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縣水繡霓裳扶貧車間帶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及農村婦女生產就業。李劍鋒 攝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2017年,黃埔區第一時間抽調精兵強將,分赴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都勻經濟開發區、獨山縣和三都縣四個地區駐點幫扶,並將全區的職能部門與幫扶地區的相關街、鎮、鄉一一結對,做到幫扶無死角。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實現精準脫貧,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以點帶麵
一個項目帶動全村脫貧
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鬱鬱蔥蔥的桑林旁,坐落著若幹規整的蠶房,走進其中一間,一堆足有網球場大小的深綠色桑葉映入眼簾。仔細看去,在大片大片桑葉上,一隻隻白白胖胖的蠶寶寶正趴在桑葉上不緊不慢地啃食,安靜的蠶房裏似乎隻能聽到它們發出的沙沙聲。
“再過一兩天,它們就能吐絲結繭,我們的生繭可以達到5A級,銷路不錯,很快就能賣出去有收入了。”負責林盤村蠶房產業發展的獨山榮業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經理韋自能說,林盤村蠶房產業項目得到了黃埔區對口幫扶資金支持,建好後無償提供給貧困戶進行種桑養蠶,覆蓋當地407戶貧困戶,未養蠶的貧困戶可以出租蠶房獲得收益,“有土地流轉費,有租金,還可有分紅。”
據了解,獨山基長鎮林盤村蠶房項目由黃埔區對口幫扶資金支持,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項目扶持資金1000萬元,鎮村自籌500萬元,建設了1.7萬平方米的蠶房,平均每戶村民有28.5平方米的麵積可供自家使用,不養蠶的村民可以出租自己的份額,需要擴大規模的村民可以租用,用工優先解決貧困戶、優先租用貧困戶土地。
場地由黃埔區支持建設,技術和管理交給合作社,銷售交給公司。這些舉措讓基長鎮村民對養蠶項目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每天采摘桑葉可以采摘一兩百斤,大概收入也有差不多200塊,在家門口打工還可以順便照顧家裏嘞,挺好的。”正在桑林采摘商業的吳大姐說。
目前,林盤村養蠶基地用工200多人,經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近30人在蠶房管養打理,其他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如摘桑葉、收蠶繭等環節,附近的老人婦女甚至傷殘人士都可參與打工。
事實上,類似林盤村養蠶基地這樣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開展的產業扶貧模式,在黃埔區對口貴州四地的東西部協作幫扶中並不少見。
三都縣通過“以商招商”模式引進的吉爾斯循環養羊項目,是廣州對口幫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類項目。項目總投資1.2億元,占地麵積約120畝,建築麵積18000平方米。2019年,為擴大規模,項目投資約6300餘萬元,建設了麵積約為34000平方米的第二期生態循環養羊工程,其中廣州對口幫扶資金1000萬元用於建設12個羊圈。
目前,羊圈建設已全部完成,飼養種羊達10400隻,該項目通過吸收就業、種養殖帶動、技術指導引領118戶貧困戶、6個村集體經濟、6個合作社走在脫貧致富的前列。
下一步,項目將繼續推動“1+7”非地養殖示範帶動模式,即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全縣七個鎮貧困農戶脫貧,致力將養羊產業打造成貴州省名優產品,打造三都縣“一縣一品”優質品牌,把養殖示範園建設成貴州省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現代化養殖基地。
園區合作
黃埔理念推動產業發展
“這個塑料袋、包裝箱的成品原料幾乎來自碳酸鈣石頭,在光照下或埋在土壤內3個月後可開始自然降解。”在都勻經濟開發區勻上·石塑產業工業園項目的廠房中,項目負責人指著工人正在分裝的塑料袋告訴記者,將石頭變為塑料,這是廣州石頭造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
2018年,利用黔南·廣州產業園平台,通過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全程參與項目洽談引進落地和生產經營,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石頭造公司進駐都勻經濟開發區園區。
據介紹,勻上·石塑產業工業園項目分三期建設。項目達產後產值18.5億元以上,稅收1.71億元以上,可以解決就業1000人以上。一期項目於2019年開始投產,年產量1萬噸,年產值 8015萬元。2020年新增了27條生產線,預計年產量將達到 2萬噸,實現產值2.3億元,年創稅500萬元以上,將解決當地就業500人以上。
為該促進企業發展,黃埔區扶貧工作組通過園區對接平台,為廣州石頭造聯係了區內企業新鬆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線上幫扶,幫助貴州石頭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優化現有生產線,進一步提高產能。同時,通過金控集團旗下的粵開證券為石頭造下一步上市提前輔導。
正是依靠黃埔區與都勻經開區共建的平台,目前都勻經開區已經引進了一批重大高新技術項目。黃埔援黔以來,截至目前,廣東省(廣州市)企業、投資商在該園區工商登記注冊企業19家,注冊資本7.38億元。
