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首頁>街鎮人大

下足繡花功夫 “織”出老舊小區蝶變新生

作者:黃埔區人大常委會魚珠街道工委   發布時間:2023-09-01

【梗概】廣州市黃埔區魚珠街大沙地西5號大院,是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教職工生活小區,學術、生活、文化氣息濃厚。歲月更迭,社區公共設施老化,隱患頻現。民有所呼,人大響應。魚珠街道聯組人大代表貫徹習總書記關於用“繡花”功夫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通過走訪調研,推微改造項目立項落地。通過全麵摸查、入戶問詢、線上征詢等方式,從細微處解決群眾現實問題,讓民意表達、實事辦理貫穿微改造全過程。改造中優化基礎設施、發掘社區文化,並創新探索改造後長效納管的新模式,全麵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廣州市黃埔區魚珠街大沙地西5號大院,是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教職工生活小區,建成於1990年,現有500餘位居民在此居住生活,多為退休老教職工。小區與教學區緊密相連、互相依合,小區內學術、生活、文化氣息濃厚,但建築物樓齡較長,且依山而建,春夏時期小區內遍布青苔,路麵濕滑,夜間照明不足,三線亂拉亂接,雜草叢生,公共休憩空間破舊、髒亂,導致老人家出門顫顫巍巍、小孩子奔跑玩耍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為了給曾經在教育戰線上長期奉獻的教職工們一個舒適、安全、美麗的家園人大魚珠街道工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代表參與到項目決策立項、設計規劃、施工建設、後續管理等各環節,以推動大沙地西5號大院微改造項目落地,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旨在為居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走基層 “放大鏡”聽民聲知民意

2022年,區人大代表、魚珠街道黨工委書記吳承廣與部分魚珠聯組人大代表到瓦壺崗社區走訪調研時,收集到大沙地西5號大院群眾代表對實現小區容貌品質提升和完善基礎設施的深切期盼。無獨有偶,區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校長歐陽國防與在校及離退休教職工的座談中獲悉,教職工們對於生活小區的改造願望也十分強烈。人大魚珠街道工委立即行動,組織聯組代表和街道職能科室共同開展專題調研、集中視察,並先後3次與居民代表進行座談。座談會上有教職工代表說到:“我們希望通過小區改造,把學校的教育文化發掘展示出來,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都看到,知道自己是在一所有著厚重底蘊的學府求學,更加奮發向上。”

群眾的呼聲就是人大代表的使命,在充分走訪、調研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群眾意見,代表們一致認為,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解決大沙地西5號大院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要以不負人民的責任感,注重細節、整合資源,並向魚珠街道辦事處提出了對微改造設計規劃工作三個方麵的針對性建議。一是精準施策,著力補齊社區基礎設施短板;二是強化特色,積極發掘教育文化底蘊;三是聚焦民生,充分調動小區居民參與,實現共商共建。魚珠街道也將大沙地西5號大院微改造項目作為2022年度的重點工作推進,6月28日正式取得區發改局立項批複,並於20229月完成設計工作,正式入場實施。民生無小事,通過人大代表將群眾呼聲放大並實現,讓人民群眾在當家作主的民主實踐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主人感,就是主體最廣泛、內容最真實、功能最管用、運行全覆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問實效 “顯微鏡”解民憂紓民困

用繡花功夫實施微改造的要義就在於“微”,在於見微知著,人民群眾不僅關注改造整體成效,現實矛盾的核心往往藏著細枝末節之處,人大魚珠街工委高度重視該項目的督辦落實工作,既要保證結果的高質量、過程的高效率,也要保證工作“真管用”,能切切實實解決老百姓的“難事”、“煩心事”。

魚珠街道辦事處秉承“一戶都不能少”的工作作風,從設計方案初稿擬定後,就開展了前期的全麵摸查,通過小區顯著位置公示改造方案,公開聯係方式,“一對一”入戶收集書麵意見,居民常常抓著工作人員一聊就是個把小時,話語間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形成了培育工作的共識,既收集了民意,也消除了疑慮,找到了最大公約數,畫出了最大同心圓。根據居民的意見,多次組織代建、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對方案進行討論、修改,幾易其稿,力爭化解曆史遺留問題,不留積案、不埋隱患,最終提交現場施工,確保工程不受阻,民事實事早落地。

歐陽國防代表提出在小區改造中融入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教育元素的建議也被高度重視,充分采納。通過在小區與學校入口的分叉路口處,建設教育主題口袋公園,在園林綠化小品之間,融入“不負韶華、潛心讀書”等教育格言、學校校訓,莘莘學子、居民群眾每日都能在往來、休憩時感受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同時在小區健身公園內也增設了國學經典宣傳廊架,以教育文化為主題,校訓為載體,學校精神為目標,打造出一個教育文化主題特色景觀小區。



為了更好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新任區人大魚珠街道工委主任林常青組織人大代表與街城市管理辦、社區居委會、熱心居民群眾一起,在施工期間持續通過現場問詢、微信群溝通等形式及時收集群眾意見,通報工作進度。

群眾提出由於小區沒有固定的物業服務單位,化糞池時常堵塞無人管理,對衛生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該項工作並不在微改造責任範圍內,施工單位主動擔當,為居民免費整體清疏一次,確保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響。此外,部分群眾擔心大理石人行道路麵鋪設後會導致雨水流入樓道,施工單位也立即調整增大高差;設計期間未納入方案的架空層非機動車停車區域翻新,在接到居民意見反饋後及時增補,並對牆麵、天花進行修複。

細微之處顯真情,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大院群眾張先生感歎道:“老人小孩安全活動空間有了,樓道路麵煥然一新了,沒想到短短三個月的時間,社區麵貌的改觀就能如此之大!”。



看未來 “望遠鏡”謀長遠促發展

20231月,大沙地西5號大院微改造項目順利完工,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微改造可以“功在當下”,但如何實現改造後的長效管理,才是“利在長遠”的大命題。吳承廣代表結合魚珠街道全域服務治理試點的工作實際,也進行著老舊小區長效物業納管全新路徑的創新探索。

20229月,魚珠街道引入願景和家公司作為全域服務治理試點的戰略合作單位,將包括大沙地西5號大院在內的瓦壺崗社區4個老舊小區整體移交企業納管,服務單位與社區居委會“合署辦公”,成立聯合黨支部,在老舊小區內提供環境衛生保潔、公共設施維護、公共秩序維持、基礎維修服務和公益活動組織等物業服務。後續在居民認可的前提下簽訂物業服務協議,事關居民生活的水、電、路、燈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響應和解決,實現“政府點亮‘一束光’,企業呼應彙能量”,全麵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魚珠街大沙地西5號大院微改造工作實現了硬件基礎設施的躍升,在區更新局與工信局支持下,在小區內試點安裝了一盞價值十餘萬元集安防、照明於一身的智慧路燈,後續魚珠街道辦事處將根據群眾的期望、人大代表的建議繼續推進整合社區信息數據和網絡資源,把智慧安防、平安社區、文化活動、居家養老、智慧停車等內容納入數據共享服務,打造智慧社區。

風物長宜放眼量,如今的大沙地西5號大院綠樹成蔭,人文教育氣息濃鬱,生活設施配套完善,居民安居樂業,構成了獨特的社區風貌,昔日的破舊一去不複返,正如一幅藍圖正在提筆勾畫,向著美好的未來邁進。這幅藍圖正是以“繡花”功夫,“織”出老舊小區蝶變新生,提升社區容貌品質,解決民生實事的真實寫照,是廣州市黃埔區人大常委會魚珠街工委對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黃埔區人大常委會魚珠街工委


無標題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