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啟用,推動高端科技創新平台集聚落地
從8.08平方公裏起步,知識城如今蝶變為178平方公裏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台。
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是知識城智慧生態科技代表性項目。 李劍鋒 攝
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粵芯芯片項目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
十載砥礪繪藍圖,攜手奮進新時代!6月30日晚,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十周年暨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啟用儀式舉行。中新廣州知識城第一個十年建設圓滿收官,開啟蓄力騰飛的新征程。
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區長陳勇等參加活動。
十年蝶變
繪就一座城市的發展藍圖
今年是中新兩國建交30周年,中新廣州知識城也迎來了第一個10年建設圓滿收官、謀劃實施下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起步之年。2010年6月30日,中新廣州知識城奠基。知識城從8.08平方公裏起步,由曾經鄉村郊外的阡陌田舍,蝶變為如今178平方公裏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台。
下一階段,知識城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知識城要“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功夫”重要指示,把握中新“3+1”旗艦項目戰略定位,按照“加速北部牽引”宏偉藍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讓“一核兩心三區多園”點燃創新驅動,讓中新二期合作繼續乘勢騰飛,讓環九龍湖總部核心經濟帶成為城市核心,讓生物製藥基地走向世界,全力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知識城的緣分開始於五年前,籌劃建設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我很高興看到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的研發平台開始結出碩果,並為區域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
“我謹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向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十周年表示衷心祝福。”
“中新廣州知識城經曆了10年的建設,成就非凡……凱德將繼續實踐中新合作,致力推進二期示範區的建設,為知識城持續注入活力。祝知識城生日快樂!”
在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施一公,百濟神州創始人王曉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梅彥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藍欽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宗凱校長,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凱德集團首席執行官李誌勤等中新學者及國際友人為知識城建設10周年獻上視頻祝福。
據悉,當天啟用的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是知識城智慧生態科技代表性項目,總建築麵積約5000平方米,是集展示、會務、學術論壇、專家人才交流培訓等政企活動為一體的國際窗口,設有印象知識城展廳、西門子國內首個智慧園區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及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目前,法國商務服務中心已落戶。
中新合作
孕育一座城市的國際基因
作為中國-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的今天是中新兩國共同努力的成果。目前,中新廣州知識城已建立國家和省、市三級工作機製,先後簽署知識城合作發展項目54個。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發平台,啟動產業化項目47個,廣州-新加坡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有序推進,中新合作標杆項目——“知識塔”開工建設,新加坡國際商務服務中心等100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騰飛科技園、中新智慧園等創新載體,初步形成以知識城為核心、聯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知識城屹立於粵港澳大灣區灣頂,以龍頭項目帶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近年來,知識城引進落地創維、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目前在建企業投資項目79個,總投資近1700億元,預計達產產值超過3000億元。
在生物醫藥產業,知識城的百濟神州等生物醫藥項目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了諾誠健華、綠葉、恒瑞、龍沙等30多個生物醫藥樞紐型項目在知識城落戶,總投資超200億元,預計總營收近千億元。
在半導體產業,知識城的粵芯芯片項目,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也是知識城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的標誌性項目。粵芯動工建設後,已有80家集成電路企業鏈企業前來考察,32家企業注冊落地,集“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圈已經形成。
當前,知識城正規劃建設“一核兩心三區多園”,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下一步,知識城將推動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聯合創新實驗室等高端科技創新平台集聚落地。
在城市建設方麵,知識城按下開發建設“快進鍵”,積極構建樞紐型交通網絡。在建40公裏風雨連廊,在建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打造30分鍾通達機場、火車站、港口,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知識經濟
走出一座城市的創新之路
作為全國唯一的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知識城大力實施知識產權驅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戰略,紮實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工作,已經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中新廣州知識城”模式,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第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和典型案例。在2020年廣州市預算報告中,知識城更獲得40億元市級財政資金支持,用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高標準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園區。
