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各街道、鎮,區府屬各單位;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直屬各單位: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業經區政府、管委會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過程中如遇問題,請徑向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反映。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2021年12月8日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
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
目 錄
前言1
(三)發展目標10
(四)主攻方向14
(一)組織保障51
(二)規劃執行51
(三)資金保障51
(四)人才隊伍52
(五)品牌宣傳52
(六)產業集聚52
附件53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同時也是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步入全新發展階段,決戰新開局的關鍵時期。在政府數字化發展水平日益成為影響國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變革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廣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創新源泉,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持續以創新作為全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驅動力,以助推產業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為導向,緊抓“數字政府”曆史性發展機遇,加快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力爭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切實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本規劃根據國家、省、市相關要求和《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編製,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是指導各級各部門開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的行動綱領。
“十三五”期間,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在貫徹落實“數字政府”戰略上緊抓戰略機遇,科學布局規劃,持續出新出彩,著力建設“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的數字政府運行體係,通過開展一係列業務創新工作,在政務服務能力、優化營商環境、信息惠民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數字資源整合等領域打開了新局麵,到達了新高度,全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成效顯著。
1.數字政府改革穩步推進。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與發展工作,組織成立了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數字政府工作聯動機製,針對數字政府頂層規劃和重大決策,製定統一標準和管理辦法,在統一領導下穩步有序、協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編製發布了《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了全區數字政府建設發展目標、關鍵任務和推進路徑,逐步完善了我區數字政府管理製度,切實提高數字政府信息化項目的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能,促進黃埔區數字政府信息化建設規範、有序、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2.政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依托區審批服務大數據平台實現了跨部門統一受理、受理審批相分離、信任審批的業務模式;實體政務大廳、政務服務網、政務微信、智能一體機等多方數據同源、線上線下融合,初步實現了區、街鎮、村居三級服務事項進駐,依申請事項實現100%可網辦,線下辦事“隻進一扇門”“隻到一扇窗”相關工作穩步推進;全國首推政務服務事項“秒批”清單,覆蓋22個部門385個事項,實現“即來即辦、即來即批、快速高效”創新服務模式;創新推廣“AI+政務”,依托政務智能一體機集成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視頻通信、AI等技術,實現智能受理、智能審批,立等即取;全區政務服務接入“好差評”工作穩步推進,群眾企業滿意度持續提升。
3.區域營商環境逐步優化。通過製度改革、服務創新著力幫助企業降本減負。主動承接用好32項省級行政管理權限和政策支持事項、180項市級行政管理權限,有效破解項目落地、人才落戶等瓶頸;出台“金鑲玉”係列產業政策,2019年榮獲聯合國“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2020年獲評“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十佳產業園區”第一,連續兩年營商環境指數位居全國經開區第一、獲評“中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最佳示範區”,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雙創”工作成效顯著,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打造了“一門式”政策兌現服務,改革經驗獲國務院辦公廳刊發推廣,並作為全省唯一代表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全國首創“區塊鏈+AI”商事服務模式,“12345”審批模式在全國推廣;創新推廣“來了就辦、一次搞掂”服務,企業開辦登記審批可實現當天出照;實行“四十四證合一”服務,高標準落實“照後減證”“多證合一”的目標;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知識產權證券化等3項改革經驗在全省複製;發布了全國首個企業籌建APP,全麵開啟24小時不打烊的企業籌建服務。
4.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論述,建設了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打通了基層治理信息瓶頸,打造“智慧黨建、智慧行止、智慧號令、智慧共建、智慧共治、智慧共享”“6合1”智慧共同體,初步構建“一圖觀黃埔、一網深融合、一端總調度、一鍵全貫穿”四個一體係,實現“一鍵聽令、一鍵呼應、一鍵治理、一鍵共享”的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格局,真正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功能推廣到村社、網格;在疫情防控、複工複產中充分發揮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調度功能,保障全區3800餘家“四上”企業、98家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和項目安全有序複工複產。
5.數據資源整合初顯成效。2018年,組織開展全區政務信息係統整合共享專項普查,全麵梳理了各部門網絡設施資源和政務信息係統情況,摸清了數據“家底”,建立了數據“負麵清單”,編製區級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政府數據資源共享和應用管理辦法,2019年印發《政務信息係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同時圍繞各部門的業務運作和數據使用需求,建設了政務信息資源管理共享平台,實現政務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與動態更新。整合了人口、法人、空間地理、電子證照以及各類業務數據庫、主題數據庫,初步構築了政務大數據資源池。
