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五周年累計引進院士12人,實現創建國家實驗室目標
生物島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在做實驗。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一個沒有行政級別、無固定編製的新型科研事業單位,順利實現了創建國家實驗室的戰略目標。這樣的創新實踐是如何發生的?
近日,生物島實驗室(原名為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講述了五年來的“創業心經”。2017年12月22日,生物島實驗室經省政府授牌正式成立,屬省級登記事業單位,是廣東省對標國家實驗室啟動建設的首批4個省實驗室之一。
初生伊始,生物島實驗室便承載著“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期待。通過深耕科研體製機製改革“試驗田”,生物島實驗室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創新創造力,在科研任務、人才引育、平台建設、疫情攻關等方麵取得了豐碩成果,交出了令人滿意的五年答卷。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兩家實驗室“血脈相連”
僅用35天時間,生物島實驗室項目負責人、研究員吳光明便帶領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表達人的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人源化小鼠。正常情況下,完成這類工作至少需要半年。
“新冠病毒十分狡猾,大多數人類感染者起初為無症狀或者輕症,這在小鼠身上更加明顯。”吳光明說,疫情發生之初,科研人員借助小鼠開展藥物篩選、疫苗開發等工作的時間窗口非常短。
經過緊急上馬、不懈努力,生物島實驗室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嚐試構建早衰或帶有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缺陷等特征的小鼠模型,為藥物的精準篩選與重症救治提供了重大參考。
以此為縮影,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生物島實驗室以科研成果響應國家需要,建立起“防、檢、治”一體化疫情防控體係,實施多個“戰時”科研攻關項目。新冠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AI輔助診斷係統、磷酸氯喹老藥新用法等一大批成果,均用於抗疫前線。
如今,生物島實驗室參與疫情攻關的相關團隊已劃轉至廣州實驗室。廣州實驗室主任助理汪會盛介紹,廣州實驗室將在新冠疫情基礎研究、預測預警、快速檢測產品和創新藥物疫苗研發等方麵持續攻關,為我國乃至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兩家實驗室血脈相連、情同手足。”汪會盛談到,生物島實驗室是廣州實驗室主要籌建單位和實體化運行的依托單位,為廣州實驗室籌建和高效運行提供了堅實基礎。在人才、場地、設備等多方麵,生物島實驗室向廣州實驗室進行輸送、支撐和支持。例如,前者將新裝修的科研場地和新建設的科研平台先行提供給後者使用。
抗疫期間,生物島實驗室迎來建設發展的“黃金期”,不僅榮獲全國科技係統抗疫先進集體,還助力推動了國家實驗室創建。未來,生物島實驗室將作為廣州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工作。兩家實驗室還將在科研任務協同、成果轉化、科研平台共享、人才交流與培養等方麵協力發展。
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走進生物島實驗室的超淨間,身穿白大褂的研究者們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在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利用工業軟件“精雕細琢”;另一側,在細胞實驗室內,一批科研人員正在用試管提取彩色的試劑溶液。二者結合,一個“建在芯片上的實驗室”呼之欲出。
“這是把以往人為操作的試劑使用過程,在微小的芯片上呈現。”廣州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微納流控產業研發團隊負責人徐強表示,生物島實驗室團隊嚐試將生化檢測實驗室扮演的角色“移植”到芯片上,使得大型檢測自動化、濃縮化,從而在更大範圍實現疾病早篩早防。
今年3月,徐強團隊發布的係列擬合作開發方向,迎來市場主體的廣泛關注。“我們既要尋找市場前端的合作,也要技術後端的支撐。”徐強說,“市場需要下一代檢測技術,此前我們已與達安基因展開合作;後端則需要更多技術集成,比如通過3D打印快速打樣。”
隨著生物島實驗室為國家實驗室籌建掛牌和高效開展科研攻關作出突出貢獻,其初心戰略目標已完成。根據省市部署要求,生物島實驗室站在了“二次創業”的新起點,將由全能型研究機構轉型為專注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的新型研發機構。
