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城市更新煥發老城市新活力,賦能黃埔高質量發展。黃埔區分區分類科學有序推進舊村改造,“騰籠換鳥”釋放產業空間,“村民上樓”提升人居環境, “建新如舊”留住嶺南鄉愁,大大改變了老城市的麵貌,解決了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老城市新活力話幸福”專欄,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挖掘發生在黃埔區村社中的動人故事,展現城市更新帶來的農村麵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村社文化日益豐富,幸福美好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的逕下村新貌。劉麗慧 攝
逕下村小火車穿行稻田,吸引市民遊玩。(資料圖) 羅柱梁 攝
逕下村部分民房外立麵改造後新貌。劉麗慧 攝
今年是馮文俊回到黃埔區龍湖街道逕下村的第三年。
與很多村裏青年不同,29歲的馮文俊並沒有選擇到外打拚,而是在小村一隅圓著自己的創業夢。如今的馮文俊和父親經營著一家飯莊,在當地頗有名氣,每逢節假日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然而如此紅火的日子,卻是6年前退伍回鄉的馮文俊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馮文俊的記憶裏,兒時的逕下村是個很偏僻的地方。“沒什麼人氣兒,交通也很不方便,想要買點什麼,都得跑五六公裏到旁邊的何棠下村。”一直到他退伍回鄉,即便幾年光景過去,逕下村過去的麵貌還是鮮有改變。對於想要創業開飯館的馮文俊來說,彼時的逕下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
幾經周折,馮文俊的飯館最終在廣州市區開了起來。可創業維艱,在外闖蕩4年,初出茅廬的他還是以失敗告終。2019年底,馮文俊帶著一顆不甘的心回到了逕下村。
立春過後,逕下村的春天如約而至,對於這個和往年沒什麼不同的春天,馮文俊卻記憶猶新。
2020年初,逕下村被納入黃埔區鄉村振興示範點,美麗鄉村建設在這裏如火如荼地進行。村路修葺一新、基礎設施完善、花海稻田成片,這是一個馮文俊從沒見過的逕下村。
“人好像一瞬間就多了起來,我從沒在逕下見過這麼多人。”昔日偏僻的舊村落一下子變成了景色如畫的旅遊景點,時至今日再度講起逕下村的變化,馮文俊的話語間依舊聽得出驚訝。
據逕下村委會主任李良介紹,2021年春節期間逕下村遊客量超過10000人次,僅大年初一的遊客便突破4000餘名。麵對如此龐大的客流量,不少逕下村民看到了商機,短時間內村裏就多了不少臨街的商鋪。
起初並不是馮文俊,而是父親馮誌偉更早有了在村裏創業的想法,他想用自家的住房改做住宿或者餐飲。父子倆一拍即合,2021年5月,籌備許久的俊誠鵝莊開業了。
因為逕下村的鄉村旅遊過於火爆,剛剛開業,馮文俊的飯莊便食客爆滿。飯莊的招牌菜是醉鵝,幾乎每桌必點,許久沒有掌勺的文俊並未因麵對食客的挑剔而膽怯,反而是長期對烹飪的堅持讓他的廚藝爐火純青。在手機APP上,不少食客給飯莊好評,“醉鵝太香了,分量足,幹鍋雞絕對是走地雞。”
已經在餐飲業摸爬滾打多年的馮文俊,對於再次創業,他能感到明顯的不同。“開業時間不長沒怎麼做過宣傳,全是回頭客來吃飯,節假日根本忙不過來。”聽他介紹,現在飯莊日均營業額大概在3000元左右,在全村20多家餐飲店裏生意算得上是最好的幾家之一。
“一開始,我真的不相信逕下能建成美麗鄉村。”馮文俊說,在逕下村實施鄉村振興之初,很多人和他抱有一樣的疑慮。但是如今全新的逕下,不僅建成了美麗鄉村,還讓一戶又一戶村民過上了好日子。馮文俊一家的日子則是格外地旺,兒子圓上了創業夢,父親再也不用牽掛當年遠行的孩子,不大的飯莊融著濃濃的父子情。
馮誌偉今年53歲了,和兒子因美麗鄉村建設而成功創業不同,他對於逕下村的感受,更多的是來自於村裏熟悉的麵孔越來越多。過去很多和兒子年紀相仿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看到村子實打實的劇變,現在都回到了逕下。談及此,馮誌偉的話語歡快了起來。
時下到逕下村旅遊的人們,無一不被那一片廣袤的稻田吸引。有機大米“六零米”也是逕下的特色農產品。
天氣轉涼,廣州有了秋意,逕下村的稻子也到了收獲的季節,一眼望去金燦燦的看不到邊。去年這個時候,逕下村村委策劃了龍湖街小康節,馮文俊參加了美麗鄉村健康跑,用腳步丈量這片養育他的土地。
■對話村幹部
村民的機遇越來越多
在逕下村采訪期間,村幹部和我們說的最多的是逕下村美麗鄉村建設前後村民生活的巨大變化。逕下村村委會主任李良在回村任職前,曾有過旅行社的工作經曆,這讓他對“美麗鄉村”的認識更為深刻。回村後,他推動組建村民愛衛隊,引導村民參與到環境治理行動中,從始至終見證了逕下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問:逕下村的村容村貌如何實現“美麗”?
李良:2020年,逕下村聯合區屬國企科學城投資集團開展鄉村振興建設,取得比較好的成效。打造14座高禾場聯塘跌水景觀,改造民房外立麵93幢。完善基礎設施,開展廁所革命,完成三線下地、雨汙分流等民生工程。2021年,又建設了“七彩幸福花架連廊”。新建“竹溪路”,貫通“龍湖二十八景”,建設生態駁岸,豐富景觀特色。
2020年,我們在水稻田上舉辦了龍湖街小康節活動,吸引了5000多名遊客來到逕下。今年,我們又舉辦了送戲下鄉、稻香嘉年華、國慶黃金周水陸聯遊等大型活動,極大地帶動了村內的旅遊活力。
問:相比過去,如今村民們的經濟收入有什麼變化?
