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毅家書看元帥詩人的壯闊情懷
在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陳毅具有傳奇色彩,頗受人們敬重。他戰功卓著,才華橫溢,被譽為“元帥詩人”;他是上海解放後首任市長,新中國傑出的外交家;他光明磊落,直言敢諫,彰顯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家書映照曆史,家書窺見心靈。且讓我們透過其部分家書和詩作,感悟陳毅的堅強黨性和壯闊情懷。
信念如山 自律甚嚴
陳毅是早期中共黨員,一生為黨工作,熱心革命事業。正如20世紀40年代他在給友人羅生特的信中所說:1923年,我到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參加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1925年以後,我主要從事黨分配給我的工作,從此停止了我的文學生活,變成一個職業革命者,開始具備堅定的革命立場。長期的革命生涯,陳毅多次麵臨生死考驗,其堅定的理想信念從未動搖。1935年2—4月間,蔣介石調重兵清剿。陳毅拄著拐棍,拖著傷腿奔走於各遊擊區,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陳毅坦言,這是他“在革命鬥爭中,經曆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其著名的《贛南遊擊詞》中“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便是那時的一段真實寫照。1936年冬,陳毅在江西梅山被圍。因傷病纏身,埋伏草莽叢中20餘日,寫下被稱為“絕筆”的《梅嶺三章》。其中寫道:“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表達了陳毅在危難時刻笑對生死,對中國革命必將取得成功與勝利的堅定信念。
上海解放後,陳毅擔任市長。他牢記黨的宗旨,恪守為民情懷,並以此教育家人。1951年4月中旬,陳毅因病住院。針對一些親友借探望之名,想通過他的關係要待遇、要位置,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他們來滬公家隻能按例招待,兒為一工作人員,更不可能破格辦事,這方麵均要求知我諒我,不以為罪。”信中陳毅引用唐代詩人韋應物“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表達心誌,明確告知“一切均從人民出發,兒竊願勿愧於此,故不得不反複言之”。他結合妻子張茜為了工作,立足自我,在北京俄專刻苦學習等實際,明確指出:這是新中國為人作事基於各有專長的根本原則,望雙親本此意轉告兒弟兄姊妹並及下輩。從中可見,陳毅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尊長和家人同樣如此,真是難能可貴。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陳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革命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的政治警惕和行動自覺。陳毅逝世後,毛澤東抱病出席追悼會,深情地對張茜和身邊人員說:“陳毅同誌是個好同誌”“陳毅同誌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是作出貢獻、立了大功勞的”。
親情濃鬱 關愛妻兒
陳毅一生戎馬倥傯,出生入死,與家人聚少離多。但是,他的內心卻時常牽掛惦記。李白文是陳毅的大嫂,由於兄弟幾人都在外抗戰,家中父母照料和諸事經營主要靠她。1937年12月29日,陳毅以一封“白文嫂尊鑒”之信寄往家中,開頭便道:“數奉手書,至感親親骨肉念兄念弟之厚情深誼,弟讀後不禁悲喜慚痛一時俱來,迸發之情,有如江河傾瀉。”信中陳毅坦言:“廿年烽火,滿地幹戈,弟出入其中,了無罣掛,惟於親親骨肉之係念,嚐與日俱永。前以封鎖層層,近以奔走山林城鎮間,均不能詳細作家書,每當動筆家書之際,便心緒堆積,無從措詞,雖或伸紙著墨,不盡數行,又複扯毀,此情難言,有如此者!”舍家為國,浴血人生,生死難料的戰爭年代,陳毅思親念鄉之情欲寫不能,欲罷不忍,幾多隱痛,幾多無奈,躍然紙上。
陳毅與張茜1940年結婚。婚後兩人相敬相愛,情誼篤厚。1948年3月,由於膠東戰局吃緊,張茜隨後方機關撤往大連。妻子安全、孩子照料等,陳毅十分牽掛。“茜,親愛的同誌和親愛的妻子:不料魯中匆匆分別,又遠隔山海將滿一年……我十分罣念留膠東所有人員和您及三個兒子。直到你們安渡渤海抵大連後才鬆了一口氣,放下重擔子。”在談了別後馬不停蹄、輾轉征戰,很快將看到全國革命勝利等心緒後,陳毅在信的最後深情地對愛妻寫道:乘便寄此簡信以慰遠望。您不要回信,得此信即設法回山東轉前方團聚。在渡海安全條件下應不遲疑,迅速成行,以快為好,至盼至盼。信的後麵附言:您回時孩兒們可不帶,托朱、戴、宋及其他同誌照料。此事請您全權處理。您應速回,應於7月雨季前趕到渤海(途間安全第一),至要至要。這封信的落款是:仲弘(陳毅的字)吻您並在三個孩子麵前提名問他們好。關心又體貼,樸質而浪漫。