據介紹,知識城是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園區和知識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區域。在南起步區規劃建設總占地622畝的知識產權服務園,聚集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等各類知識產權機構100餘家。其中審協廣東中心專利審查結案能力突破每年17萬標準件,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記者在現場獲悉,知識城中部區域規劃建設科教創新城,麵積2平方公裏,計劃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發和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地。各科研院所將密集發力,在知識城打造集聚碩博研究生及博士後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員、教職工逾2000名的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高地。科教創新城啟動區麵積450畝,目前已引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研究生院與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依托張景中、杜彥良、鄭誌明等八位院士領銜的頂尖人才團隊,將於今年9月開始招生,首批研究生招生規模突破1100人。
據悉,知識城將圍繞世界知識城、灣區創新源、國際人才港目標,全力推動知識城大發展。聚焦中新合作,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展創新合作,合作共建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將在智慧城市、信息與通信等學科領域開展科研。
【建設者感言】
“把新加坡的高科技成果在中國轉化”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是中國和新加坡在知識產權合作上的一個成功項目,把新加坡的高科技研究的成果在中國轉化。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餘龍介紹說,該聯合研究院已經孵化科技項目40餘個,成立公司30多家。其中很多項目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麵具有世界領先性。研究院通過1+1+N的方式鏈接大學的科研資源。現在已經鏈接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產業轉化能力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力。未來還會加入更多的世界頂尖學府的科技力量。利用中國的市場、中國的產業鏈,在知識城把知識變成生產力。
“紮根知識城,貢獻‘芯’動力”
從2018年3月開始開始打樁,到2019年9月正式投產。短短18個月,粵芯半導體從無到有建設投產,填補了廣州缺“芯”的空白,還為廣州市串聯起了從芯片設計、製造、測試、封裝的一整條產業鏈。不僅是“粵芯速度”,更是“黃埔速度”、“廣州開發區速度”。粵芯半導體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發展是所有來這裏投資的企業的縮影。
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說,從建設廠房時的一片荒地,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迅速完善,粵芯周邊的配套越來越好。粵芯也定會紮根知識城,在今年第一季度超額25%完成生產任務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為大灣區科技創新貢獻“芯”動力。
“起步建廠最晚,最早商業化生產”
百濟神州是目前中國產能最大的PD-1生物藥物生產企業。得益於在知識城的建設速度,百濟神州把本應在2年、4年後開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設項目拉到今年同時進行,整體工程的完成時間足足提早了4年,超前實現產能4到5倍的增長。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劉建說:“從去年12月開始到今年6月,我們的藥物申請了五個治療適應症,進入報批階段,而且隨時可以開始正式生產,造福廣大的癌症患者。”
研發生產的加速度,離不開“知識城加速度”。以前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辦完的手續,在知識城一天內全部辦好。周邊各類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人才政策的出台,也為百濟神州吸引世界各地高精尖優質人才提供了保障。在全世界三家使用KUBIO全新技術生產PD-1藥物的企業中,百濟神州本來是起步建廠最晚的一家,而現在,百濟神州後來居上,將成為世界第一家實現該技術最早商業化生產的企業。
“知識經濟要素聚集度領先全國”
2011年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幾乎和中新廣州知識城共同成長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見證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在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點方麵的成績。審協廣東中心副主任董琤說,中心非常讚賞知識城在知識產權綜合改革方麵進行的探索。目前知識城的知識經濟發展要素高度聚集,在全國也居於領先地位。
2018年審協廣東中心作為第一家落戶到知識城的知識產權機構,吸引了更多高端知識產權元素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彙聚。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院等研發機構、知識產權數據中心、知識產權交易所等,形成了知識產權創造、交易、轉化、保護的全鏈條。
“這是一座能自力更生、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新城”
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說,知識城建立之初,眾多企業和投資者一聽說這裏還是一片荒地,紛紛打道回府。而現在,一聽到是“知識城”,這樣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全世界各地的優質企業都主動前來投資、建廠,實現了從零到一。在政策和資源的支持下,知識城不僅是建立了一大批高精尖產業的聚集地,更是建立了一座能自力更生、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新城。未來,知識城將進一步吸引全球的人才和技術等創新力量,促進廣東省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從一到無窮大。
(供稿:張成 蔡妍菡 饒鳳珍 林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