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家級知產交易博覽會,2022年每萬人發明專利超100件
本報訊中新廣州知識城吹響行動集結號,開啟新的發展賽道。12月16日,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在廣州知識城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全球知識產權高地誓師大會。國家、省、市知識產權主管部門,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相關領導參加活動。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中新廣州知識城奠基建設10周年,也是《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總規》)獲國務院批複全麵展開建設元年。會議提出,將貫徹落實《總規》相關工作部署,搶抓新機遇、競逐新賽道,舉全區之力、聚全區之智,全麵推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協調發展,紮實做好知識產權服務園區建設,全力打造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範全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助力。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複《總規》,規劃一共有9個章節,其中第4章提出將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成為全球知識產權高地的遠景目標。當天會上,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作《全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題解讀。據悉,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易繼明教授就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問題進行了講解,並提出了工作建議。
活動現場,知識城管委會、審協廣東中心、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仲裁委簽署《共同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知識產權工作合作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將充分發揮各方優質資源,圍繞推動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等方麵加強協作,為知識城推進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貢獻力量。
五方戰略合作
打造國家級知產交易博覽會
根據《框架協議》,審協廣東中心、省保護中心、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知識城管委會將共同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統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從審查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等環節,改革完善保護工作體係,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手段強化保護,促進保護能力和水平整體提升。
上述五個單位,將在知識產權全鏈條發展過程中,各司其職,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與知識城管委會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快速審查、快速維權、協同保護等方麵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合作共建粵港澳知識產權調解聯盟,鼓勵知識城內企業以調解解決境內及跨境知識產權爭議;合作承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打造成為國家級國際性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
而作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機構,知識產權法院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製度,推動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開展知識產權民事訴訟與調解對接工作,推動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製度;支持知識產權法院完善知識產權糾紛調解與仲裁的銜接機製,實現案件的有序分流。
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是由之前已舉辦多屆的珠江論壇慢慢演變而來。廣州開發區集聚了知識產權全鏈條要素,而且區內中小企業,特別是科創企業多,對知識產權有著強烈的內生需求,為承辦知產交易博覽會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據介紹,知識城總投資約90億元,高起點高規劃、高標準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園,作為落實國家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高端平台載體。服務園計劃建設保護中心大廈和交易中心大廈等主體建築,突出運營和保護雙核功能,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知識產權特色服務機構及高端知識產權人才,打造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地標式建築。作為該園區的部分,廣州知識城國際會展中心已建成運營。“原來各類知識產權要素隻是物理的聚集,現在五家單位通過此次簽約合作分工,將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強大合力。”
根據《框架協議》,上述五家單位還將共同推進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探索與新加坡共建知識產權學院,培養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化專業人才。知識城管委會將製定出台知識產權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加快引進和培養知識產權高端實務人才。充分發揮審協廣東中心的人才智力資源,開展知識產權領域專業人才培養。
記者了解到,上述單位通力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先後出台“知識產權10條”及2.0版、“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10條”等創新政策,投資90億元規劃建設420畝知識產權服務園,成立全國首個政企聯合的黃埔知識產權保護聯盟,落地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獲批全省首家國家級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電力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完成純專利資產證券化產品全國首發,發明專利授權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重要指標常年位居全國219家經濟開發區首位,改革力度全國領先。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金融模式
到2022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00件
中新廣州知識城顯著突出了“知識”二字,打造知識產權高地是它的應有之義。
作為全國唯一的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知識城勇嚐“頭啖湯”,首開大灣區知識產權互認政策先河,在知識產權體製機製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創新等5個重點領域已經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第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和典型案例。
如今,知識城聚集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100多家機構,其中審協廣東中心專利審查數量占全國1/5。2019年累計專利申請量達1798件,發明專利申請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同比分別增長76%、137%、116%。
《總規》提出,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破除製約知識產權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力爭到2022年,國家知識中心建設初見成效,知識城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總規》進一步明確,知識城要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加速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培育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市場,加強知識產權金融國際交流,推進在知識產權保險、運營、評估等方麵共享研究成果,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金融模式。
記者從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了解到,目前,知識城全麵推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環境優化,初步形成了貫穿企業發展生命周期“質押融資—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海外保險—上市輔導”的知識產權金融資金供應鏈,多種新型知識產權金融形態從無到有,從最初的政策主動引導到現在的市場自覺行為,企業利用知識產權獲得融資的渠道不斷拓展。
2019年9月,該區成功發行“興業圓融—專利許可資產計劃”,發行規模為3.01億元,成為全國首支純專利資產證券化產品,開創了科技企業資本市場融資先河,相關做法已在上海、深圳、佛山等地複製推廣。今年8月,該區又發行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利許可資產支持計劃”和“廣州開發區金控—生物醫藥專利許可資產支持專項計劃”2支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累計發行知識證券化產品金額達到7.4億元,區內35家創新型企業獲得融資專項,實現了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迭代升級。
從2017年至今年9月,廣州開發區專利質押金額累計達60多億元,融資金額占全市第一,幫助區內近300家科技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今年以來,廣州開發區進一步出台了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10條政策實施細則和辦事指南,全省首家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揭牌運營,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促進會專業委員會成立,7名港澳籍知識產權專家受聘為特邀調解員,區域企業首次嚐試使用港澳知識產權進行擔保融資,多家香港服務機構相繼落戶,知識城知識產權互認互通初步彰顯影響力和帶動力。
十年蝶變知識經濟創新高地
列為“頭號工程”開啟新賽道
十年前,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式奠基。曆經10年發展,知識城從阡陌田舍到一座現代化新城崛起,“一核兩心多園”的發展格局已全麵鋪開,形成“三集群兩高地”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由王曉東、施一公等一批院士領銜的全球頂尖的生物製藥產業集群,以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條量產12英寸晶圓的生產商粵芯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化集群,以寶能汽車、小鵬汽車、百度阿波羅智能網聯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已建成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知識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高地,正在全力建設中國納米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化高地。目前,知識城165個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年固投超過500億元。中新合作標杆項目——“知識塔”開工建設,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正式啟用,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1.5億元。
粵芯半導體在知識城的發展,是所有來這裏投資的企業的縮影。從2018年3月開始打樁,到2019年9月正式投產,短短18個月,粵芯半導體從無到有建設投產,填補了廣州缺“芯”的空白,還串聯起了從芯片設計、製造、測試、封裝的一整條產業鏈,帶來了廣東省內唯一實現量產的12英寸晶圓產線,締造了讓外界點讚的“知識城速度”“開發區速度”。
如今,隨著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迅速完善,項目周邊的配套越來越好。據悉,知識城的文教醫療資源都將按高標準配置。目前,知識城已吸引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實驗中學、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等優質教育機構落戶,南方醫院、中大腫瘤防治中心等一批高水平醫療設施加快建設。住房保障方麵,知識城將以解決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困難為出發點,大力培育和發展租賃住房,重點發展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同時,因地製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滿足高層次人才個性化需求。
《總規》對知識城的總體空間和重大產業布局進行了重新優化,提出打造“一核一軸四組團”,重點推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著力布局科教服務與數字創意、智能製造產業,構建知識密集型產業體係,打造新興產業策源地。
據悉,作為知識城的建設主體,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將知識城列為“一號工程”,全區動員、全域參與、全方位部署,明確了100多項具體任務,還將盡快出台落實《總規》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努力把知識城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