陳毅對兒女之愛,既溫暖又嚴格。1963年身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工作十分繁忙,但這沒有影響他和孩子們的交流。8月7日陳毅在給“昊蘇並告丹、魯、珊”的信中寫道:“八月五日信悉。丹淮回北戴河我很喜歡且放心。望你帶著三個弟妹,與媽媽好好度過此一暑期……你們多溫習功課,注意鍛煉身體。珊珊要聽媽媽的話,丹淮要注意增加體重。你們要勸媽媽多休息,她看書太勞累了……”繼而寫道:“我作為父親,總是希望你們四個,能成為有學問有品德的人,這一點心事,老放不下去,隻慚愧我對你們教育太少,還是媽媽幫助你們大些。好好聽媽媽的話罷。”最後附言:“此信讀給媽媽聽,問她的好。又及。”這封飽含兒女情長和夫妻恩愛的信,成於淩晨一時半。點滴之間,體貼入微,至真至切,令人感動。
思想上幫助,政治上關心,品格上塑造,是陳毅教子的一大特色。陳丹淮是陳毅的二兒子,曾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1964年12月17日,陳毅在給“小丹吾兒”的信中這樣寫道:“完全同意你到南京連隊鍛煉幾個星期。時間太短,要抓緊時間學整理內務、學射擊、學基本操練、學部隊嚴格紀律化、學當一個好兵。最重要應列為第一位的是學政治即學毛澤東思想。”要求兒子“把實際與理論聯係一起來學”。這對丹淮後來的成長幫助很大。陳毅70歲壽辰時,丹淮特地從部隊寄來《祝壽詞》,飽含對父親的敬意與祝福,給陳毅帶來極大安慰。
牢記祖訓 賡續傳承
“禮義廉恥,為忠為良”,是陳氏祖訓家規,對培養教育一代又一代陳氏後人修身立德,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個職業革命家,陳毅既注重承繼祖先遺傳下來的優良傳統,更重視與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相協調,對祖訓家規賦予新的內涵,引導兄弟姐妹和後輩為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
1929年8月下旬,陳毅到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時,堂兄陳修和、胞兄陳孟熙以特殊身份護衛著陳毅,體現了陳氏一族血濃於水的親情。在上海英租界一家旅館裏,陳毅與家族四兄弟相聚時慨然說道:“我們弟兄都是官,但我們一定要當人民的清官……”兄弟們一致讚同陳毅的提議。解放戰爭期間,身居國民政府要職的中將陳修和、少將陳孟熙在祖訓家規和陳毅的影響感召下,先後棄暗投明,為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毅較陳修和小4歲,常以修和大哥相稱。1949年1月7日,陳毅致“修和大哥如見”的信中,在談了“此間同人對你保護機器愛惜工業的熱忱至為欽佩,認為這是對國家人民的極大貢獻。”隨後寫道:“……我輩均屬窮小子出身,能親見新中國建設和人民翻身,應大為快慰,故弟願兄努力業務,得便研究政治作發展工業方向之南針……向真理和人民低頭,固我弟兄多年來之立身行道之風度也,兄以為如何?”1949年10月,陳修和被任命為中央技術管理局副局長,陳毅再次去信。“兄現職很重要,人民政府對兄是倚重的,望多與陳雲同誌細談……”信中寄望陳修和“知識分子的高傲氣息宜去掉,努力研究與群眾結合,以通過善與中共同仁合作,尊重其領導為辦事之關鍵”。言語懇切,入情入理,對陳修和幫助很大。
在家中,陳毅常常以詩言誌勉勵傳承。“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千錘百煉後,方見思想紅。”這是陳毅在《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中的一段話。言近旨遠,滿滿正能量。與此同時,陳毅重視對家中晚輩的教育與熏陶。1962年4月10日,陳毅夫婦在給胞兄陳孟熙回信中,談及對孩子教育時,明確寫道:“德成侄兒應到農村鍛煉,做到自食其力,他少爺氣息太重,無吾家窮人要爭氣之概。至於如何安排望兄多加嚴督,不應再累公家。”家書裏麵見家風,尺牘之間見情懷。在齊家教子、賡續傳承方麵,陳毅堪為榜樣。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品讀陳毅的家書和詩作,我們仿佛從另一個角度觸摸到這位人民公仆、元帥詩人的別樣情懷。麵對家人,他呼兒喚女愛嬌妻,攜兄擁弟眷後生。在黨和人民利益麵前,他初心如磐,鐵骨錚錚,用生命和熱血書寫忠誠。他崇高的理想,磊落的胸懷,卓爾不凡的風采,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尊重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