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頁>監督工作>視察調研

關於我區醫養結合工作的調研報告

作者:文教衛健工委   發布時間:2020-12-27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實現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的無縫對接、深度融合、協調發展,一直以來都是老年群體的渴望和期盼。如何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推動政府職能部門解決製約我區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根據《廣州市黃埔區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工作要點》,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區人大常委會文教衛健工委從20206月份開始開展醫養結合調研,采取實地考察、收集材料、聽取彙報、座談會交流等方式進行摸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醫養結合工作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205月,我區戶籍老年人口為76748人,常住老年人口為98160人,分別占全區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11%8%。根據區民政局《廣州市黃埔區養老事業發展規劃報告》2020年至2025年平均最低5%的速度增長計算,2025年我區戶籍和常住老年人口將分別達到至少9.7萬人和12.5萬人,我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漸加劇

我區目前有15家養老機構,其中11家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9家在養老機構內設立醫療機構,2家在醫療機構內設立養老機構),另有3家養老機構與醫院簽署合作協議。申報確定為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的5家,取得醫保定點資格的8家。與日間照料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的醫療機構10家,提供居家醫養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家。全區養老機構共有床位5623張,護理床位3760張。

(二)具體做法與成效

我區醫養結合工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麵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幹意見》(國辦發[2016]91號)《廣東省“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要求,積極探索建立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製,大力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醫養結合工作。按照《黃埔區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方案》,我區建立醫養結合聯席會議製度。2019年區財政投入1.14億元保障我區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主要用於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日間托老、星光老年之家運營等服務,向符合條件的民辦養老福利機構發放新增床位補貼、醫養結合補貼,支持試點社區護理站及智慧健康養老項目建設等。目前全區有15家養老機構,有12家提供居家醫養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區養老機構有床位5623張、護理床位3760張。打造了具有示範意義的“紅山模式”“垂直醫養模式”“家居式養老+家庭式護老”模式等,進一步培育市場,激發社會活力,增加老年健康服務資源供給,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養老模式選擇。

二是整合資源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我區製定《黃埔區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全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以老年人、孕產婦及特殊家庭等重點人群為簽約工作重點,製定相關簽約服務包,整合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個性化健康管理功能。充分發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作用,為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和有需要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三是協調推動試點護理站工作開展。我區有9家護理站,其中6家被確定為廣州市試點護理站。區衛健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護理站相互配合,按街道劃分,按街區劃分,分派給護理站服務片區進行簽約服務對象。各護理站基本承擔對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以及社區居家老人的醫療護理服務。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家庭護理、健康指導、上門訪視、身體健康數據監測、慢病護理調節、心理疏導、飲食健康指導等,也可以承擔社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對於醫療、護理、康複等特殊需求。

四是深入探索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我區大力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把中醫藥技法融入醫養結合工作中,積極開展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谘詢指導、健康管理等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通過起居指導、運動養生指導、節氣養生、針炙推拿、藥膳調理等方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態,防治老年病、慢性病。2020年我區參與中醫藥健康管理的老年人比率達26.13%

二、我區醫養結合工作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三位一體養老格局。民政部“十三五”規劃曾提出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5-40張,要求重點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增加養護型、醫護型養老病床,提高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我區養老床位數已經超出民政部要求,但醫養結合工作因政策扶持力度有限、供應資源不足和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醫養融合發展受到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醫養結合行業管理體製不完善。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設置審批和管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由街道和居委負責,醫療服務和老齡化管理由衛健部門主管,醫保政策由人社部門製定。由於行政職能、製度設計、資金分配等因素,各行政職能部門在推進醫養結合一體化實施過程中存在交叉管理、標準不一等情形,“重醫”還是“重養”的定位不明確,難以做到優勢互補、協調統一、橫向整合,影響了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的深度結合。

二是專業人才不足成為製約醫養結合發展的瓶頸。專業人才缺乏是養老行業的普遍現象,具有醫療、護理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更為突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無論是在就業前景、晉升途徑還是薪金待遇,都無法與大型醫療機構競爭,很難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人力資源不足一定程度上製約了醫養結合服務水平的提升。而且目前長期險養老護理員均需要脫產培訓考試合格後才能上崗,考試途徑單一、培訓機構少,不能做到護理人員的及時補充。

