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精準發力 推動乞巧文化出新出彩 |
作者:區人大大沙街道工委 發布時間:2023-11-16 |
近日,大沙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通過站內二維碼收到一群巧姐的意見建議,經上報人大街道工委確認後,人大街道工委決定以“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主題開展一次代表進社區接待選民的專題活動,了解乞巧文化在發展傳承中的短板,讓人大代表集思廣益,精準把脈集中發力推動乞巧文化出新出彩。
(人大進社區接待選民活動)
當好乞巧文化“保護者”,守好中華文脈,築牢傳承“源動力”
回顧曆史,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傳承數千年而不息,綿延數千年而不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實踐。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乞巧節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朱小萍前往聯絡站向市、區人大代表反映:目前社區內巧姐普遍年齡偏大,年輕人進入熱情不高,擔心後續會出現人員斷層的情況。同時社區內的巧姐大多數為家庭主婦,個人的文化積澱不多,作品局限在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等七夕故事,作品較為單一,內涵不夠豐富,創作易出現瓶頸,希望能開展乞巧相關培訓課程,讓大家製作的作品更加精美,寓意豐富。掌握基本情況後,區人大代表、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穗生表示傳承保護乞巧文化的問題非常緊迫,建議依托社區內小學、幼兒園等基礎教育資源,推動乞巧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豐富學生課外活動,讓學生快樂學習乞巧文化。收集好群眾訴求和代表建議後,街道人大工委通過“民意直通車”係統主動對接區教育局和區文廣旅局,協同辦理該項群眾建議。針對群眾的訴求,區教育局和文廣旅局迅速響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學校與橫沙社區對接,聯動橫沙小學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主題活動、班會5次,組織學生圍繞“七夕”主題積極參與七夕乞巧手工製作活動2場,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邀請學生講“七夕”小故事,錄製成精美小視頻在學校內傳播,讓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充滿校園。再者安排黃埔社區學院根據橫沙社區乞巧文化特色製定培訓計劃,邀請黃埔民協、非遺傳承培訓導師組織開展相關手藝培訓活動2次,參加培訓巧姐86人次,培訓活動中巧姐們熱情高漲,在導師指導下製作出更加精細美觀的作品。為增強巧姐們的積極性,區人大、大沙街道、橫沙社區等加大了對乞巧文化傳承項目的經費投入,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巧姐積極參與製作。8月23日七夕擺貢活動期間超百件特色手工藝作品在社區內各宗祠展出,吸引了村內村外的群眾前來觀賞、祈福和打卡。人大代表從“一小”和“一老”兩端發力,牢固樹立了大家保護乞巧文化“主人翁”的意識,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夯實了乞巧文化發展繁榮的根基。
(開展學生乞巧作品製作小課堂和巧姐培訓)
當好傳統文化“創新者”,打開創新空間,增強發展“驅動力”
“創新,是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保持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的必然之舉。”市人大代表何江華在黃埔乞巧手工藝品優秀製作人羅惠娟的作品前感歎,與娟姐的想法不謀而合。在與羅惠娟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娟姐在創作中注重拓展傳統乞巧題材之外,更看重製作材料的迭代更新,通過不斷改進製作工藝,讓傳統乞巧作品更具時代特色。但是娟姐也向代表說出了作品存放空間少、保存方式單一、作品易受損等難題,希望代表們出謀劃策,能讓更多精美作品留存。有呼必應、有疑必解、有難必幫是人大代表的使命。圍繞乞巧作品保存展示難題,市、區兩級人大代表上下聯動多向發力,深入開展調研,熱情滿滿建言獻策。一方麵,市人大代表何江華結合自身專業和時代發展趨勢,提出引進技術進行電子留存的建議。橫沙社區根據代表的建議安排組織攝影專業人士對精美乞巧作品進行拍攝和錄製視頻,為作品建冊存檔,現已完成作品登記封存6件。另一方麵,乞巧文化發育、豐富在橫沙書香街中,是橫沙書香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在保護書香街曆史文物街區中統一性整體性傳承占有一席之地。區人大代表劉淵明、夏誌誠、羅俊強多次現場考察,結合正在推進的橫沙城中村改造進度以及文保區現實情況,推動社區協調舊改項目公司將書香街文保區已收未拆的房屋出資重新建設作為乞巧工作室的設備和作品儲存室5間,解決巧姐們的燃眉之急。下一步,大沙街道辦事處及橫沙社區將結合書香街文化保護規劃和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打造多功能展示館,讓文化的浸潤力量更渾厚。
當好乞巧文化“推行者”,堅定文化自信,發揮交流“溝通力”
市人大代表、黃埔海關副關長周運保在娟姐南海神廟的作品前駐足許久,一邊讚歎作品的精美,一邊給大家講述黃埔海關的悠久曆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見證之一,黃埔海關是必不可少的,海岸口的繁榮離不開邊防海關等的辛勤工作。製作人通過作品表達了對黃埔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感,而我通過觀賞作品與製作人同頻共振,接收到這種情感,產生了共鳴。這是文化交流的魅力,我認為這樣的作品應該要讓更多的人看到,在交流中發展傳承。”聽到羅惠娟的“封山之作”——《黃埔風雲》準備以鴉片戰爭為開端,周運保代表邀請娟姐前往廣州海事博物館為作品積累素材,並希望娟姐與黃埔海關開展深入交流,不斷豐富作品內涵。
在周運保代表的建議下,為做好特色文化符號提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講好鄉村故事,橫沙社區舉辦了乞巧民俗手工作品展覽,集中對外展出南海神廟、二十四節氣、冬奧會項目、農耕時節等優秀作品34件。展覽安排在橫沙村史館——人民公社舊址,一邊是鄉村紅色革命史的娓娓道來,一邊是乞巧文化作品的琳琅滿目,通過巧妙的展示安排,讓紅色文化、鄉村文化與乞巧文化融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作品展覽開辦以來,從市、區到街道、社區,超過30個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團體共計32場次1245人次進場參觀。
(學生參觀學習)
代表們認為乞巧文化的推廣交流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群眾需求為引導,與百姓生活相結合,也需要借力新技術、新方式,通過輕鬆的方式,讓群眾與燦爛的傳統乞巧文化展開“破次元壁”般的對話,增添乞巧文化的交互性,堅定乞巧文化的文化自信。
(七夕擺貢現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是橫沙社區巧姐們對七夕的浪漫期待,在人大代表的助力下,這份浪漫期待不僅變成了現實,還讓乞巧文化在新時代中展現出新的光彩。(區人大大沙街道工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