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優化我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調研報告 |
作者:文教衛健工委 發布時間:2019-12-27 |
黨的十九大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區行政區劃調整以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2018年以3465.18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全市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領跑全市,居全國工業百強區第二名。隨著我區經濟高速發展,產業快速集聚,青年人才大量湧入,居民群眾對教育資源均衡化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為進一步推進我區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深度剖析和推動解決從“有書讀”轉向“讀好書”的基本矛盾,區人大常委會文教衛健工委根據2019年度重點調研計劃安排,圍繞“全區教育資源配置和義務教育落實情況”的課題,成立全區基礎教育專題調研組,先後深入我區公、民辦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展專題調研,采取實地考察、收集材料、聽取彙報、座談交流、召開意見征詢會等方式進行深入摸底,還於8月底到番禺區交流學習完善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機製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截止目前,我區共有幼兒園數量132所,其中公辦性質園數量44所(教育部門辦園13所),民辦幼兒園88所(普惠性民辦園數量55所)。共有中小學數量100所(公辦學校80所、民辦學校數量20所),其中小學62所(民辦7所)、初中16所(民辦5所)、完全中學6所、九年一貫製學校12所(民辦8所)、十五年一貫製學校1所(北師大)、特殊學校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
我區有國家級示範性高中3所(市86中學、廣州市玉岩中學、廣州科學城中學),省一級高中1所(石化中學),市一級高中1所(廣州開發區外國語學校)。公辦學校引進國家、省、市名校辦學5所: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廣州市二中開元學校、廣州市二中會元學校、黃埔軍校紀念中學(市六中)、黃埔區鐵英小學(市廣鐵一中)。
我區民辦中小學20所中,引進省、市、區屬名校7所:華南師範大學2所(華師附初與華師外校)、市二中1所(二中蘇元實驗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1所(黃埔廣附實驗學校)、玉岩中學1所(黃埔玉岩天健實驗學校),中大教育集團2所(黃埔中大附中、黃埔中黃小學)。
我區在校學生(含幼兒園)共計142490人,其中在園幼兒總數為36640人、在校小學生73135人、初中生24820人、高中學生7895人。全區教師隊伍中,幼兒園在職教職員工人數4408人、在編教職員工人數236人,中小學在職教職員工(含民辦學校)人數7478人、在編教職員工人數4116人。
(二)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
1.以整合提升為重點,融合格局基本形成
區劃調整以來,區教育局從整合著手,完善機構及職能設置,調整配備崗位和人員,全麵梳理工作製度和決策機製,通過廢、改、立,初步建立統一、規範的規章製度和行政運行體係。大力推進教育體製機製創新,為解決教師編製不足的問題,試行編外聘任製教師製度,教師待遇領先廣州市各區。積極探索多元化辦學,以“4+1教育發展模式”構建基礎教育現代化發展體係,引入國際化教育資源,開展合作化辦學、集團化辦學等方式,夯實優質學位基礎。通過多項措施並舉,推進了區域教育資源整合提升,形成有效融合的新格局。
2019年10月區政府出台《廣州市黃埔區關於進一步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幹辦法》(簡稱“教育十條”),將進一步推進我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2.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質量持續穩步提升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2016年我區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國家級評估驗收,2017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2019年我區中、高考成績均取得新提升、新突破,高考方麵,高優率和本科率均創曆史新高,中考方麵,區屬國家級示範高中錄取分數線均有提升,區委區政府對教育的大力投入漸見成效,教學質量持續穩步提升。
