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廉政網
首頁 > 廉潔黃埔 > 廉政學堂 > 讀史思廉

鄒韜奮主編《抗戰》三日刊

信息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1-09-02 瀏覽量:-
字體大小:

  著名新聞工作者、報刊評論家鄒韜奮先生,自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民主政治的實現和進步文化事業的發展,先後創辦了11種進步刊物。

  1937年8月13日,侵華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在民眾抗日熱潮的推動下,張治中等率駐軍奮起反擊,拉開了淞滬抗戰序幕。“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為適應形勢需要,鄒韜奮迅速著手創辦了一份新的時事政論期刊,經過短短5天的緊張籌備,8月19日,由鄒韜奮主編且是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抗戰》三日刊在上海宣告創刊。鄒韜奮在創刊詞上宣布:“在這民族抗戰的緊急時期,本刊的任務,在一方麵是要對直接間接和抗戰有關的國內和國際的形勢,作有係統的分析和報道,顯現其重要意義和相互間的關係;又一方麵,是要反映大眾在抗戰期間的迫切需求,並貢獻我們觀察討論所得的結果,以供國人的參考。”

  《抗戰》三日刊為16開本,第一期兩大張8頁,此後每期三大張12頁,每逢三、六、九日出版。刊名印在封麵上方正中,手寫體“抗戰”兩個大字莊嚴而富有戰鬥氣息。刊頭左邊為本刊要目,簡潔明了。右邊為刊物編輯人、發行等信息。第二期增加通信地址“上海郵政信箱抗戰三日刊社第1508號”,在第六期增加發行所在地址“上海城內肇嘉路抗戰三日刊社第75號”。該刊對於國內外的重大現實問題,每期都配以評論,進行深刻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抗戰》三日刊開辟的欄目有戰局分析、專論時評、各方通訊、戰時常識、雜感隨筆、詩歌語錄、地圖漫畫等。如第五期《抗戰》三日刊上,一版首刊金仲華撰寫的關於抗戰最新形勢的《戰局一覽》,隨後是鄒韜奮親撰的《漢奸問題》等兩篇時評,並刊有潘漢年寫的文章《政治動員的基礎》,以及樊放的戰地通訊《前方的後方》。編者將內容的可讀性、版麵的易讀性、插圖的可視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版式緊湊、順序嚴謹、欄目相對穩定、插圖與文字版麵協調,都為當時期刊所少見。

  在鄒韜奮的精心編輯下,《抗戰》三日刊很快就獲得全國民眾的青睞,從國內各階級到海外華僑,不論前方後方,都擁有大量忠實的讀者。尤其是千千萬萬的青年人,更是把《抗戰》當做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稱讚其為“良師益友”。

  《抗戰》三日刊為此專門設有“讀者信箱”專欄,隨時和全國各地的讀者保持著密切的聯係。鄒韜奮還號召讀者共同辦報,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為《抗戰》三日刊撰寫通訊和各種性質的文稿。《抗戰》三日刊的內容主要以時政、述評、戰地通訊為主,具有時事性強和刊期短的小報特點,它的創辦成為國民黨統治區影響力最大的救亡刊物之一。該刊除鄒韜奮外,主要撰稿人還有金仲華、胡愈之、郭沫若、張仲實、柳湜、錢俊瑞、艾思奇、杜重遠等。

  1937年9月9日,當《抗戰》三日刊發行到第七期時,在上海租界當局的壓力下被迫改名為《抵抗》,仍為三日刊(同為16開本),但由於辦報同仁的齊心協力和刊物出版宗旨,運往外地發行的刊物仍用原名。

  《抗戰》三日刊刊載了多篇宣傳全麵抗戰,積極動員廣大民眾投入救亡運動的文章。如潘漢年的《全民抗戰中政治動員的基礎》《群眾動員的基本問題》、王任叔的《軍政與民眾》、李公樸的《全國動員告國人書》等。這些文章都指出:要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是不行的,必須廣泛地動員軍民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才能彌補中國軍事等方麵的不足,才能擊破日本侵略軍“速戰速決”的戰爭迷夢。《抗戰》三日刊還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刊載過《朱德等就職抗戰通電——堅決抗戰眾誌成城》《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宣言》,並從59期至71期連續刊載戰地記者舒湮撰寫的《邊區實錄》,從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等13個方麵,對陝甘寧邊區作了報道,讚揚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政策和政績。

  1937年11月9日出版第25期後,因上海淪陷,鄒韜奮、金仲華等人繞道香港、桂林、衡陽、長沙赴武漢,12月23日在武漢出版第30期,並恢複原名《抗戰》三日刊。1938年7月7日,《抗戰》三日刊出至第86期後與創刊於1937年12月11日,當時出至第2卷第5期的《全民周刊》(柳湜主編)合並辦刊,改刊名為《全民抗戰》三日刊。出版序號從頭另起。由鄒韜奮、沈鈞儒等主編出版。

  《抗戰》三日刊是抗戰全麵爆發後創辦的大批抗日救亡刊物中的佼佼者,它以宣傳抗日救亡為核心,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引領無數愛國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附件:

黃埔廉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