視點
作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粵新深化合作的結晶,擔起“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已成長為撬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也成為新加坡政府讚譽的“新加坡來華企業投資首選地”。
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與他探討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發展成果,暢談未來發展新機遇。
南方日報:新加坡政府稱讚知識城為“新加坡來華企業投資首選地”。在你看來,知識城應如何發揮自身稟賦優勢,結合實踐經驗,推動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
鄭永年:招商要有“在商言商”的態度,要營造營商環境。新加坡通過營造一個整體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外資的方式十分值得借鑒。比如,新加坡的教育製度改革在亞洲經濟體裏是比較成功的。長期以來,新加坡從整體的法律層麵、教育層麵、社會環境層麵,都營造了一個係統的生存發展環境。這當然不光隻是為外資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是為本國資本發展、本國企業的發展去塑造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環境。
因此,知識城應繼續發揮中新合作優勢,積極對標新加坡的規則標準,在市場準入、資源配置、競爭政策、財政補貼、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國際仲裁、公共服務等製度上研究“新加坡+”製度創新,打造國際化製度的集成創新,為企業營造有利的投資和發展環境,促進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廣州正在規劃始於知識城的第三條城市中軸線。你認為,知識城將如何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
鄭永年:廣州正在規劃未來城市發展的第三條中軸線,這對未來廣州的發展至關重要。廣州這座城市的第一條中軸線是需要保護起來的老城。第二條中軸線是金融中心,目前規劃實施正在加速推進中。廣州下一步的發展路徑,需要思考規劃第三條中軸線——北起知識城,南到南沙,以科創軸線帶動未來廣州的城市發展,提升城市競爭能級。
廣州這幾年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任務上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很多成績。我認為一是要繼續發揮固有優勢,二是要趕超,三是要實現整體提升,把廣州整體提升一個層級。
廣州以“科創”為特色的第三條中軸線,不僅是破題“老城市新活力”的可行路徑,而且對廣州服務與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整體能力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廣州第三條中軸線的建設,要把握整體性、係統性、先進性理念,通過勞動分工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和廣州城市的整體提升。知識城目前已經形成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優勢產業集群,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麵具有良好實踐,且具有中新合作的優勢,因此不僅要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優化創新生態,吸引國內外高端產業及人才集聚,未來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引領市場經濟的規則標準來定位,助推“中國規則”走出去。
南方日報:知識城的發展可以看做是一場國家探索未來城市建設的試驗。你認為主導知識城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鄭永年:作為世界級的經濟平台,知識城的發展要強調“世界性”。“世界性”要求的不僅是將國內外企業吸引過來,還要吸引充足的人才,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知識的競爭。以前人才跟著資本走,現在資本跟著人才走。在國際經貿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時期,全球人才將是未來競爭的主導因素。要想在國際經貿競爭中搶抓機遇,就必須在世界人才市場上分一杯羹。知識城定位為“國際人才自由港”,更應在這方麵先行探索,吸引更多國際人才投身知識城的產業發展。
南方日報:在國家推動形成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知識城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助力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鄭永年:觀察知識城,要放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進行考量。它不僅僅是廣州發展的戰術,也是廣東發展的戰略。
一方麵,新加坡的規則標準是國際化且被國際社會所接納吸收的,知識城應積極引入新加坡的市場規則,探索國際化製度的集成創新。在“新加坡+”基礎上,可率先試點對標《全麵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高標準國際協定,選取重要領域全方位、係統化“滿載負荷”壓力測試,成為我國對接國際高水平貿易投資規則的窗口和試驗田。
另一方麵,應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的優勢和機遇,在《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功簽署的基礎上更積極地參與RCEP的規則建設,將RCEP打造為高水平的自貿協定,並以此為基礎探索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建設,知識城可發揮中國參與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建設的橋頭堡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劉珊
(南方日報 2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