3. 以新改擴建為抓手,入學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合區以來,區財政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經費投入,公共財政教育經費2016--2018年分別是213371萬元、268741萬元和269756萬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28.98%、25.95%和0.38%,極大改善了學校的基礎設施狀況,增加了學位供給。2016年-2018年,我區投入14.47億元用於教育基礎設施三年提升計劃工程和改造一批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到2021年,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預計達到38億元。2016-2018年,黃埔區通過新改擴建,充分挖潛擴容、應急調配,公辦中小幼擴班500多個,增加公辦學位近2萬個;新開辦公辦中小學校、幼兒園22所,新增公辦學位近3萬個。2019年,新開辦公辦中小學4所,幼兒園16 所,新增學位超過1.4萬個,其中公辦學位(含大公辦學前學位)達到1.2萬個以上。通過硬件建設,我區較好地解決了近年來新增的60多萬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適齡子女“有書讀”問題。
二、我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困難
這些年來,區教育局在保障教育資源供給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成績顯著,但我們對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仍存在一些差距,黃埔教育的地位與我們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的地位也不相稱。
目前我區常住人口達130萬,其中常住(戶籍)人口55萬,流動人口75萬。這幾年我們在全市人口淨流入最多,去年常住(戶籍)人口增加3.9萬人、流動人口增加4.7萬人;今年上半年常住(戶籍)人口就已增加3.8萬人、流動人口增加了1.8萬人。從廣州市統計局發布各區人口的統計數據來看,連續兩年我區戶籍人口增速位列11區首位。廣州市老年人平均占比18.25%,黃埔僅占6.2%,是最年輕的區。人才產業集聚、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是對教育更多元、高質量的需求,而目前教育設施規劃的相對滯後、教師隊伍結構不理想、體製機製不靈活等問題製約了我區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教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
1.規劃不能滿足需求
近年來,新入戶、入住我區的居民多數是有較高學曆、較高素質、對教育重視的年輕人,該類人群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望很高,未來教育所麵臨的基本矛盾也將從主要解決“有書讀”的問題轉向主要解決“讀好書”的問題。而我區的教育設施規劃相對滯後,學位缺口較大。根據區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入學季,我區幼兒園學位缺口超過0.5萬;截至 2017 年9月,區屬公辦小學現有學位的實際使用率已達到90.4%以上,小學學段的在校生總量基本"滿員",部分小學地段生已嚴重超出學校承受範圍;區屬公辦初中現有學位的實際使用率達到60%。目前,根據省政府關於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意見(粵府辦[2017]67號),我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學校仍按照每千人40:80:40的學位標準配置學位。這個標準是一孩標準且是最低標準,從我區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區剛需樓盤多,年輕人口多,適齡兒童多,且不斷湧入的人口大部分也是中青年,按這個標準下去,在未來幾年內,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二胎”政策、企業員工子女入學等因素影響,幼兒園、中小學學位的需求將大幅增長,供求關係依然緊張。從學段轉承關係上看,入學需求的波峰也開始向初中學段湧動,未來在初中對接小學學位方麵存在井噴風險。
2.基礎建設不能滿足需求
教育設施建設滯後,個別新建小區配套小學及幼兒園由於土地出讓不順利、某些開發商不按規劃和相關文件配建教育配套設施,把商品房建設放在首位,把教育配套設施放在末尾,導致建設麵積不達標、建設標準低、校舍規模小等問題,開發商拖延工期等因素,無法按時建成交付,導致業主入住卻無法按計劃讓子女入讀小區配套學校、幼兒園。還有部分小區未規劃配套教育設施,導致其他鄰近小區配套學校、幼兒園要擴大招生範圍,招生規模又不足以解決適齡兒童就讀需求,供需矛盾突出,極易產生維穩問題。
另一個,城市更新力度加大,教育資源配置出現新問題;根據《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黃埔區城市更新用地達59平方公裏,麵積近10個珠江新城,隨著城市更新力度加大,教育配套設施也麵臨重組和布局調整等問題,不容忽視,例如出現學校需要搬遷,不能在原址擴建,但新遷學校尚未建好,就會導致校舍、學位嚴重不足。
