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簽訂合同到取得施工許可證,110個工作日流程縮短到“拿地即動工”;企業籌建審批材料從312項精簡到119項,實施信任審批的事項隻需提交1份承諾書……5月25日下午,創新策源 灣區示範“廣州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實施5周年”創新成果發布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現場發布了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改革十大策源性創新製度和十大示範性優秀案例。
2016年4月,廣州開發區被定為廣東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的改革試點。該區選擇企業需求最迫切、利益牽扯麵最廣、改革難度最大的工程建設審批作為改革的核心。據介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由於涉及部門多、程序繁長、專業技術要求高等原因,辦事難、耗時長等問題一直較為突出,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有不小差距,也是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難點。
經過5年的改革探索,廣州開發區推出了全流程優化、訂製式審批服務、承諾製信任審批、施工圖集中審查、審批與監管分離、技術審查和行政審批相分離、智能秒批等一係列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首創的審批改革舉措。這些舉措有的已納入全國多地政府部門出台的改革和管理文件直接複製推廣實施,有的經由到廣州開發區調研考察的單位結合自身實際複製實施,為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提供了“黃埔樣本”。
策源性創新製度鑄就改革發展新引擎
本次活動由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聯合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中山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舉辦。
“全國首創”、“創造性提出”、“率先提出”……發布會以時間溯源,一項接一項的改革措施鏗鏘入耳、振奮人心。發布會重點介紹了廣州開發區最具創新性、最具便利性、最具複製推廣價值的十大創新製度,全方位覆蓋工程建設項目籌建全流程。
據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為中介紹,5年來,該局堅持以企業需求、企業問題為導向,提出40餘項創新製度和舉措,得到國家、省、市以印發文件實施的方式複製推廣創新舉措近20次。
以廣州開發區在廣東省首創的審批與監管相分離製度(即“一枚印章管審批”)為例。這是該區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現企業投資建設工程項目全鏈條、全流程、最徹底的集中審批改革。
鄭為中介紹,五年前,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作為全省唯一一個行政審批局,以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全鏈條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的集中審批,開啟了廣東省全省真正意義上的“一枚印章管審批”。該項製度將企業建設項目從立項、規劃、人防、環保、市政綠化、招投標、建設到驗收全鏈條的8個部門38個行政許可和備案服務事項,統一劃轉由行政審批局實施,真正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
“這項改革,將過去碎片化的審批主體聚合為‘一個主體、一枚印章”,有效解決過去部門窗口‘隻掛號不看病’‘體外循環’、群眾辦事兩頭跑等問題。”鄭為中介紹,該項改革創新經驗被納入《廣東省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
1.0版110工作日—2.0版60工作日—3.0版30工作日—4.0版25個工作日(“帶規劃方案出讓”項目15個工作日)—5.0版“拿地即動工”。這是廣州開發區不斷優化企業籌建項目全流程的“改革路線圖”,創造了集中審批的“黃埔速度”,引領廣州市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審批大提速。從“來了就辦、一次搞掂”到“工業快批”,過去企業辦事往返於“多個部門、多個窗口”的情形一去不複返。
據介紹,“快批10條”有三個創新亮點:一是率先提出全流程優化審批做法,通過並聯、合並、聯合事項審批等方式,大幅壓縮企業籌建整個流程審批時間;二是率先開展跨部門審批事項優化整合工作,突破部門管理邊界,實現各部門審批監管信息的互聯互通;三是率先提出免費服務、幫辦導辦,逐步實現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政企“合夥人”理念破解企業傳統難題
1個工作日完成京東新增設機動車出入口審批,緩解 “6·18”倉庫貨運壓力;
組織專題會議2次、現場走訪1次、技術對接20餘次,每周不少於2次“一對一”服務,創景項目實現當月“動起來”;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免費為百濟神州項目實施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為企業減負十餘萬元……
活動現場發布的十個企業項目案例,生動展現了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改革的實踐效果。5年來,廣州開發區著力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堵點”,提出“政企合夥人”等服務理念,變“政府端菜”為“企業點菜”,企業服務體驗感大幅提升。
創景公司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負責人表示,廣州開發區推出的訂製式審批服務,讓工程建設項目當月即可現場“動起來”,為企業節省了極大的時間成本。據介紹,該中心位於廣州開發區生物島,用地麵積約9000平方米,容積率5.0,從項目籌建啟動到取得主體建築施工手續僅用時3個月,與改革前的同類項目相比,企業籌建提速了50%。
相較於創景項目“要時間”,廣州開發區另一家生物醫藥企業——廣州華銀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則著重於“要空間”。
廣州華銀健康醫療集團副總經理賴波介紹,公司因發展勢頭強勁,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急需擴產增容,地塊現有容積率已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廣州開發區出台簡化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審批流程相關辦法後,我們立即向政府部門提交經濟承諾、設計方案論證等2項資料申請提高地塊容積率至4.0,僅2個月就獲得提容批準,即可動工建設,為企業贏得了發展空間。”
相關專家表示,廣州開發區推行的政企“合夥人”服務理念有效實踐,真正意義上站在企業角度,實現技術統籌、政策統籌和流程統籌,破解了企業投資項目報批流程不熟悉、專業力量不充分的傳統難題。
專家把脈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
在活動圓桌論壇環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海濤、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王青、政協天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原副秘書長、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辦公室(天津市營商環境辦公室)原主任趙宏偉等行政審批改革同行,以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柳立子、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文靜、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滕宏慶、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鄭躍平等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審批改革發展曆程,交流改革創新感受,把脈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最優處方。
鄭為中介紹,在“十四五”期間,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將強化使命擔當,以繡花功夫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的改革進行到底。
一方麵,堅持更集成的創新。全麵深化集中審批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進一步深化集中審批事項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鼓勵具備條件的各類工程建設項目、企業使用全程電子化方式辦理集中審批。
另一方麵,堅持更貼心的服務。加快推進知識城政務服務中心和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建設;建設覆蓋全區的政務雷達,讓企業辦事更精準、辦事不迷路;製定集中審批訂製專項服務清單和個性化服務清單,建立企業工程項目報建需求與訂製式審批服務專員線上匹配製度。
此外,堅持更智能的審批。推動工程審批服務數據化發展,重點推動政務服務數據深度融合、算法算例融合、應用場景融合、體製機製融合;探索工程項目審批數字化成果交付、審查和檔案管理體係,建設數字化管理係統和信息備案製度;探索“零材料填報”集中審批模式,推行企業鏈碼,推廣在線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在工程建設審批中的應用。
(通訊員 常然、鍾飛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