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廉政網
首頁 > 廉潔黃埔 > 廉政學堂 > 讀史思廉

陳池養築堤濟民

信息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10-25 瀏覽量:-
字體大小:

  在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的入海口,有一座長堤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守護著興化平原百姓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這便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素有“閩邦第一堤”之稱的鎮海堤。

  鎮海堤的修建,凝聚著一位叫陳池養的鄉賢的無數心血與汗水。陳池養(1788年—1859年),字子龍,莆田本地人,在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考取進士,擔任過今屬河北的多個州縣的長官。

  嘉慶十六年(1811年),陳池養以知縣分發直隸。當時武清縣裏發生一起命案,村民韓貴興突然斃命,知縣孫宬褒懷疑韓貴興是為村民高六毒害,但由於證據不足,一時難以定論。陳池養奉命前去武清處理此案,在現場勘查、證據研判的基礎上,他推定此案並非高六所為。但狀主對此案結論不服,往上一級繼續告狀,在後續環節中,關於是否為高六毒殺,經過了肯定又否定的變化,而孫宬褒遭到處理,陳池養也被連累。好在,後來終於認定不是高六毒殺,陳池養的官職得以恢複。大概是有過這樣一段痛苦的經曆,陳池養在任地方官時,十分注重公正斷案,避免冤假錯案,百姓對此甚為敬佩。

  陳池養秉公為民的作風,與其良好家風的熏陶密不可分。陳池養赴任之時,父母便反複叮囑要“守廉為民”。他任地方官多年,吃用極為節儉,衣服漿洗到發白仍不舍丟棄,同僚私下稱其為“窮知縣”。此事傳到家鄉,他的父親“反以為慰”,母親仍“訓以廉慎愛民”。

  陳池養的仕宦生涯並不長,因為父親過世、母親老病,陳池養壯年辭歸故裏,從此致力於家鄉建設,尤其為家鄉的水利事業鞠躬盡瘁。

  道光七年(1827年),鎮海堤毀決八百丈,災情極重。陳池養挺身而出,主持鎮海堤的重建工程。在陳池養之前,已有唐朝之裴次元、明朝之黃一道創修堤壩防止海水侵蝕,陳池養這一次重修,改土堤為石堤,堤壩使用了一百多年,一直使用到民國年間。

  鎮海堤使興化平原“萬頃桑田”和百姓的寶貴生命得以保全。時任閩浙總督孫爾準前來巡視時,稱讚這鎮海堤要是修成了乃“莆百世利也”。

  興修水利豈是易事。道光十二年(1832年),陳池養因過度勞累患重病,幾度在治水工地上胃痛得冷汗直淌。不僅如此,一些心懷不軌之人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造謠毀其名譽,陳池養身心俱疲,但仍一心治水,坦然待之。工程結算時,陳池養請眾董事往城隍廟拈香報賬單,眾謗自消、百姓稱頌。

  居鄉四十年間,陳池養共主持修築了鎮海堤、木蘭陂、太平陂等近五十個水利工程,並編撰了一部水利誌——《莆田水利誌》,為後人研究當地水利建設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陳池養因功績卓著入祀興化鄉賢祠,當地百姓另修建東角崇報祠(今莆田鎮海堤紀念館)以紀念。“聲名並世孰如公?”時代更迭,陳池養的事跡連同鎮海堤一道,存於今世,給人以感動。




附件:

黃埔廉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