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黃埔非遺(廣繡)品牌提升成果發布暨保護發展研討會”在廣州海事博物館舉行。政府部門、高校代表、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以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齊聚一堂,共同對如何傳承發展以廣繡為代表的黃埔非遺代表性項目展開研討。本次成果發布研討會由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
會上發布了“黃埔非遺(廣繡)品牌提升”項目,其主要成果包括廣繡繡屏《新百鳥朝鳳》一件,廣繡裝飾畫作清供時令花卉四條屏、黃埔廣繡禮盒、黃埔廣繡禮品和《行運波羅雞》玩偶盲盒以及《花間絲語》係列廣繡絲巾等。其中,《新百鳥朝鳳》繡屏集嶺南花木、鳥禽、黃埔文化遺產經典遺存等元素於一體,糅合經典題材與現代潮流,運用30餘種廣繡針法,再加上廣作經典手法,最終形成一座大氣堂皇、光彩奪目的大型廣繡座屏。
近年來,黃埔區十分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先後推進“非遺傳承人群社會化組織工程”“非遺在社區、在校園工程”“非遺社區展示工程”等保護工作,成效斐然。同時,按照“因地製宜,一項一策”的思路,針對廣繡項目實施了“非遺+高校”的發展模式,探索非遺保護專業化的新路子。在廣州美術學院專家丁敏團隊和黃埔廣繡項目保護單位陸柳卿廣繡工作室的傾力合作下,經過2年多的努力,形成了一批創新性項目成果。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丁敏在研討會上表示,非遺的新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傳承與更新,需要年輕人的認可和參與,才能實現有效的活態傳承。“我們要不斷構建、豐富黃埔文化表達的新樣式,為大眾創造更多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的機會。”丁敏說。
“這次與高校專家團隊合作,收獲頗豐,高校專家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黃埔廣繡項目保護單位陸柳卿廣繡工作室總監、廣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陸柳卿表示,多年來,廣繡一直用傳統針法表達傳統題材,難有較大突破,而這個項目讓他們明白要先創新題材,再配合針法,並且針法上需要有所改變。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吳楊波認為,廣繡的曆史底層邏輯是中西合璧。要活化廣繡,必須通曉中式審美和西式審美的精髓,從服飾繡的角度出發,抓住“流行服飾”“新國潮”的潮流風向,積極拓展市場需要,通過IP化傳播,將廣繡的曆史、文化底蘊推給更多的人,從而產生更多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