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賈自豪 攝
9月17日,以“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數字賦能 服務創新”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大會在廣州開發區召開。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代表、服務機構代表、企業家和政府代表出席大會,深入探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新經驗、新路徑、新模式,助力廣州開發區爭創國家優化營商環境“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實踐區。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開發區時,深情寄望科學城“五年要有大變化”,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近幾年來,廣州開發區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搶抓“雙區”和“雙城”聯動重大機遇,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廣州開發區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二,科技創新、財稅總收入、營商環境、知識產權、上市企業總數等5項主要指標排名全國經開區第一,連續3年4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3個80%”
中小企業成為最強主力軍
近年來,一組“56789”數據被人們多次提及,形象闡述了中小企業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中小企業貢獻了約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我國90%以上的市場主體都是中小企業。
事實上,數字比重還在不斷上升。在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已逐漸成為全區穩產業、保市場、促創新、增就業的最強主力軍,貢獻了“3個80%”:全區8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
為營造“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最優環境,廣州開發區在全國率先創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獲批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金鑲玉”係列政策、全國首個“專精特新10條”、“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該區出台一係列政策著力破解中小企業麵臨的用地、人才、資金、創新等困境,為中小企業發展保駕護航,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從青苗長成大樹的發展曆程。
目前,全區累計培育孵化科技企業近5萬家,集聚“專精特新”企業達100多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全區累計培育科創板上市企業7家,占全市70%;全區上市企業累計達66家,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市第一、國家級經開區第一。
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周亞偉在致辭中表示,未來,廣州開發區將全麵實施“四個萬億”計劃,以更大決心、更強舉措、更優服務全力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力幫助中小企業“辦成大事”“辦好大事”,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在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中勇當尖兵。
數字賦能
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把脈問診
如何讓中小企業“辦成大事”“辦好大事”?大會上,專家和行業代表圍繞數字化轉型、誌願服務、權益保護等多個重點領域展開發言,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黨組書記,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數字化轉型很重要。企業是產業數字化的主體,工業數字化轉型要分行業、從企業做起。從行業角度看,數字化要因業施策,離散式製造業和流程式製造差異明顯;從企業角度看,數字化要分層實施,即經營管理層和生產作業層,分別重在提升治理水平,打造自動化生產線、數字車間和智能工廠。
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認為,中小企業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跟上大勢,並提出建議:一是中小企業要有自己的高水平“定製化解決方案”,信息技術講求適用性與適當的超前性;二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存在客觀因素、機遇因素,中小企業要守住底線,做好是根本;三是注重市場和政策兩方麵信息,合理把握市場機遇,及時爭取政策支持,始終警惕風險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則圍繞產品創新與數字轉型提出見解。他表示,智能製造不等於無人車間、黑燈工廠,而是智能技術和製造技術融合,用智能的技術來解決製造的問題,強調的是人、機器人和機器三者有機融合,而智能設計將成為智能製造的引領。
大會除主論壇外,還設“中小企業誌願服務論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論壇”“中小企業權益保護論壇”3個平行論壇。大會期間還正式啟動了“中小企業誌願服務平台”及“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平台”。其中“中小企業誌願服務平台”為各地開展中小企業誌願服務提供誌願服務登記、發布和經驗交流平台;“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平台”將受理廣大中小企業的投訴建議,聘請中小企業政策及法律方麵的專家團隊提供相關的公益服務,曝光侵害中小企業企業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跟蹤企業投訴處理結果並形成報告和建議。 (範敏玲 袁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