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大變化”殷殷囑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建成區域內文化新地標——廣州海事博物館,並於7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廣州海事博物館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海神廟的東側,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境內唯一一座“海事”專題博物館,建築麵積10000平方米,是集收藏、陳列展示和研究海事(海絲)主題藏品的專業機構,以展示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曆史中的輝煌成就、重現“千年商都”的曆史風貌為總目標,是廣州市參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之一,與南海神廟共同成為支撐我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文化節點地位的標誌性工程。
“嶺南地大以遠,故常選重人,既貴而富,且不習海事。”
“海事”一詞起源於“唐南海神廣利王廟碑”,其在南海神廟裏已矗立千年,親曆過碑林春秋的榮光,也見證了海上絲路的輝煌,讓不同文明在交流與碰撞中實現了跨越。目前國內“海事”一詞最早就是出自於此碑。著名學者陳春聲指出,南海神廟是廣州千年海上活動傳統的重要見證,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文化與學術價值,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
黃埔扶胥古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窗口,自古以來具有對外開放基因;市舶製度、國家禮製,在南海神廟集中體現了製度的創新與傳承。1984年,廣州開發區選址於黃埔,黃埔再次成為改革開放“橋頭堡”,走向新一輪騰飛。千年以來,黃埔港是中國唯一沒有關閉過的對外通商口岸;如今的黃埔港,正向服務“一帶一路”的新貿易創新中心邁進。開拓進取、傳承創新,黃埔區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灣頂明珠”,製造業規模已達千億量級,科技創新能力位居中國經開區之首。廣州海事博物館以黨建引領文化自信,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展示開放基因,傳承開放創新文化,被列為開放基因傳承創新館。
開館後至10月,廣州海事博物館以“人文曆史+科普曆史”的特色創新模式策劃並展出4個展覽,其中,基本陳列1個,特色陳列1個,專題陳列2個。7月份,首先登場亮相的是基本陳列(常設展覽)《七海揚帆——唐宋時期的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和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南海西行——絲路沿線的河岸和海洋文明》。
常設展覽:七海揚帆——唐宋時期的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
常設展覽從中外航線、造船航海、港口城市、瓷器出口、香藥進口、南海神廟國家禮製、市舶製度、佛教海路傳播以及蕃商蕃坊等方麵,多角度展示唐宋時期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曆史風貌,再現千年前廣州城市繁榮、商業興盛和文化交融的曆史盛況。展品涵括唐代長沙窯、越窯及水車窯瓷器,宋代廣州市舶使方慎言墓誌銘、南宋碇石、西村窯瓷器、南海出水的香藥等諸多珍貴文物。
目前館內藏有西村窯瓷器約100件,是國內現存收藏西村窯完整器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至和元年”款褐彩銘文盤是目前國內唯一帶銘文的西村窯瓷器。同時,在目前全國僅存的兩件出土宋代市舶使墓誌銘中,廣州海事博物館就藏有其中之一,即廣州市舶使方慎言墓誌銘;其他如館藏南宋碇石,國內亦十分少見,針對該碇石特別定製的複原展示方式也是廣州市內唯一的。征集的出水文物尤其是中國南海出水香藥,也是廣州市內博物館藏中種類最為豐富的。除此以外,還具有唐宋“海絲”展品市內最豐、扶胥港展示最立體全麵、十餘項創作類展品填補廣州市內展覽空白等幾大特色。
著名學者陳春聲教授對該陳列展示表達了讚揚之情。他表示,廣州海事博物館非常集中地以唐宋時代的廣州海上活動、海事貿易、國際交往與城市生活作為重點,補充了原來廣州在外貿、海上活動的陳列博物館展示方麵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
專題展覽:南海西行——絲路沿線的河岸與海洋文明
《南海西行—絲路沿線的河岸與海洋文明》展覽由廣州海事博物館與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共同主辦。
該展覽向觀眾展示九世紀前阿姆河、印度河、兩河以及波斯灣、地中海區域,來自希臘、伊朗、意大利、伊拉克、印度、阿富汗的石雕、佛像、青銅、玻璃、陶器、金銀飾品等近200件藝術品,梳理河流和海洋文明的特色,再現亞歐不同文明間長期交流和相互融合的曆史風貌。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天,廣州海事博物館成為南海神廟曆史文化綜合發展區首個建成開館的項目。未來,廣州海事博物館將構建多維度、互為補充的展覽體係,較為全麵展示“海事”內涵,並將向觀眾配套推出形式多樣的社教宣傳活動,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正如陳春聲教授所提,期望“廣州海事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座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橋梁,讓參觀者從曆史和往事中得到啟迪,以更加深邃和開闊的視野麵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