為此,生物島實驗室製定了未來五年建設的“3610”戰略規劃——聚焦創新器械、創新藥物、創新疫苗三大研究方向;發揮產業智庫、資源彙聚、專業孵化等六大功能;搭建細胞藥物製備平台等十大服務平台,補齊關鍵共性技術公共服務短板,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我們希望成為能夠‘自我造血’的實驗室,擁抱市場實現產業‘防腐’。”生物島實驗室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省實驗室處於產業的核心環節,可以帶動上遊科研和下遊應用。因而,生物島實驗室力圖輻射生物科技產業集群,探索布局可持續發展的“實驗室經濟”。
根據規劃總目標,生物島實驗室爭取到2027年底,運營模式基本定型,基本具備自給自足的造血功能;到2032年底,成為生物醫藥領域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孵化標杆機構。
扶上馬,送一程
在生物島實驗室,重大項目的帶頭人不僅有學科泰鬥,還有一批批青年科學家掛帥。他們不隻在實驗室內埋頭攻關,還得到了企業、高校的強勁支持。“二次創業”正需要這種薪火相傳、內外兼修。
首先是“練內功”。成立以來,生物島實驗室建立了完整、規範的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製,在科研項目管理中探索舉薦製、總師製、揭榜掛帥製等,在科研經費管理方麵探索包幹製和科技經費負麵清單製等,形成了一係列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其次是“引外援”。生物島實驗室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結緣,後者建有目前全省規模最大的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疫情發生後,廣醫五院與生物島實驗室啟動聯合應急攻關,僅用29天完成了相關藥物臨床試驗,獲得全市首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批件。
市場化和專業化,是生物島實驗室“二次創業”不可或缺的因素條件——發展尖端科技與開展成果轉化,既少不了市場激勵和資本驅動,也離不開科學規律和科技體製的專業引導。
截至目前,黃埔區已對生物島實驗室投入財政扶持資金10.45億元,到2023年預計還將繼續投入約4億元用於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廣州市黃埔區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偉權介紹,該區對區級財政資金實行年度預算管理並納入銀行監管專戶,在未超使用範圍和規定的情況下,生物島實驗室可根據平台發展,自行調劑各項費用支出。
廣州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王洪成表示,市級層麵將加快印發《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科研攻關、推廣應用、成果轉化、孵化、股權激勵、金融、人才、稅收等方麵提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
例如,擴大科技成果轉化受益人群,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除了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還可以獎勵給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人員,提升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積極性。
扶上馬、送一程,廣州市、黃埔區兩級政府政策接力,為生物島實驗室作為新型研發機構“更上一層樓”,營造了良好的製度環境。
數讀
五年磨一劍 創新成果豐
科研任務
聚焦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基礎研究等五大領域,累計獲批國家、省、市級縱向項目77項,獲批科研經費約3.6億元,共計發表署名文章1051篇,論文影響力(CNCI)和ESI高被引論文在首批廣東省實驗室中排名第一。
人才培育
累計引進科研人員高達1500人,其中院士12人,課題組負責人(PI)105人,包括國家級人才計劃獲得者61人,省級人才計劃獲得者2人、區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5人。累計培養博士後74人,聯合培養研究生56人。
平台建設
高標準建設共享儀器設備和技術服務平台。投入4億多元建設10個共享儀器設備和技術服務平台麵向實驗室內外開放。據初步統計,自去年運行以來,已為50餘個科研團隊350餘人提供技術服務1000餘次。
知識產權
現已獲批1個國家級平台、2個省級平台及2個區級知識產權服務平台,累計開展專利挖掘近200次、可專利性檢索近200次。申請專利232件,其中發明專利155件、PCT34件、海外布局申請4件。
成果轉化
累計孵化企業12家,其中估值超億元的4家。通過技術作價與配比投入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在疫情攻關方麵,圍繞“防、檢、治”一體化疫情防控體係,迅速取得23項抗疫成果。
(南方日報 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