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黃埔曆史文化係列講壇活動之“考古黃埔 探詢‘何以廣州’——從‘玉’漸嶺南到‘印’入華夏”專題講座在黃埔區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從黃埔文化古跡的發掘發現出發,別開生麵地講述了一場嶺南地區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故事。
“從環珠江口濱海區域的增城金蘭寺遺址到中新廣州知識城的茶嶺遺址、甘草嶺遺址以及陂頭嶺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來自粵北石峽文化乃至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影響。”張強祿從考古的專業視角,用豐富的考古內容展示了曆史變遷下廣州市地域版圖的變化,闡述了黃埔考古工作對於研究嶺南文化的重要意義,帶領聽眾感受黃埔大地的曆史變遷和南北文化交融。
在講座中,張強祿總結道,地處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原蘿崗片區是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遺存集中分布的區域之一,確立以稻作為主體的廣譜型農業經濟模式是該片區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引擎,為後續的“八方輻輳,花落廣州”曆史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史前基礎。
本次講座由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黃埔區文物局)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黃埔區圖書館承辦,黃埔文商旅(廣州)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自今年2月成立以來,不斷探索政教研合作推動考古工作多元化闡釋模式,增添公眾考古新內容,用考古成果服務社會公眾和區職能部門。截至目前,該工作站已策劃黃埔曆史文化係列講壇與主題講座8場,邀請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院大咖學者到黃埔開講,圍繞區內重要考古成果發現工地打造“走進考古現場”係列研學活動15場。
“黃埔工作站如今已形成成熟的管理運營模式,以實際成果踐行文化惠民。”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相關負責人表示,黃埔曆史悠久,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不僅能讓黃埔考古工作真正地走進群眾,也為後續活動開展打下良好基礎。“接下來,黃埔工作站將致力於服務公眾模式創新,全力打造廣州市和黃埔區特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樣板。”
(焦嬋娟 胡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