3.以公辦學校為主,民辦學校為輔的多元化辦學體係未形成
目前,無論從幼兒園還是中小學,辦學設施標準高,民辦學校很難找到達標且足夠麵積地方辦學,另外國際化學校辦學門檻高、審批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八章明確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為集聚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育環境,促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據2018年《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8年10月,廣東地區獲得國際認證學校數量高達130餘所,位居全國第一,遠超上海、北京。目前,我區先後引進修仕倍勵、南洋華僑中學、格蘭納達山、愛莎國際、美國人學校、日本人學校等6家知名國際學校,數量占全市60%。與國際化學校市場火熱、供不應求情況相對的,是國際化學校辦學門檻高、審批難的現狀,國際化學校要經曆籌設、申請、審批及登記等層層程序把關,辦學耗時耗力,資質審批也更加嚴格,不利於吸引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在我區落地生根。政策扶持少,使民辦學校不敢輕易入場,阻礙了民辦教育的發展,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教學體係未形成。
(二)教育的收費限製令學校、幼兒園經營困難,達不到質量要求
1.名校辦民校由於受政府有關規定導致收費受限,民辦幼兒園、中小學要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學費是民辦學校基本經濟來源,教職員工薪酬、校(園)所租金和維護費用占其開支較大比重。民辦學校要走向市場,辦出質量,提供高標準的教學設施,聘請並留住優秀的教師,需要的是待遇留人,但收費限製,直接影響教師待遇,造成大量優秀教師流失,隊伍不穩。比如民校二中蘇元實驗學校,按照學校名氣和辦學質量,市場價應收5000元/月/生,但目前隻準收取3200元/月/生(最新定價),原來是2000多/月/生,使其正常運作都很難維持。
2.我區的大公辦園收費問題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我區共有大公辦園23所,超過整個44所公辦園的半壁江山,大公辦主要指企業辦、村辦,在我們調研的大公辦幼兒園時,園長講述她們幼兒園的艱難大多都是聲淚俱下,幼兒園教師不足,待遇及其低下,經營及其困難,就拿我區人才集團開設的6所大公辦園為例,首年未評級僅能按照每生每月420元收費,以後按照區一級每生每月560元收費進行測算,加上市區各種補助後,每生每年仍要虧損1.13萬元,6所幼兒園每年將虧損2996萬元,形象比喻就是五星級的消費,大排檔的收費。大公辦園沒有正規公辦園的政府投入,都是企業單位或者村集體投入,所以它與真正公辦園不一樣,但恰恰要求它對學生的收費要與公辦標準一樣,整個大公辦園經營十分困難。
3.我區普惠性幼兒園收費也較低,按照市的要求,我區執行較低收費標準,跟我區經濟發展地位不相襯,與人口素質對教育的要求不相襯,造成整個教師隊伍不穩,質量不高的局麵。番禺區在前幾年爭取教育創新區,民辦普惠園的收費在番禺標準的基礎上允許上浮80%,較好解決了民辦普惠園的教師待遇問題。
4.一般公辦幼兒園的質量高,收費低與一般民辦幼兒園的質量低,收費高形成鮮明反差,造成家長擠公辦,上訪問題突出。根據測算,明年幼兒園缺口5000人,公辦雖然也在擴大,但遠遠趕不上孩童的增長,擠公辦的矛盾會更加突出。
(三)公辦教育教師隊伍結構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1.教師職稱晉升道路“限行、占道”現象嚴重
2015年,人社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改革,通過評聘結合、設置正高級職稱、完善評價標準、規範評價機製等改革舉措,有效緩解高職低聘、過分強調學曆論文等問題。但從我區調研情況來看,由於指標設置固化、評審標準單一、評聘捆綁、工資與職稱掛鉤等原因,目前中小學教師職稱晉升“擁堵”現象仍然突出:我區現有在編專任教師 4300人,各職稱等級教師占比分別為:初級及未評聘 17.9%、中級 62.4%、高級教師19.4%、正高級 0.3%。從近三年情況來看,成功晉升職稱年均不到 200 人(占比約 2%),還有 121 位教師高職低聘未解決。由此帶來一係列負麵影響:一是“一聘定終身”的做法,不利於教師專業發展、終身任教,扭曲職稱製度的激勵功能。二是中小學教師為職稱疲於奔命,消耗大量時間與精力,影響教育教學和科研質量;有甚者唯“評審標準”,上得了公開課,登得上好論文,卻脫離常規課堂,對學生發展缺少關注,不利於新時代人才培養。三是加劇學校教師人際關係緊張,產生複雜的管理問題,不利於教師隊伍穩定與發展。
2.校級幹部隊伍年齡老化,後備幹部“青黃不接”
