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長嶺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積極響應省市區關於加強對古樹名木、曆史文化建築進行保護的工作部署,加大保護力度,強化融合程度,守住曆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底線,切實增強做好城鄉建設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將曆史文化“基因”融入於城市更新規劃之中。
一是摸清底數,夯實工作基礎。建立資源全麵普查工作製度,對轄內存有古樹898棵、傳統建築23處進行掛牌造冊並建立完備檔案信息,實現古樹名木“一樹一表”、傳統建築“一處一檔”。持續開展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及時擴充保護對象,加強登記核定等全流程管理,其中水西村抱虛公祠、崑山祖祠等6家建築於2009年納入區文物保護單位,金陵公祠2018年納入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築。
二是加強保護,傳承城市特色。夯實掛點領導、管養人主體責任,建立長效管理機製,發動黨員主動認領一顆古樹或一幢古建築,形成“文保服務隊”。編製控製地帶內拆除建築及曆史遺存保護實施及發展規劃方案,將曆史文化遺產與規劃、創文等城鄉發展相融合,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保護傳承工作。建立全流程監督檢查和問責機製,及時發現並製止各類違法破壞行為。
三是活化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將曆史遺存保護與傳承與片區發展統籌起來,充分用好古樹名木與傳統建築等資源,引入紅色資源,創造性打造“獅舞東方·奮進館”、知青歲月文化館等厚植當地曆史底蘊的“15分鍾生活黨建陣地圈”與文化街區,加大文物與黨史學習教育、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力度與深度,發揮曆史遺存的社會功能與當代價值,促進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發展生機。
關於曆史文化遺產,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下一步長嶺街道將繼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指示精神,切實保護好曆史遺存,展現出古村落的延續性,讓每一株名木都枝繁葉茂,讓曆史文化更好傳承、更加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