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廣”摸底。開展全區古樹、古村、古井等十類古遺存摸查,發動各方力量近1000人次,用時15天共摸查統計出全區701處“十古”遺存。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金花娘娘的傳說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龍形拳(黃埔)等5個項目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崗魚包等3項製作技藝被認定為黃埔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深度整理文物保護單位有效信息,積極開展第十批省保、第九批市保單位申報工作,柯拜船塢舊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長洲曾氏宗祠和南灣麥氏宗祠被市政府公布為廣州市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重”保護。印發了《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服務城市更新工作八條措施》《黃埔區文物安全保護責任製“五崗”工作製度》,與區級及以下不可移動文物產權人或使用人簽訂368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使用協議書,完成8處修繕設計方案審核、10處保養維護工程、11處搶險加固工程、5處全麵修繕工程,全麵鋪開念公淩公祠和肖蘭淩公祠等24處文物修繕,公布41處(共79個本體)黃埔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立案查處文物案件26宗,罰款涉事主體人民幣194萬元。
三是“深”融合。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以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方式,最大限度還原曆史風貌,最大程度關注人的情感體驗,使高品質的現代生活與濃鄉愁的鄉土文化相融合。比如,九佛街蓮塘村展示區依托鴻佑家塾、青蓮戲台等古遺存,打造“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新空間,並將引入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建設粵劇小梅花傳承基地;南崗街融德裏傳統風貌展示區突出當地文化屬性,注重提煉龍舟文化、粵劇文化、嫁娶文化的傳承與體驗;文衝街“廣州幸福裏”片區已活化為文衝百姓感受“小幸福大道理”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教育基地。
四是“強”傳播。編製《黃埔故事100講》《黃埔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 黃埔故事》《黃埔非遺百米長卷》等多種圖書、圖冊;全國首創“黃埔十古非遺傳承”文藝展演,創編並推出黃埔“十古”宣傳片《“嗨皮”十古說黃埔》,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舊址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之“紅色廣州·革命之城”精品線路,《紅色文化進校園 同心共築強國夢》被評為的“紅色旅遊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東征陣亡烈士墓、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辛亥革命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廣場、華峰寺、旺村村、逕下村等紅色旅遊景點,入選“廣州百年紅色精品旅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