李良:2020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5萬元,總存款1790萬元,同比增長13.37%,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逕下村還致力帶動勞動力發展,為周邊居民提供500餘個就業機會。今年春節、五一、國慶旅遊旺季,村民們發展自主經濟,開起了農莊、士多等,個別村民在春節、國慶期間,營業額達到10萬元以上,個體創收的機遇越來越多。
■記者手記
產業興鄉村美,外出務工青年紛紛返鄉
今年4月初,我曾第一次到訪逕下村。這條不足5平方公裏的村子,給我留下的初印象就是“美”。花海與稻田交相輝映,水塘與湖池錯落分布,小而精致的庭院民居把整個逕下村分割成一幅幅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悠悠的水車,漫漫的棧道,串聯起嶺南水鄉美麗的風景線,“一步一景”用來形容這裏毫不誇張。
逕下村的村幹部告訴我,是鄉村振興政策改變了逕下村。其實,和黃埔區內多數舊村落不同,因為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逕下村沒有進行城市更新,而是選擇了美麗鄉村建設,留住傳統嶺南村落的情與美,也留住一份鄉愁。
自2020年3月開始,在黃埔區委區政府的政策指導下,逕下村實現了土地流轉,村容村貌以令人驚訝的速度發生著改變,村路、基礎設施、房屋、環境一切都變了。
但是,彼時我對逕下村的認識還僅是停留在美景。直到這次再訪逕下村,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給逕下村帶來的改變,不止是景的改變,而是人的改變。由於客流大量增加,給村民帶來了創業的商機,同時產業興農給逕下村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
廣東三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逕下村開設了數字生態農業逕下村示範點,銷售生態農資用品、逕下村特色農產品,宣傳綠色農業理念。科學城文化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在逕下村引進了數字水稻農場、植物工廠、院士小鎮、鄉村少年宮等項目,提高村集體創收,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和馮文俊一家一樣,不少逕下村民的生活因逕下村鄉村旅遊業的紅火而改變。而能有這樣的變化,不能不提的是逕下村村委的努力,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逕下村村委牽頭發起了多項大型活動,如稻香嘉年華、草坪音樂會、玉米節、小康節等等。人氣旺了,村民家的生意也旺了。
到訪逕下村的這個下午,我至少看到了三輛大型旅遊巴士從村裏駛過;碰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集體到逕下村團建,甚至還在村裏開設的咖啡廳裏開起了頭腦風暴會;還碰到了幼兒園老師帶著一班的孩童來此遊玩,“這裏的風光景色和遊玩體驗,沒讓我們大老遠白跑”。
在與馮文俊的交流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對逕下村變化的喜悅。他在這裏長大,入伍後離開家鄉,回鄉後又遠到城區創業,再次回到逕下後一個嶄新的逕下村映入眼簾。他說自己之前從沒想過能在村裏實現創業夢,賺錢養家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能陪在家人身邊。
實際上,因為美麗鄉村建設,不少此前外出務工的逕下青年男女紛紛回到了故鄉。在被問及回來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能陪陪家人”。誠然,回到故鄉聽到的是鄉音,吃到的是鄉味,出門見到的是老友,回家陪伴的是家人。美麗鄉村建設改變的絕不僅僅是村容村貌,其帶來的影響極為深遠,但即使日子再變,不變的是那份小村裏濃濃的人情味。
4月份的那次到訪,我采訪過一位返鄉的年輕人馮雪蘭。因為村子發展特色產業,回鄉後她在村助農服務中心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崗位。而這次到訪,我又碰到一位與馮雪蘭年紀相仿的女孩,她叫馮敏菲,3個月前剛剛回到逕下村,現在在村裏的快遞驛站工作。
過去馮敏菲在廣州市區打工,聽她說工資大概有6000多元,但要交房租水電日常支出,每月幾乎所剩無幾。我問她,回鄉工作後收入如何?她沒有正麵答我,可臉上卻是止不住的笑容,她說現在的生活很舒服。言語間,我能聽出小鎮姑娘對日子的那種樸素的期待,衷心希望她和她所在的村莊日子越來越好。
逕下村小檔案
逕下村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中部,由黃埔區龍湖街道管轄,麵積4.2平方公裏,丘陵地貌,有水庫山塘和魚塘,水係發達,林木資源豐富,傳統產業以農業為主,盛產嶺南蔬果。現有逕下、斯文堂、高禾場、虎窿四個經濟社,其中逕下、斯文堂兩個經濟社是本地人居住,高禾場、虎窿經濟社是客家人遷入,人口約1200人。
逕下村綠化完整、生態自然,大部分民房都按照青瓦白牆的樣式進行了外立麵改造,目前共有90棟完成改造。民房、護欄、路燈統一風格,既具有設計美感,又保留了嶺南鄉村獨特味道。
逕下村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人民解放軍東三支直屬先遣總隊的活動地之一,革命先輩在這裏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後來為了紀念這些烈士,村民在村裏自發建造了烈士紀念碑。
逕下特色精品村項目由黃埔區科學城投資集團負責建設和產業引進,村黨組織負責推動土地流轉以及協助項目建設和產業落地。與建設前相比,如今的逕下村黨建園地、交通道路、休閑娛樂、觀景綠化等基礎設施都更加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走出了一條集美食、娛樂、紅色教育於一體的紅色鄉村旅遊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