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黃埔鄉村振興交出亮眼答卷
十年非凡旅程,步伐皆是印記。打開時光的卷軸,上麵鐫刻滿黃埔鄉村振興的璀璨記憶。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三個必須”擘畫出鄉村振興的建設目標。這十年來,黃埔區始終沿著這一目標前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提升鄉村文明,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多措並舉發展集體經濟,鄉村振興步履鏗鏘,“三農”發展磅礴轉型,在鄉村振興全麵展開的關鍵之年,交出一份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黃埔區鄉村振興亮眼答卷。
特別是近些年,該區鄉村振興發展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取得一係列關鍵性進展——
獲得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等次、“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示範區”國字號榮譽、全區績效考核“優秀”等次;
率先突破廣東省同一地塊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水稻技術攻關、疫情期間農業產值逆勢上揚;
引進羅錫文等6名農科院士,建成隆平院士港,創建3個創新研究院,建設省級種業(農作物)產業園、農業裝備與服務產業園,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體係;
全市率先完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一張網”試點工作、全區61個經聯社本級總收入全部達到100萬元以上。
大吉沙島隆平稻香園豐收景象。劉麗慧 攝
黃埔區是全省最大的古荔枝群落聚集地之一,百年以上古荔枝樹主要分布在蘿峰、水西、賢江、筆崗社區。圖為蘿峰社區村民摘荔枝場景。 羅柱梁 攝
“黃埔紅”紅茶創意園裏,茶農正在采摘新茶。李劍鋒 攝
蓮塘古村的曆史建築被活化利用,為鄉村旅遊注入新活力。圖為2022年8月在蓮塘村舉辦的“古韻新聲 幸福黃埔”古村國風露營節。 受訪單位供圖
逕下名菜名廚大賽決賽現場。鍾永誠 攝
逕下村通過鄉村振興,成為廣州東部農耕研學、親子休閑的“網紅村”。 羅柱梁 攝
科技強農
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2021年11月26日,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當天,在黃埔區新龍鎮洋田村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攻關黃埔示範基地晚稻測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宣布了雙季稻的測產結果——
“1509.5公斤!”
這個數字,意味著黃埔區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後,廣東省首個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塊(麵積30畝以上)突破雙季稻畝產3000斤的地區。
這個目標的實現,不止是對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和“覆蓋全球夢”的延續,也標誌黃埔區科技農業邁上了新台階,“藏糧於技”戰略獲得了新落實,糧食安全得到了新保障。
近年來,黃埔區始終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基礎工作常抓不懈,保障了黃埔人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安全。在全市率先開展耕地調查,全麵掌握基本農田底數,建立農業生產規劃“標圖建庫”。深入實施“菜籃子”工程,漢華有機蔬菜基地、莊記菜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蔬菜重要生產基地。深入推進“零棄耕”行動,同時,黃埔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民生工程,在逕下村,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在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建設基礎上,計劃打造515畝高標準農田創新示範點。
在豐收時節的大吉沙島智慧農場,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幕:無人駕駛水稻收獲機和運糧車在黃澄澄的稻浪中來回穿梭,兩小時不到,10畝稻田就被收割完畢,金黃的稻穀堆滿了車廂。
“無人駕駛收獲機一小時能實現6畝地的收割,而一個人一天隻能收割半畝地,按照一天10小時的工作時間,無人駕駛收獲技術的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羅錫文認為,在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的當下,無人駕駛收獲技術是未來的趨勢。
據悉,大吉沙島水稻智慧農場由黃埔區農業農村局、華南農業大學和黃埔文化發展集團三家單位共同建設,目前已實現無人化農場建設,智能農機應用覆蓋“耕種管收”全生產環節,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高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真正實現了勞動力的解放。
智慧農場隻是黃埔區科技興農的縮影。近年來,該區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貢獻黃埔力量——
陸續引進羅錫文等6名農科院士,推動隆平院士港、中國航天現代農業創新中心、“黃埔紅”嶺頭紅茶創意園、廣州黃埔現代種業(農作物)產業園和廣州黃埔現代農業裝備與服務產業園、“蓮重燕來”新鄉村示範帶建設列為省、市重點項目;
投入9000萬元高規格組建並實體化運作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和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全麵開展高產田、低鎘水稻、無人農場、辣椒新品種培育、茶葉資源圃等現代農業科技項目建設;
