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城總規實施兩周年,引進戰略科學家超100名
中新廣州知識城。通訊員供圖
2016年首批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百吉生物企業,工作人員在生產車間取樣檢測。通訊員供圖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張玉琴 周翼 曾妮 範敏玲) “知識城發展太快了!”在中新廣州知識城,這是科研團隊和企業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2020年8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賦予知識城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的國家使命。
日前,記者走訪中新廣州知識城時發現,短短兩年,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在這裏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超100名戰略科學家、1260名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粵芯、康方生物等一批突破關鍵技術的龍頭企業紮根黃埔。僅在去年,知識城完成竣工投試產項目89個,達產產值超1700億元。中新廣州知識城加速崛起,高質量發展格局加速顯現。
“未來實驗室”雲聚“研發天團”
走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領軍人才集聚區A區,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極具個性的“塗鴉樓梯”是這個“國字號”創新中心的標誌。據悉,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建設,由郝躍院士等70餘名科學家組成“研發天團”,致力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器件與集成電路的工程化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
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劉誌宏,向記者展示中心正在研發的氮化镓微波無線能量傳輸係統,該係統將實現大功率遠距離充電。“未來,電動車行駛在路上就能充電,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布局這項技術。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我國與世界最先進水平差距不大,在某些領域可以做到全球領先。”劉誌宏說。
“來到知識城,我們麵對著廣闊的應用市場。創新中心負責打通‘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鏈條,將粵港澳大灣區上下遊企業串聯起來。” 劉誌宏認為,知識城正在大力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政策利好空前、政府全力支持,在科技資源對接、產業市場推廣、對外合作交流等多方麵具有很大的優勢。
中新廣州知識城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科創平台加快集聚,成果轉化效能大幅躍升。兩年來,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高加速試驗台投入使用;國際數字樞紐運營中心、華南腫瘤實驗室、廣東省環境權益交易所等16個重點實驗室啟動營運;2平方公裏科教創新區開創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新模式;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開辟新賽道;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發平台;知識產權改革舉措出新出彩,專利申請、授權及PCT國際申請等知識產權指標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
優渥投資環境吸引國際人才融入大灣區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下好關鍵的“妙手”棋,知識城力爭在新的國際合作競爭格局中贏得先手。
專注於碳納米新材料研發生產的烯灣科技,於2019年落戶知識城,其碳納米管材料生產基地即將投用。烯灣科城運營副總經理車曉東表示,2019年,黃埔區調研考察團赴烯灣科技日本研發中心了解企業的技術領先性。此後,黃埔區邀請烯灣科技落戶知識城,自此,企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如今,越來越多科研院所、上下遊企業、產業項目在這裏落地,國際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多。公司的海歸團隊能很快地融入本地工作和生活。”
此外,彙聚新加坡、中國、德國、澳大利亞、法國、美國6國頂尖科研人才的新加坡百吉生物醫藥,也是一個國際人才融入大灣區、擁抱知識城的生動案例。
新加坡百吉生物是2016年首批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生物醫藥企業。該企業專注於研發全球首創、全球最佳的創新型免疫細胞療法,擁有國內外雙研發雙GMP生產基地。目前,產品市場規模超500億美金。百吉生物科學委員會首席科學家Jean Paul Thiery教授長期生活在廣州,在他看來,知識城優渥的投資環境、高效超前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讓百吉生物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近年來,知識城用真心打好“人才牌”。打造全國首個人才“零跑動”政務服務中心,頒發全市首張“跨境通”營業執照;率先推出“人才10條”“知識產權10條”“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人才政策20個;創新實施“揭榜掛帥”、院士工作站、“伯樂獎”和新職業標準開發等措施,最高支持達1億元;全省首創10億元規模黃埔人才引導基金,將海外創新技術、科研成果與區主導產業深度鏈接,構建人才、技術、資本、服務相融創新生態。
截至目前,知識城共引進戰略科學家超100名,集聚高層次人才1260名,新增碩博研究生超5000人。知識城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申報及設立數量占全廣州市近1/3。
(信息時報 2022.8.21 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