在園區共建方麵,由區屬國企共同參與園區招商引資和園區共建工作,學習借鑒黃埔區產業發展“黃金10條”的係列政策,推動黔南州委、州政府出台《關於加快黔南廣州產業園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黔南廣州產業園招商引資辦法》(“黃金20條”)。在谘詢指導方麵,引進廣州市科技金融促進會在黔南廣州產業園設立黔南分會,為園區建設、招商引資提供智力支持。
“石頭造可以說是我們在東西部協作的一個標杆項目,是將我們東部的技術資源資金和當地資源、勞動力結合的一個典範,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們第二批產業合作打下很好基礎。”黃埔區掛職都勻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台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區內國有企業在園區共建中發揮了不容小視的作用。其中,科學城(廣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都勻經濟開發區簽訂廣州科學城-都勻大健康產業園項目框架協議,產業園規劃占地1868畝,采取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將於7月30日前按照規劃方案進行實際動工,項目將在服務人員用工方麵,優先錄用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可為當地提供不低於100個工作崗位,助推脫貧攻堅;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與都勻經濟開發區與共同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優先發展都勻經濟開發區條件成熟、投資周期短的項目,通過產業基金產生的輻射帶動作用,助推都勻經濟開發區發展。
扶貧車間
擺脫貧困更要轉變思想
在三都水族自治縣,沿著一段蜿蜒的山路,筆者來到貴州水繡霓裳扶貧車間,這裏地處中和鎮雪花湖易地扶貧搬遷點附近,是當地水族馬尾繡服裝品牌產業。保護和傳承這種古老的製作技藝,對於促進民族團結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項目總投資578.35萬元(其中廣州對口幫扶資金402.7萬元),車間建設麵積約2858.9㎡。2020年3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可直接提供300個就業崗位,同時每年可培訓3期學員,每期學員可達80—150人,可解決幾百乃至上千人剩餘勞動力就業,帶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及農村婦女生產就業提高年收入。
在車間一樓,排列整齊的電腦繡花機正開足馬力,一幅幅深色的綿緞上,一朵朵具有當地水族傳統特色的鮮豔圖案正在機器繡針的噠噠聲下快速織就。“這些圖案的線是用馬尾毛為材料做成的,這也是當地的一個傳統特色,操作機器的工人大多是當地人,都是經過我們培訓過的。”水繡霓裳公司總經理黎勇介紹說。
與一樓單純的機器喧鬧不同,二樓是製做各類包具的車間,聚集了百來名年齡不同,有些還是身著水族傳統服飾的婦女,她們有的正在踩縫紉機,有的正在手工縫包,有的正在修剪包的毛邊,大家都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
“剛來的時候一天就做80-90個,現在一天幾百個,有時還可以做到上千個。這裏離家近,每個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很開心很舒服。”正在忙碌的韋大姐說,已經55歲的她以前在家裏以種地為生,很辛苦,每年也就一萬多元收入,到霓裳扶貧車間工作一年多,由一開始的完全陌生到現在成為熟手,甚至開始帶徒弟,成為家裏的頂梁柱,韋大姐笑容中滿是自豪。
據不完全統計,該扶貧車間人均月收入可達3800元,2020年底力爭達到每月4000-6000元的收入水平。
曾在國內知名企業任職的水繡霓裳公司總經理黎勇對於扶貧車間的變化感受更為深刻。“剛開始的時候,她們是沒有什麼上班意識的,有些人一上班就玩手機,還開著微信互唱山歌,去小賣部買個東西,可能半天都不回來了。”回憶剛開始辦廠的情景,黎勇有點哭笑不得。
“首先要從思維理念,特別是工作理念上有所改變。”黎勇在對員工技術上培訓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他們思想上的培訓,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帶到車間,聘請了當地人作為管理人員,開會用兩種語言,一種是普通話,一種是水族當地語言。“剛來的時候她們給孩子買一瓶牛奶都有點不舍得,現在都是一箱一箱的往家裏帶,工資高的每月可以有6000多塊錢,也形成了一種激勵。”
類似的扶貧車間在黃埔區對口貴州東西部扶貧協作上並不少見。在獨山縣百泉鎮旗山村,區內企業興森快捷捐贈43.3萬元建設扶貧車間,車間就建在村內貧困戶安置區旁。據統計,到車間參加軸承加工、飾品加工、棒球加工等培訓的各類人員有800餘人,其中貧困戶462人,車間現有在崗人員約80人,其中一半多是貧困戶、易地移民搬遷戶,人均月收入達到1500元至2000元。
目前,黃埔區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在貴州都勻市、獨山縣、三都縣共建立17家就業扶貧車間,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增收,脫貧奔小康。(供稿:焦嬋娟 )
主辦:廣州開發區管委會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承辦:廣州市黃埔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備案號: 粵ICP備2022017031號-1
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0021號網站標識碼:4401120001
0
视窗区
0
导航区
0
交互区
0
服务区
0
列表区
0
正文区
开启“阅读”后,点击文字或控件可以阅读其内容;双击文字或控件,则是操作对应的文字或控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