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廉政網
首頁 > 廉潔黃埔 > 廉政學堂 > 讀史思廉

不竊一絲甜味 隻偷兩袖清風

信息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1-01-27 瀏覽量:-
字體大小:

  東圳水庫,福建莆田人的“大水缸”。修建水庫時展現的“東圳精神”至今激勵著全市幹部群眾。60年前,擔任東圳水庫建設總指揮的正是時任莆田縣縣長的原魯山。

  1915年,原魯山出生於山東掖縣一戶貧農家庭。1949年,他參加渡江戰役,之後隨軍隊南下到達福建,1955年起任莆田縣縣長。

  在東嶠山美村,至今還流傳原魯山“赤腳縣長”的故事。1956年元宵節剛過,原魯山到沿海調研,其中有一段時間在東嶠蹲點,晚上就住在山美村的祠堂裏。

  “老鄉好!你們用這鏟子挖啥?”

  “池塘清淤,這樣既可肥田,又擴容蓄水量,兩全其美……”

  沒等老鄉把話說完,原魯山便脫掉布鞋,卷起褲腿,擼起袖子,下到池塘裏,拿起鏟子,一起勞作起來。後來鄉親們才知道,他就是原縣長,於是稱他“赤腳縣長”。

  正是通過這次調研,原魯山了解到:莆田沿海缺少水利設施,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水稻麵積小、產量低,百姓長年以地瓜當主糧,生活貧困艱辛。而當年秋,莆田發生大洪災。海堤崩潰,平原被淹,房屋倒塌近萬間,農作物嚴重受損。

  平原有澇災,沿海有旱災,百姓如何能過上好日子?原魯山和班子同誌一道下定決心治理全縣水利命脈,上馬東圳水庫等重大工程。

  然而,當時修建一個大規模水庫,談何容易?有時土剛築好,就被洪水衝走。一次、兩次、三次……有人氣餒:“修建這麼大的水庫,連神仙都建不好,聽天由命吧。”

  原魯山不信邪。時任東圳工程建設指揮部打字員的夏禹文回憶,原魯山每天都到工地去,夏天戴一個大鬥笠,跟民工一個樣,看不出是位縣長、總指揮,他跟大家一起通宵熬夜,和群眾打成一片。

  有一次,水庫大壩被洪水衝垮,他冒雨站在壩上高喊:“水漲一寸,壩高一尺,我們誓與大壩共存亡!”大家士氣倍增,嚴防死守,最後保住了大壩。

  屢敗屢戰,再聚人心。原魯山無私為民的品格和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感動著當時的水庫建設者。據夏禹文回憶,那時工地上可謂人山人海,人們簇擁著獵獵紅旗,嘹亮的喇叭聲和喧天的口號以及夯聲號子等此起彼伏,僅過了22個月,東圳水庫便建成投入使用。

  “修建東圳水庫後,原魯山又陸續主持修建了鎮海堤、五大排水閘、64座小型水庫和勝利圍墾等,這些水利工程曆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考驗,至今仍造福莆田百姓。”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國海介紹。

  原魯山腦子裏裝的、心裏想的都是百姓,幾乎忘記了家。

  按照國家規定,原魯山每年可回家探親一次,但從1949年南下之後的17年間,他隻回了山東老家一次。

  1964年,原魯山寫信叫遠在山東的妻子來莆田過年。妻子不識字,在杭州轉車時迷路了,恰巧遇上一批莆田籍旅客,才把她護送到莆田縣機關。這一年春節對原魯山而言是特殊而幸福的,全家人第一次在莆田團聚,過了個團圓年。3個月後,妻子又返回老家侍奉老人,而這一別又是9年。

  原魯山的6個子女,從沒有得到縣長父親的特殊照顧,沒有一個與“官”字沾邊。

  原魯山的大兒子名叫原承誌。1958年,原魯山動員他到三明去支援工業建設,幾年後工程完工,按照“人員從哪來就回哪去”的原則,原承誌回到莆田。原魯山又讓他去當時條件艱苦的東圳水電站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

  原魯山二兒子原承彬,從小生活在山東老家,至今還在老家務農。按當時的政策,原承彬不僅可以把戶口遷到莆田,而且還可以在莆田安排工作,可是原魯山卻沒有這樣做。

  “臨行前,父親交代大哥一要好好工作,二要努力學習,三要不犯錯誤。”原魯山的小兒子原承國說,當時大哥如果留在莆田工作,是可以馬上轉成幹部的,但是父親沒有這樣做,而是執意把他送到最艱苦的地方接受鍛煉。“二哥也想來莆田工作,但是父親也沒有答應。”原承國回憶,當時父親還勸二哥,在農村當農民很好,照樣能夠為國家出力作貢獻。

  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一張簡易的木床,幾個陳舊的箱子,一台老式的書桌,擺放著一台小電視、一個筆筒和幾枚印章,這是原魯山的全部遺物。他去世後,儲蓄本上隻有92元錢。

  “原出魯山,勤耕閩地,自北至南二萬五千日,嚐無數苦鹹酸辣,不竊一絲甜味;端居縣府,安位州衙,從民而仕四十有一年,經許多珠玉金銀,隻偷兩袖清風。”這是人們為他撰寫的楹聯。




附件:

黃埔廉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