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發展規劃實施兩周年 中新廣州知識城變化大
中新廣州知識城
引來大量人才 楊耀燁 攝
由南至北,廣州科技創新軸清晰浮現,挺起了這座城市創新的脊梁。在這條被譽為“第三中軸線”的“北極點”,中新廣州知識城熠熠生輝,牽引著科技創新資源沿著軸線彙流。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知識城“三集群兩高地”快速崛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分量頗重的增長極之一。
今年8月,恰逢國務院批複《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簡稱《總規》)兩周年,在知識城奠基建設12周年之際,立足科技創新發展新基點,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這裏正帶動廣州科技創新軸豐富蝶變。
文、圖/何瑞琪、饒鳳珍、郭麗萍(除署名外)
廣州科技創新軸
有望成為城市發展第三軸線
今年2月發布的《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畫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軸”,支撐廣州強勢起航。
這條軸線宛如絲帶,從北到南、由點到麵、連線成片,串聯起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南沙慶盛片區、明珠科學園、南沙科學城……這些平台強強聯合,加強了城市內部的聯動發展,激發了區域整體創新能效。
在廣州科技創新軸的兩端,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都迎來了國家重磅政策的加持。
先看南沙,今年6月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方案》,明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麵合作,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麵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為廣州向南拓展、向海發展、向世界開放帶來重大機遇,也為促進珠江口一體化發展、大灣區融合發展帶來無限利好。
再看知識城,自2020年知識城奠基建設10周年之際,國務院批複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賦予知識城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隨後實施方案、若幹意見及《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先後落地,引領知識城開發建設進入2.0時代。
從擴大開放的角度上看,知識城與南沙在國家層麵上先後獲得地位的強化,勢必引起全球對廣州的更大關注,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合作平台,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的雙重重任,未來有望成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開路先鋒”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南沙立足灣區,粵港澳全麵合作和麵向世界更高水平的開放是其使命所在。
從城市發展的方向來看,自從2000年前後廣州確立了“東進南拓西聯北優”的發展方向,廣州東部和南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當前,黃埔和南沙已決定攜手合作謀發展,共同打造廣州科技創新軸。南沙與知識城南北呼應,把廣州城市“南拓”與“東進”兩大牽引力結合起來,必將發揮更大的支點引力。
基於此,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廣州正在探索打造的“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抵南沙科學城”的科技創新軸,有望成為廣州城市發展的第三軸線。
攀登科技高峰
知識城“三集群兩高地”快速崛起
每隔十年,廣州城市中軸線都會為之一變,內涵也不斷地拓展豐富。
如果說,20年前的城市中軸線承載著千年商都的曆史底蘊,10年前建成的中軸線敞開了“城市客廳”的懷抱,如今廣州一路向東,第三條中軸線呼之欲出,乃應科技創新大趨勢而生。
毫無疑問,位於“北極點”的知識城擔當了“橋頭堡”的角色。以攀登科技高峰為任,拚搶部分新興產業的全球話語權,知識城正在成為廣州乃至大灣區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知識創造新高地。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成為各大城市的重點布局所在。知識城錨定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集群,帶動經濟、產業和科技創新的全麵躍升。
8月18日,計劃投資162.5億元的廣州開發區粵芯半導體新項目在知識城正式啟動,新建產能4萬片/月的12英寸集成電路模擬特色工藝生產線。作為目前全省唯一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商,粵芯半導體曾用18個月的時間,實現12英寸芯片生產線,從無到有再到量產,刷新了速度,也為廣東集成電路產業下了關鍵一棋。
事實上,速度體現在知識城的各大重點產業上。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連年翻番,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百澤安)、諾誠健華奧布替尼片、康方生物開坦尼等一批世界級創新藥,實現落地生產。在國內競爭最為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小鵬汽車智造基地創造了從全麵動工到首車下線僅用時10個月的紀錄,即將於三季度下線生產小鵬係列最高端SUV車型G9,年產能達12萬輛,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
作為知識經濟的高地,知識城不僅產業蓬勃發展,科技研發同樣突飛猛進。走進知識城國際領軍人才集聚區,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最先映入眼簾。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建設,由郝躍院士等70餘名科學家組成“研發天團”,目前已經開辟了氮化镓、碳化矽芯片研發新賽道,實現集成電路行業的“彎道超車”。
在知識城,像這樣的重點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還有很多。過去2年來,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高加速試驗台投入使用,國際數字樞紐運營中心、華南腫瘤實驗室、廣東省環境權益交易所等16個重點實驗室啟動運營,2平方公裏科教創新區開創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新模式……這些代表前沿科技探索的重大平台的落地,又帶動高層次人才和龍頭企業的紛至遝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00名戰略科學家、1260名高層次人才在知識城安家落戶。
知識城作為“灣區創新策源地”,正加速釋放新動能,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有產也有城
“搶”得到人也留得住人
任何一條科技創新軸,不僅需要成熟的研發梯隊及產業矩陣,更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新人才的支撐。
自成立伊始,知識城聚焦於國際合作,全球引才是其“搶”人的重要抓手之一。2年來,“灣區創新策源地”聚集的高端要素資源,“知識創造新高地”帶動的產業集聚,“開放合作示範區”打開的國際知名度,為知識城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上下遊企業、產業項目在這裏落地,國際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多。公司的海歸團隊很快地融入本地工作和生活。” 烯灣科城運營副總經理車曉東說。
為吸引高端人才落戶,知識城先後推出“人才10條”“知識產權10條”“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人才政策20個,創新實施“揭榜掛帥”、院士工作站、“伯樂獎”和新職業標準開發等措施,吸引了戰略科學家超100名,集聚高層次人才1260名,新增碩博研究生超5000人。知識城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申報及設立數量占全廣州市近三分之一。
“搶”人更要留人。對於一個奠基12年的新區域來說,營商環境可以對標國際,產業集群也能迅速做大,人才政策更是領跑全國,但城區建設能否趕得上產業發展,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追上中心城區,無疑成了能否留住人才的重要參考指標。
目前,知識城城市建成麵積由16平方公裏擴展到50多平方公裏,規劃麵積更是從最初8平方公裏擴容到232平方公裏。區域框架的拉大,無疑拓展了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空間,為知識城打造環山繞水、生態宜居、智慧服務、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的“山水創新之城”奠定更強基礎。
一個“大”的知識城,更需要一流的公共交通和優質服務作為配套。過去2年來,知識城基本形成“857”對外交通體係、“五縱五橫”內部骨架路網。同時,推動中大腫瘤醫院等3家醫院、廣實等5所中小學等高端配套投入運營。
城市中軸線的變更和延伸,事關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升級,關乎一座城市的未來發展。隨著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漸入佳境,知識城區域發展能級將會不斷提升,融合產業高地、知識高地、人才高地、宜居高地一體,擔當起廣州科技創新軸“北極點”和大灣區“灣頂明珠”的重要角色。
(廣州日報 2022.8.24 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