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10時05分,黃埔區啟動防暴雨三級應急響應。降雨來勢猛、強度大,區住建局、區市政中心迅速響應、立即行動,共組織出動應急人員86人、車輛和應急搶險設備29台,嚴防死守,全力確保各道路、隧道、涵洞等易澇點的安全暢通。
自3月27日進入汛期至今,黃埔區依托隧道智能攔截應急管理係統,做到隧道、涵洞易澇點防汛應急響應一盤棋,全方位築牢防汛“安全堤”,避免區內各主幹道大麵積內澇的發生。
“一張圖”全域管理,“生命體征”實時掌握
在市政設施監控指揮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呈現著全區隧道、易澇點涵洞的各類數據,包括降降雨情況、實時水位、應急設備狀態、視頻監控、應急隊伍值守情況等,這是黃埔區自主研發的隧道積水自動攔截係統管理平台,發揮著橋隧涵洞生命體征監測、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預警、綜合指揮調度、應急資源管理、告警事件處置等功能,是全區隧道、涵洞易澇點應急管理的“監測指揮大腦”。
5月7日上午10時左右,突發強降雨,伴有短時大風與雷電天氣,區市政中心負責人全神貫注緊盯屏幕數據變化,統一指揮調度,確保應急處置工作及時高效、穩妥推進。10時05分,啟動防暴雨三級應急響應,11時左右,三防應急值守點位19個隧道和8個易澇點值守人員陸續打卡就位,直至12:40解除防暴雨應急響應,共出動應急隊伍4支,人員86人,車輛和應急搶險設備29台。
係統監測顯示,彙星路隧道、東博路人行涵洞、聯廣路人行涵洞出現短時少量積水,出現通行緩慢情況,其餘隧道和和易澇點無積水,均可正常通行。
“係統投入使用以來,以後端監測數據為依據、前端應急設施設備為支撐,幫助我們做到了汛情研判預測更加科學準確,行動決策更加精準有力,應急處置更加及時高效。”區市政中心負責人說道。
據了解,2023年以來,黃埔區一共啟動3次三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響應。區隧道智能攔截係統啟動黃色預警6次(積水到達15cm以上)、紅色告警2次(積水達到27cm以上)。
“一盤棋”指揮調度,智慧防災增效提質
作為黃埔區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區隧道防汛應急指揮係統以城市CIM模型(公共信息模型)為底板,以隧道防汛管控為目標,通過數字孿生模型對隧道現場數據進行采集和展示,做到事件監測與信息關聯,在汛期不僅實現日常值守的功能,還可通過數據交換傳輸,達到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聯動應急處理的目的。
隧道防汛應急指揮係統平台設計遵循“平急兩用”思維,“平時”作為隧道的運行狀態監測、前端設備管理與維護、應急預案管理等,“急時”作為險情處置、應急指揮、資源調度等,係統可集成到統一的市政應急指揮平台。
係統可通過水位監測子係統采集隧道水位數據,通過預警子係統起到險情預警告示和交通疏導作用,通過攔截子係統對通行車輛進入隧道進行攔截,最大程度消除水淹隱患。通過移動打卡值守及後台,不僅可將告警消息第一時間推送至三防負責人及各應急隊伍負責人,還可全麵掌握應急隊伍現場值守情況,確保現場有人跟進、隱患及時排除、險情及時處置。
為確保區隧道防汛應急指揮係統發揮最大作用,區市政中心不斷完善隧道涵洞和水浸黑點值守工作預案,將係統指揮監測和現場值守緊密結合,對指令的傳達和響應、現場值守及視頻監控值班等作出明確要求。
汛期期間,當班監控員每天須檢查視頻監控係統運行及隧道現場情況並及時記錄、報告,防暴雨預警期間和防暴雨應急響應期間,當班監控員需24小時關注視頻監控係統運行及隧道現場情況,發現有積水或發生地質災害的隧道、涵洞或閘機落杆等異常情況,第一時間報告並通知三防相關負責人。如遇Ⅰ級響應,每隔10分鍾需對隧道運行情況報一次簡報並做好記錄。
守牢城市道路安全最後“一道關”
城市管理智慧多一點,城市運行安全增十分。為隧道、涵洞裝上智慧應急管理係統,就是給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擰緊“安全閥”、撐起“保護傘”。
隱患排除及險情處置是群眾安全最後“一道關”,為進一步提高隧道防汛應急防禦管理水平,黃埔區隧道智能攔截應急管理係統按照“一隧道一方案”設計。比如,在開源大道隧道,考慮到隧道較為深長,在離隧道入口130米處安裝L杆,杆體集成廣播、聲光報警、爆閃燈、攝像頭、LED情報板等,可滿足快速行車的警示;涉水警示牌為電子發光牌,確保隧道內涉水信息準確清晰傳達;從“冗餘設計”理念出發,盡可能全麵地預判各類突發事件下的最優應對方式,設置倒車自動開閘、閘門雙控開關功能,確保已進入隧道的車輛在遭遇積水時可安全駛出;同時在南北入口牆壁加掛救生箱等應急救援物資,為群眾生命安全加上“雙保險”。
目前,黃埔區全區共有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易澇點安裝隧道積水自動攔截係統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基本實現全區全覆蓋。
(馮冬枚 趙偉澤 吳偉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