目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校(園)級領導幹部職數共有274個,現有幹部190人,平均年齡48歲,尚缺84名校(園)級幹部,後備幹部的聘任、選拔、培養由於受並區人事凍結原因,這幾年出現“青黃不接”現象,不利於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3.編製緊張、標準低,不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由於我區教師招聘程序存在環節多,耗時長等問題,導致教師招聘工作相對滯後,我區的教師招聘簽約時間要比其他地區晚,往往錯失應屆畢業生中的第一梯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我區目前是按照《廣東省中小學教職員編製標準實施辦法》的師生比來核定(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學1:19),沒有上浮編製標準,今後高考改革要求實行“走班製”,編製標準低也難以保證教育教學需要。另外,隨著二胎政策的實行,也會出現女教師紮堆生二胎的現象,在編製標準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產假式缺員,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育質量。
4.內設機構少,不利於學校的教學管理
這幾年新建的中小學主要通過分校的形式開辦,省中小學教職員編製標準文件沒有給分校增加校級領導職數,也沒有配備內設機構,幼兒園的編製標準文件,也沒有給幼兒園配備內設機構和中層幹部。由於主校區與分校相距較遠,沒有相應的內設機構和管理人員,無形中就增加了學校的管理難度,導致校園內部工作難以開展,不利於管理。
(四)機製不靈活,不利於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十條”的出台,體現了黨委、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教育搞好的堅定信心。“教育十條”的推出,是否能解決我區教育的質量問題、教師隊伍的編製問題、教育的管理發展等有關問題,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但是結合我們的調研的情況來看,“教育十條”還有兩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及民辦教育的發展這兩個問題在“十條”沒有得到體現,體製機製不靈活,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1.沒有用活用好政策,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2018年3月印發的《廣州市幼兒園生均定額補助實施辦法(修訂)》規定幼兒園生均定額補助可“用於補助非在編教職工津貼比例不超過50%”,實際上,幼兒園老師目前收入並不高,尤其是民辦園,大多月收入不到3000元,這筆津貼對這部分老師來說就像是“甘露”,非常重要,教師收入太低,無法全心全意地培養下一代。但我區則規定非在編教師福利要達到市最低收入標準2倍以上即4200元/月才能將生均補助的50%用於教師薪酬發放,自己給自己定框框,好的政策得不到實施。另外,補助到學校後,有沒有真正給到老師,也需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2.財政資金管理機製亟待完善。與財政大力投入教育經費不匹配的是基層單位財務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較差。我區232所中小學、幼兒園沒有獨立的財務核算管理,財政部門認為教育係統龐大,應交由教育部門自行負責核算,但學校在聘任財務會計時,因人員奇缺、沒有編製等原因,造成該崗位人員聘不到、留不住等問題,亟待理順。同時,財政局結算中心沒有將新開辦的學校納入統一核算管理,對於新開辦學校的財務核算管理上存在較大的隱患。
總之我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容量不足、教師結構數量不足、教師待遇偏低、缺少名師、教師流動困難等,我們提出相關建議。
三、優化我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
我們本著對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著重拓寬容量、提高教師待遇、追加名師名校、提升教育整體發展,提出下麵幾點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戰略定位,科學謀劃黃埔基礎教育中長期發展藍圖
要加強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站在與黃埔區、開發區領先地位相適應,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灣頂明珠戰略地位相匹配的政治高度,科學謀劃基礎教育中長期發展藍圖;要以均衡化、優質化、國際化為方向和目標,借鑒港澳先進經驗,對標歐美發達國家,將基礎教育打造成為黃埔區、開發區最具優勢的投資環境;要借助開發區先行先試的體製優勢,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辦學體製和教學方式改革,全麵提升公辦學校教育質量,全麵增強民辦學校發展活力,形成公辦民辦統籌發展、科學布局、差異競爭、共同進步的良好教育生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對優質基礎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使基礎教育成為促進黃埔區,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助推器和核心競爭力!