高標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農業發展支柱,現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4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7家、市級36家;擦亮黃埔休閑旅遊農業品牌,創新建設“一園一品”農業公園5家。
與之而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日益凸顯。其中,4家企業入選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二十強,2家入選全國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
打造新鄉村示範帶
為鄉村振興增添底色
位於黃埔區龍湖街道九龍大道東側的逕下村,周圍山脈環抱,村內遍布魚塘、荷花池、玉米地、水庫等田園美景,錯落有致的民居點綴於綠水青山間,滿眼盡是恬靜悠然的田園風光。一到節假日,還有不少旅客前來“打卡”,體驗納米小鎮的稻田小火車、院士穀的別致小樓、植物工廠的精品果蔬……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逕下村接待的遊客超10萬人次。
從以前小水溝、泥土路遍布的小山村,變成現在山清水秀的“網紅村”,逕下村的蝶變足以窺見黃埔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一角。
近年來,黃埔區全力推進逕下、麥村、蓮塘等特色精品村建設,以“科技農業+休閑旅遊”創新帶動美麗鄉村建設,複興和活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湧現了逕下、麥村、大吉沙島等一批廣州“網紅”打卡點,蓮塘村獲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同時還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統計範圍的行政村100%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標準,鎮龍村、福山村、福洞村獲評“廣東省衛生村”。
在此基礎上,黃埔區深入創建省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布局新鄉村示範帶建設,“蓮重燕來”便是其中的代表項目之一。
今年6月,黃埔區九佛街道開啟了 “九佛五村七片”示範工程,集中轄內的蓮塘村、蟹莊村、燕塘村、山龍一二社、山龍石窩洞、九佛社和重崗村這五條村七個片區,以楓下副中心為“核”,以北部高端產業走廊、南部最美生態連廊為骨幹,實施蓮間塘裏、蟹莊裏等9個鄉村振興項目,形成“一心兩廊·九星薈萃”片區發展新格局。同時提升打造白玉蘭森林公園等生態景觀,活化蓮塘、重崗、燕塘古村資源,傳承保護“十古遺存”,串聯形成“蓮重燕來”新鄉村示範帶。
“經過這麼多年的整治,現在蓮塘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房前屋後鳥語花香。”不少九佛居民認為,隨著這一項目的開展,九佛人民的生活更有盼頭了,“昔日的農村變成了高端產業集聚地,我相信農村會越來越美,農民越來越富,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據悉,南部隆平稻香園、中部“黃埔紅”紅滿天和“水長嶺秀”、北部“金坑碧水”、納米水鄉及“蓮重燕來”等一批新鄉村示範帶建設已初見成效,成為黃埔新鄉村示範帶崛起的底色。
其中,該區打造新鄉村示範帶經驗已獲得省、市肯定並作為典型示範推廣;新龍鎮獲批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和廣東省數字鄉村發展試點。
產業興農
鼓起村民“錢袋子”
鄉村振興如何實現?“產業興農”是其一。
在麥村村,無土栽培精品科技農業產業園依靠設施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種植番茄、青瓜、辣椒等多種農作物,穩住居民“菜籃子”,打響“黃埔菜”品牌,鼓起村民“錢袋子”;
在蓮塘村,曆史建築被活化利用,修複升級成為“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等以農業為內核的特色服務業產業,為鄉村旅遊注入新活力;
在逕下村,村農田被集約化管理,實施規模化、機械化作業,逕下納米農業公園核心種植試驗田種植新引進的巴斯馬蒂米,在市場上深得消費者的喜愛……
當然,這一切離不開黃埔區屬國企紛紛下鄉,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以逕下村為例,該區國企知識城集團合理利用國有資產優勢,加強產業項目輻射力度,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激活閑置土地。在知識城集團的示範帶動作用下,300多名當地村民選擇回到鄉村,村集體收入從原來的26萬元增加至280萬元,翻了近10倍。村民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18000元增長至28000元。常住人口1200人的村子,現在有1/4的人都留在村裏工作。
巨大的變化,連知識城集團黨委副書記彭月梅也不禁感慨,“逕下村再也不是過去的‘空心村’了。”
村民錢包鼓起來的同時,守好錢袋子同樣重要。
黃埔區一方麵深化數字賦能,打造“三資雲”新模式,構建“1+3+N”農村集體“三資”服務監管新體係,提升農村集體基層治理水平,打破群眾參與集體資產經營的空間、時間限製,聯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裏”。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市推廣。
另一方麵,補齊經濟薄弱經聯社的短板,建立了區領導一對一掛點幫扶機製,采取產業帶動、項目聯建、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最大程度的提升集體資源開發、營運,促進農村集體增收。
今年3月,黃埔區文衝社區的梁阿姨十分興奮,又到一年一度集體分紅的喜慶日子,今年他們家5口人分紅47萬多元,比去年增加5萬多元。“文衝這幾年的發展提升了我們的生活水平,分紅高了,生活也滋潤了。”
據悉,截至2021年底,黃埔區經聯社總收入約13.07億元,同比增加約3.84億元,增長率達41.54%,全區61個經聯社收入全部達到100萬元。
