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廉政網
首頁 > 廉潔黃埔 > 廉政學堂 > 讀史思廉

六連嶺革命烈士陵園——27名紅軍找到組織

信息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發布時間:2021-06-29 瀏覽量:-
字體大小:

  海南六連嶺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逶迤磅礴的萬寧市六連嶺山腳下,講述著從1927年到1950年,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傳奇故事。其中,紅軍洞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反映六連嶺艱難革命鬥爭的雕塑群,最艱難的時刻僅剩下27人。

  六連嶺革命根據地建立後,瓊崖革命火種愈燃愈旺,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和不安。1928年3月,國民黨廣東當局調集蔡廷鍇部入瓊“圍剿”,試圖將六連嶺上的紅色火種徹底撲滅,紅軍在多次與敵交戰中損失慘重。1928年冬,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駐六連嶺紅軍主力隨瓊崖特委轉移到定安母瑞山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留下一小隊紅軍戰士堅持對敵鬥爭。

  紅軍小隊鑽進六連嶺的深山密林,最終選擇在南坡半山腰的山洞落腳,後人稱之為紅軍洞。紅軍洞有兩個洞口,均被灌木叢遮擋,非常隱蔽。戰士們因陋就簡,在洞中整理出石床、石桌,開始了最為艱難的堅守。同年12月,從海路撤退的文昌縣紅軍第四連約100人走上六連嶺與紅軍小隊彙合,紅色力量得以增強。

  在六連嶺紅軍的反擊下,反動派改變了策略,他們修炮樓、砍山林,切斷人民群眾與紅軍的聯係,斷絕給養,窮盡各種辦法,要把紅軍活活餓死在山上。由於敵人的封鎖,戰士們的吃穿和藥品供應出現問題,不少傷病員因缺糧少藥陸續犧牲。經過集體商議,他們決定將身體條件好的戰士分成若幹個小組,利用夜色掩護,輪流下山籌糧。但一批批出去籌糧的戰士被敵人追捕、殺害,有去無回。

  惡劣的生存環境,長期的白色恐怖,不但沒有嚇倒英勇的紅軍戰士,反倒激起了大家旺盛的革命意誌。他們發出共同誓言:“寧做敵人刀下鬼,不做叛徒跪著生!”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要把紅旗高高樹立在英雄的六連嶺上。

  戰士們找來麻袋做成衣服,上山挖野菜找木薯,下河摸魚蝦抓螃蟹摘山柑,過著大地當床、明月為燈、樹葉為被、野果充饑的原始生活。由於長期缺米少鹽,戰士們身體十分虛弱,很多人患上了嚴重的水腫病、痢疾、高瘧,隊伍幾乎處於每日減員狀態。截至1929年夏天,六連嶺上隻剩下27名紅軍戰士。

  1929年7月,瓊崖特委派梁培英從母瑞山帶一支紅軍小分隊來到六連嶺,他見麵就高喊:“同誌們,好消息,蔡廷鍇部隊調離瓊崖,蘇區農民開始恢複家園了,我們的革命力量將要恢複和發展起來,我們的堅守勝利啦!”久居山洞、衣衫襤褸的紅軍戰士沸騰了,大家激動地圍攏過來,高聲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工農紅軍萬歲”,淚如雨下。

  再沒有比找到組織更讓人激動的事情。根據組織安排,六連嶺上僅存的27名同誌和從母瑞山來的紅軍小分隊整編為紅軍的一個排,再次投入到保衛六連嶺的戰鬥中。後雖經數次改編,但力量逐步壯大,六連嶺的革命之火一直燃燒到1950年海南解放。




附件:

黃埔廉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