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頁>調研成果>理論研究

關於地方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的思考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5-04

彭冬梅

2010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專題詢問以來,短短5年時間,專題詢問就迅速在人大係統推而廣之,成了人大監督的一個重要方式,一道新亮色。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出台了《關於改進完善專題詢問工作的若幹意見》,要求把涉及改革難度大、存在問題多、社會關注度高、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報告議案確定為專題詢問的選題,為人大進一步完善工作機製和做好專題詢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專題詢問的含義和積極作用

詢問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監督權力,是各級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討論議案和有關報告時,就議案、報告中不清楚、不理解,需要深入了解的事項,向有關機關提出問題,要求其答複的活動。

專題詢問是詢問的衍生和拓展,是各級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和各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常委會會議期間,結合審議議案或報告,有計劃、有目的地向有關國家機關了解情況、實施監督的一種方式,目的是提高審議質量,增強監督實效。與一般詢問相比,專題詢問具有主題更加鮮明、重點更加突出,更具針對性、組織性、公開性、互動性等特點。

專題詢問的出現,是提高常委會會議審議質量、增強監督工作實效的積極探索,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與時俱進的集中體現。

對地方人大常委會而言,開展專題詢問有利於增強人大監督工作水平和實效。與聽取審議工作報告、開展視察、開展調研等相比,專題詢問具有監督、批評的“硬”要求。實踐證明,它能夠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注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直擊社會熱點,直指時弊,是促進“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效監督方式,進一步增強了人大監督的主動性和約束力。在開展專題詢問方麵,通過事先進行精心準備、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使詢問者問出疑惑、問出要害、問出責任,使應答者答出原因、答出對策、答出承諾。

對“一府兩院”而言,開展專題詢問有利於督促“一府兩院”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在詢問中,常委會組成人員就相關工作反映人民群眾的訴求,為進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一府兩院”的工作出謀劃策,同時通過與有關機關或部門負責人對話、互動交流,可以更好地推進“一府兩院”的工作,增強監督實效。與此同時,詢問後的跟蹤督辦,將推動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切實履職,促使其在法製的框架下運用好手中的權力。

 

 

  二、地方人大開展專題詢問的情況和不足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率先破冰,為地方人大開展專題詢問提供了示範和借鑒。從各地人大開展專題詢問的實踐看,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監督實效,還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並在詢問主體、規模、形式、問答方式等方麵為這一監督方式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認識上有誤區,部分地方人大把專題詢問當作裝點監督工作門麵的擺設,存在“跟風”現象,隻是簡單複製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做法,探索創新少,重形式不重實效。

二是專題詢問選題不精,部分地方人大存在選題草率、審題不高、選題不精的問題,沒有問在民生上,詢到點子上,使專題詢問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調研不夠深入,部分地方人大會前調研走馬觀花,沒有找出詢問議題實質性的問題,導致會議上簡單的一問一答,不痛不癢。

四是“問”後監督不力,部分地方人大在專題詢問後沒有形成審議意見,做好跟蹤落實,導致一些問題不了了之。

三、影響地方人大開展專題詢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是專題詢問的意義和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有的地方人大錯誤地認為專題詢問隻是組成人員隨便問問,一問一答,沒有監督剛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不會取得實質性效果;還有的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對待專題詢問,思想上不重視,行動上不積極。

  二是主體意識不夠強,存在畏難情緒。有的地方人大認為政府的重大工作多由黨委決定,詢問多了會影響同黨委的關係,人大監督工作是例行公事,開展專題詢問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瞻前顧後,擔心開展專題詢問會影響人大同“一府兩院”的關係,工作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不敢提出尖銳的、實質性的問題。

三是工作機製不健全,由於一些地方人大開展專題詢問還處於摸索階段,工作經驗不足,對問什麼、怎麼問、怎麼答尚無章可循,工作不規範。有的地方人大迫於形勢壓力開展了專題詢問,沒有在詢問的效果上下功夫,隻是走走過場,擺擺樣。還有些地方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結構、素質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詢問抓不住重點和關鍵,影響專題詢問的有效開展。

四、對地方人大開展好專題詢問的工作建議

專題詢問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仍然處於探索和完善階段。如何開展好專題詢問,使之成為增強人大監督實效的重要途徑,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和代表的呼聲,迫切需要地方人大常委會大膽探索,勇於進取,依法行使好這一權利。結合各地人大開展專題詢問的實踐,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選好專題詢問的議題。選好詢問議題是關係專題詢問能否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在選題內容上要堅持“三個圍繞”:圍繞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事關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部署或重大事項進行選題;圍繞“一府兩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選題;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選題。通過向社會公開征集、向代表和委員征集、向人大各工作和辦事機構征集、向基層人大征集、與政府及有關部門溝通征集等,拓寬詢問議題選擇渠道。

二要進行充分調研。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和一府兩院有關部門在專題詢問前要進行充分調研,是專題詢問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調研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忌“導演式調研”、“形象式調研”、“裝筐式調研”等,應全麵掌握第一手真實資料,即了解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了解詢問對象的工作情況,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和社會反映,以及詢問的具體程序等方麵。對於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什麼問題,應詢人員如何回答,事前的溝通應適當。

三要防止流於形式和走過場。詢問現場組織的關鍵在於防止走過場和圖形式,避免問答雙方落入“對台詞”的“演戲”。要引導詢問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不怕得罪人,敢於一針見血提出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要引導應詢人端正態度,認真傾聽意見建議,誠懇如實回答,不說空話套話。

四要提高公開化程度。專題詢問的公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詢問的成效。地方人大應建立規範的詢問公開製度,可以采取電視直播、網上視頻直播等方式,將開展專題詢問的各個階段工作予以公開。除新聞媒體方麵的參與,還可邀請人大代表列席詢問會,或邀請公民旁聽專題詢問的全過程。

五要強化跟蹤督辦。專題詢問始於問,但不能止於答。專題詢問不僅是一種監督手段,更應該成為監督“一府兩院”改進工作的“助推器”。要將詢問、梳理、交辦、跟蹤、督辦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采取聽取報告、視察檢查等多種監督手段,督促被詢問部門改進工作、解決問題,並及時反饋情況,使專題詢問的承諾和意見建議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六要建立常態化機製。地方人大要在認真總結開展專題詢問經驗的基礎上,遵循有關立法宗旨精神,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製定更具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和工作意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符合實際的促進專題詢問常態化的操作方法和途徑。

(作者為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無標題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