2021年度,該區農村集體賬麵資產約430.91億元,較2018年增長49.49%;農村集體總收入約46.06億元,較2018年增長83.87%;淨收入約34.65億元,較2018年增長110.13%;分紅總額29.34億元,較2018年增長12.20%。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總收入、淨收入等重要經濟指標實現“四連漲”,為黃埔區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撐。
文化賦能
打造黃埔鄉村振興品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就是鄉村振興的魂。
在黃埔區“黃埔紅”嶺頭紅茶創意園,茶農們將剛摘下的茶樹嫩芽正加緊製成紅茶。鮮嫩的茶葉經過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等程序,醇香的紅茶便新鮮出爐了。
濃鬱的不止茶香,還有其特有的曆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數百名知青來到嶺頭農場,揮灑血汗大規模種植成千畝茶園,形成了嶺頭村獨一無二的知青文化與茶文化。知青茶園、嶺頭山水,樸實的年代感與美麗的自然生態完美結合,正是如今“黃埔紅”嶺頭紅茶的內涵所在。
一枚枚小小的茶葉,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打造出了如今“黃埔紅”這一黃埔農業品牌的亮麗名片。
紅色文化是黃埔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著力點。比如,逕下村流傳著東江縱隊無數的英雄故事,當地結合東江縱隊革命史跡,打造文化旅遊路線;新龍鎮利用洋田村佛子莊、均和村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資源,串點成線推出兩條“家門口·學黨史”紅色行走精品線路,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挖掘黃埔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擦亮曆史文化底蘊,是發展鄉村振興的另一著力點。黃埔千年荔枝文化節,便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從數量上來講,黃埔荔枝並沒有優勢,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打好文化招,樹立黃埔品牌是關鍵。
黃埔荔枝文化極為深厚,荔枝種植的曆史超過千年。嶺南荔枝“三傑”中的筆崗糯米糍、蘿崗桂味都產自這裏。目前,該區現存多片300年以上的荔枝林,是廣東省最大的古荔枝群落聚集地之一。其中,玉岩書院內還有一棵已有1021年樹齡的千年古荔。
一方麵舉辦文化節,助力黃埔鄉村振興。2022年黃埔荔枝文化節首次由農民主辦,是黃埔區鄉村振興“聯農帶農”的一次新思路、新突破。
該區同時出台《現代農業發展實施辦法》,積極開展農業公園建設,並通過聯動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廣荔枝等方式打造城鄉合作渠道和平台,實現農產品品牌深化提升、農業再增效、農民再增收。
另一方麵,該區積極研發新品種,近年新打造的荔枝高端品種 “帝鼎”,集齊了眾多荔枝的優點,口感清甜爽口,有蜜香味,深受消費者青睞。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該區還舉辦了“知識城到獅城,RCEP助力黃埔荔枝首秀新加坡——黃埔特色農產品知識城出海發車儀式”,集中整合國內國際資源推動鄉村振興,打通銷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場,黃埔區優質荔枝“乘風”出海,促進農業高質量、高附加值發展。
傳承與創新並舉,正是黃埔荔枝曆久彌新的秘密。目前,黃埔區已經連續兩年成功舉辦“荔枝文化節”,黃埔荔枝品牌日益響亮。
此外,又如蓮塘古村,結合文化遺產活化,為非遺傳承提供空間載體,大力推進粵劇入村、“榕音回響 古韻綿長”等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來。也有如麥村村,僅千餘人的小村累計湧現出100多名粵菜名廚,以“廚師之鄉”為名,打造“粵菜香處是吾鄉”,用麥村的煙火氣吸引眾多遊客,讓人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化賦能下,如今黃埔區的鄉村振興事業迎來了“高光”時刻。除了“黃埔紅”紅茶,深井霸王花、蘿崗甜橙、黃登菠蘿、佛塱耙齒蘿卜等傳統名優農產品也全麵振興。同時還連續三年舉辦了“農民豐收節”等係列活動,鄉村文化得到進一步豐富。
數說黃埔鄉村振興十年成就
2021年,率先突破廣東省同一地塊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水稻技術攻關。
截至2021年底,黃埔區農村集體賬麵資產約430.91億元,較2018年增長49.49%。
2021年度,黃埔區農村集體總收入約46.06億元,較2018年增長83.87%;淨收入約34.65億元,較2018年增長110.13%;分紅總額29.34億元,較2018年增長12.20%。
2021年度,全區61個經聯社本級總收入全部達到100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共引進羅錫文等6名農科院士,創建3個創新研究院。
高標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現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64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7家、市級36家。
4家企業入選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二十強,2家入選全國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
黃埔區100%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洋田、逕下等2條行政村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灣區時報 策劃/黃蓉芳 張成 文/徐潔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