三是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醫養結合重視不足。現有醫養結合模式,無論是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還是醫療機構內設養老機構,都屬於“機構結合”模式,滿足的都是小眾老年人的醫養結合需求。現實生活中90%以上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或者社區養老,他們關注的重點是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谘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複護理等服務。但目前政府職能部門對居家和社區層麵的醫養結合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居家養老規範標準體係也不完善,使醫養結合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受益性受到限製。

四是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的積極性不高。大型醫療機構主要關注點在常規性醫療服務,又因醫療資源本身比較緊張,與開藥、做檢查相比,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醫養結合一體化產業發展對大型醫療機構吸引力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適合興辦養老機構,但作為政府事業單位,政府全額撥款,缺乏績效獎勵機製和運營自主權,加之老年群體容易發生醫療糾紛以及養老業利潤低等原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不願意新辦養老業務,對全麵推進醫養結合工作形成一定阻力。

五是醫養結合政策在現實執行中存在矛盾。現行醫養結合政策鼓勵在養老機構中新建醫療機構,但是不具備條件的中小型養老機構新建醫療機構多數為衛生室或者門診部,解決不了老人生病在養老機構可以直接住院問題,而且經常聘請不到具有高水平專業資質的醫務人員,同時聘請醫務人員的經費也加重了養老機構的負擔。大型醫療機構興辦養老機構,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醫療資源,且因收費較高,偏離了大眾化的養老需求。

三、推進我區醫養結合工作的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係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也和產業發展”的目標戰略。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省市區結合實際製定專門實施方案,不少地方已經探索出許多成功經驗。為推動我區醫養融合發展,切實提高我區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機構的水平,提出下麵幾點建議:

一、切實加強政府主導,科學理順管理機製。隨著國民健康、醫養結合方麵的政策措施不斷出台,區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醫養結合資源統籌,強化政府責任,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醫療資源分布規劃。各職能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統籌部署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協調解決各種重點難點問題,加強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有效銜接,建立統一完善的養老和醫療服務標準,實現養老和醫療資源有序整合,形成推動醫養深度結合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努力拓寬供給渠道,不斷完善服務體係。一是建立由政府主導,整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工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等各方資源,打造街鎮養老服務一體化平台,提供全托、日托、助餐配餐、家政+養老、家庭養老床位、醫養結合、輔助租賃等多功能服務;二是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技術和現有資源優勢,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新嚐試,推廣紅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工作先進經驗,在規模較大的、有病房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康複、護理、臨終關懷等病區,提供養老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鼓勵現有養老機構通過委托經營、聯合經營等方式,吸納醫療機構參與運營管理,開展簽約服務。堅持多元資本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資本發展醫養結合的扶持政策,提高供給主體的積極性,促進醫療服務嵌入養老產業,引入專業醫養結合品牌企業入駐,拓寬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渠道,完善醫養結合服務體係。

三、及時優化政策措施,聯合保障醫保支付。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相結合,推動醫養結合向居家養老延伸,通過對基本養老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保險等政策的整合,規範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醫療和護理服務項目,努力實現將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擴大和完善醫保結算方式,實現有護理服務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護理資源,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切實解決部分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經濟負擔較重的實際問題,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夠看得起病、養得起老。

四、穩步推進隊伍建設,逐步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對現有醫療隊伍管理的同時,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護理院及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衛健部門管理範疇。建立長期護理服務體係,編製護理行業人員中長期發展規劃,鼓勵區內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增設老年護理專業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加強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人員培訓,逐步建立護理人員上崗許可、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係,通過多種渠道,提升護理隊伍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探索建立多領域的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人員聯動機製,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機構重點培養和引進醫生、護士、康複醫師、康複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具有職業(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鼓勵各專業的醫師到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機構中開展多點執業,壯大養老護理隊伍,提升整體護理水平和質量。

無標題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