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西整編背後的紀律故事
“二月裏來到紮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為適應運動戰、遊擊戰的打法,使部隊更加靈活機動,紮西會議期間,經毛澤東同誌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徹夜研究,由中革軍委下發了《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開始了一次脫胎換骨的精簡整編。這次長征路上規模最大的整編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全黨全軍上下嚴守政治紀律、無條件服從中央決議。
紮西整編後,中央紅軍以嶄新的精神麵貌取得了婁山關大捷。圖為布麵油畫《婁山關大捷》 。 鄭藝、宋克、周楷、關君 繪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當紅軍被迫突圍開始長征時,“龐大的軍委縱隊及各軍團後方部的組織”使“所有的戰鬥部隊,都成了掩護隊”,紅軍“差不多經常處於被動地位,經常遭受敵人打擊,而不能有力的打擊敵人。”突破湘江後,紅軍已由出發時的八萬多人減員至三萬多人,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此時,盡管各軍團和師、團、營的番號都還存在,但隻剩下空架子,機關臃腫,戰鬥人員缺乏,嚴重影響部隊機動性和戰鬥力的發揮。
在整編中,幹部層層下放,“師長成了團長,團長成了營長,撤銷了許多機關,機關幹部逐級下放,很多幹部下連當兵”;對影響部隊行軍作戰的輜重與物資也進行了大規模清理。幹部降級使用,全軍輕裝上陣。紅軍官兵很快統一了思想。隻要有利於機動遊擊戰,隻要革命形勢任務需要,個人利益、局部利益的犧牲都值得。這些措施有效改變了過去單位多、層級多、機關人員臃腫,戰鬥部隊人員嚴重缺乏的“上重下輕”局麵。整編後,中央紅軍除幹部團外,共編為16個團,一個團兵力達2000多人,連隊人員充實了,基層的戰鬥力明顯提高了。
以整編最徹底的紅三軍團為例,4師師長張宗遜和政委黃克誠到10團任團長、團政委,4 師政治部主任張愛萍到11團當政委;5師師長彭雪楓成了13團團長,5師14團政委謝振華下到12團2營當教導員。據原4師10團9連連長黃榮賢回憶,他被下放到新組建的通訊班當班長,發現通訊班加上他10位戰士都是各連的連長,是個名副其實的“連長班”,有人為此還編了個順口溜:“精簡大整編,連長下到班。班長黃榮賢,率領一個團。”意思是說黃榮賢領導9個連長,像一個團長。即便這樣,也沒人計較“官”越當越小,從上到下沒有抗命不遵的。
通過縮編和加強政治工作,紅軍“消腫”丟“包袱”,部隊士氣空前高漲,為下一步靈巧地周旋於赤水河兩岸攥緊了拳頭,聚集了精兵強將。對紮西整編的效果,毛澤東同誌指出,它改變了“叫化子打狗,邊打邊走”的局麵。據張愛萍回憶,整編後“由於軍事行動的方向明確,政治工作的加強,全軍士氣高漲,鬥誌奮發,充滿了‘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餓,不怕累’的戰鬥精神”。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揮下,整編後的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極大鼓舞了紅軍的鬥誌。
回首百年黨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集中統一、始終堅強有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使全黨統一意誌、行動和紀律。許多如紮西整編一樣熠熠生輝的時刻,都是圍繞維護、嚴明和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展開,留下了寶貴的曆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