(二)優化教育設施容量,從源頭上化解矛盾
1.優化教育規劃,合理布局教育設施
結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按照人口增長、分布等客觀實際,綜合分析區域內學位需求,製定長遠教育發展規劃,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政府在製定實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規劃時,統籌考慮、優先安排,提前出讓教育用地,建設教育配套設施,避免出現樓盤已收樓,教育配套還未落地導致的矛盾。
與大數據結合建立學位預測平台,建立與教育需求掛鉤的預警機製。建議教育部門與大數據平台建立合作,形成適齡青少年分布圖,對學位數量和空間的需求進行統計,提高公建教育配套及小區配套教育設施的規劃標準。在利於教育部門學位預測和安排的同時,如果學位大數據超出教育設施負荷的警戒線,則嚴禁建設高容積率的開發項目,或者推遲住房銷售。根據周邊學校的現有容量和改造後的容量,綜合考慮零星項目建設規模和開發方向。
2.探索多元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
結合我區的區情和定位,必須加快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升級。合理調整辦學層次,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宏觀統籌,給予分類管理與扶持,轉變監管方式,探索多元化辦學。要加強民辦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在做教育發展規劃時,對公辦民辦學校統一進行規劃。在土地使用方麵可以采取政府劃撥、成本價出讓或限定用途出讓等形式,也可以采用國企建校與社會力量辦學者租賃辦學形式,促進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差異化發展。通過實現優質均衡,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現實需求。
(三)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引進培育教師人才隊伍
1.以提高質量為目標,完善教師隊伍結構
建議區政府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教師人才梯隊建設。對內,通過選拔、培養、儲備等方式,幫助一批優秀教師成長成為名師。對外,進一步加大招聘力度,簡化招聘程序,不斷完善基礎教育人才引進政策,搭建教育人才引進平台,創新教育人才引進舉措,吸引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向我區集聚。
2.以提高質量為目標,配好教師編製並讓教師在體製內快速流動
建議以超前意識做好相關規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製定科學、合理的幼兒園、中小學編製實施辦法,適當成立聘用人才庫,設立完善機動編製和彈性編製,以完善教師結構,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並根據學校類別、規模和任務合理設置內設管理機構,加強學校後勤保障,配齊、配強學校領導班子成員,理順學校內部的管理問題。
探索教師編製改革,探討實施教師“全員崗位聘任”製度的可行性。通過定崗位、定職責、定考核、定獎懲的要求,按需設崗聘任教師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因為身份和歸屬問題無法解決,長期偏離工作重心的問題,讓教師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
3.以提高質量為目標,暢通教師職稱評審晉升通道
建議每年按照正常程序組織教師參加職稱評審,明確職稱評審是對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及以往崗位工作情況的評價,解決“符合條件,但因沒有指標不能評”的問題。製定切實可行的崗位聘用管理政策,實現“定崗不定人”、崗位聘用可上可下,改變“一聘定終身”的現狀。
4.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相應提高教師待遇
要科學定位教師待遇標準,提高教師收入要一視同仁。一是對於大公辦幼兒園,應參考現在普惠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專門製定收費標準。二是對於民辦幼兒園,在教學設施、生均經費等方麵上給予扶持。三是對於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可以參照番禺做法,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收費,以此增加教師收入。四是參照番禺做法,與街道、開發商共同舉辦幼兒園,使名師名校遍地開花,這樣街道、開發商共同受益也可以有效提高聯合辦學的積極性,教師不但能享受政府補貼,街道和開發商也可以向學校、教師提供補貼。五是鼓勵教師加強培訓,強化教學專業素質,提升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增強競爭力。
(四)創新體製機製,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不允許選擇營利性,收費原則上由政府定價,但政府定價並非意味著低價,建議結合經濟發展創新機製,同時用好用活政策,將政策真正用到實處,大幅度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和薪資水平。隻有從這兩個方麵破題,創新機製,才有可能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在原有政策支持幼兒園生均補助的50%用於教師薪酬發放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提高教師績效獎金,向一線教師傾斜,盡最大可能提高教師待遇,使教師安心從教、快樂從教。用高收入、高收費、高知識、高技能來培育出好的下一代,使黃埔教育真正令人心神向往。
二是鼓勵公辦與民辦學校相輔相成。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強有力的輔助,兩者互相補充、合理競爭、協同發展。可以從“高、中、低”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進行延伸,使市場的需求通過民辦教育快速覆蓋,解決大家“有書讀”和“讀好書”的問題。
三是完善內部管理。要加強對教育資金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製度,理順教育係統內部財政核算管理機製。同時用活用好相關政策,確保教育資金的使用有序、規範、高效。對於集團化辦學模式,應成立專家小組,聘請教育係統專家進行指導,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