6.信息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完成了區政務內、外網和一體化政務雲平台的“兩網一平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區“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大平台”,良好地支撐各應用係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交換。區政務雲平台為區各政府單位的政務信息係統提供基礎的雲服務資源,各部門現有和擬建的政務係統上雲工作正穩步推進中;政務外網基礎設施整合工作持續推進,已實現“百兆到桌麵,千兆到辦公樓宇,政務場所無線寬帶全覆蓋”的目標,其中全區政務場所、主要公共區域實現免費WIFI覆蓋,部分場所、區域實現5G的WIFI覆蓋;保密內網建設工作持續開展中,部分區屬單位逐步接入政務內網,實現縱向與省、市,橫向與區直單位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數據互通互聯。
7.區域產業發展有效促進。大力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使“數字政府”服務於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不斷促進區域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吸引了一大批5G、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工業互聯網產業項目落戶,不斷促進“數字經濟”做精做實和“流量經濟”做強做新,在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上打造黃埔硬核。
1.發展機遇
——政府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全球。近年來,世界各國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麵已形成基本共識,政府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並日益成為影響國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變革的重要因素。《2020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指出“數字政府”在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方麵提出“一體協同數據共享”“用戶至上”“數字政府即平台”等原則及理念;新加坡在“智慧國家2025”計劃中提出打造堅實可靠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並在此之上構建經濟、政府和社會三大支柱,以落實智慧國家的戰略。
——我國數字政府建設邁入新階段。2020年8月,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從2018年的全球第65位上升到2020年第45位,達到全球電子政務發展“非常高”水平。在線服務指數排名升至0.9059,指數排名大幅提升到全球第9位,可見我國數字政府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更進一步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從“信息化”到“數據化”“智能化”,國家對數字政府的建設標準和定位的不斷提升,標誌著我國數字政府建設邁進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新型技術為數字轉型注入活力。新型IT技術的不斷湧現,為政府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相互交融,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創新空前活躍,區塊鏈、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在數字經濟、智慧社會的應用範圍逐步擴大,新基建、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服務層出不窮。麵對經濟社會深度變革的客觀現實,必須順應新技術發展趨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政府職能轉變,引領我區經濟發展,推進社會轉型升級。
——數字化引領政府治理模式變革。隨著公共行政改革的推進,機構裂化、管理分割、公共服務碎片化等問題困擾著各國政府,政府改革實踐從新公共管理走向整體性治理,整體政府被認為是下一代的政府形態。在邁向整體性治理的過程當中,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推動了政務流程改造、搭建了部門間協同機製、彌合了部門間服務裂痕,為邁向整體性治理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改革方向和實踐路徑。因此,數字政府建設不僅背負興業惠民的責任,更擔負起引領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的曆史使命,實現一網通辦的服務能力迭代和一網統管的治理能力迭代,克服治理碎片化問題,推進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打造區級數字政府標杆正當時。“十三五”期間,我區著力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通過持續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推動業務流程優化再造、搭建部門協同平台及開展一係列業務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區數字政府建設走在了全國、全省、全市前列。然而對比個別先進地區,仍存在一定差距,政務品牌辨識度、知名度不高。在“十四五”期間,我區將緊抓新時代數字政府發展機遇,對標更高標準和更優水平,全麵邁入政府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的階段,在創造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新輝煌中勇當尖兵,力爭打造全國知名的區級數字政府標杆案例。
2.麵臨挑戰
——公眾對政務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隨著數字政府邁入更高發展階段,公眾對政府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盡快解決當前政務服務中存在的若幹問題:包括線上政務服務渠道眾多,缺乏統一的梳理和整合;網上政務服務體驗不高,網辦使用率相對較低;線下政務服務協同創新力度不足,基層就近辦服務尚待完善和推廣;我區行政區域麵積廣、南北跨度大,現有的區級政務服務中心輻射能力有限;政務一體統籌運營力度不足,缺乏有力抓手;跨領域跨部門應用場景不夠豐富;政務服務品牌缺乏塑造和推廣等。
——區域營商環境仍有提質優化空間。針對“證照分離”改革的信息化支撐力度有待加強;惠企政策在線服務有待深化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在線申報服務仍需優化整合;區塊鏈等新技術在稅務等領域的應用尚待深入推廣;口岸通關信息化支撐尚待建設完善;企業融資環境和效率亟需借助數字化手段持續改善提升;針對知識產權的數字化運營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政府精細治理能力有待突破提升。針對城市運行管理的統一信息化中樞平台尚待優化;圍繞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領域的應急管理感知和線上調度處置能力仍待提高;基層巡邏防控網絡、警情研判預警網絡及基層警務服務網絡有待完善;信息技術在生態治理各領域的應用仍需加強;缺乏實時有效的城市洪澇智能化預報預警手段;針對“三舊”改造重點項目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控和督辦手段;信息技術在垃圾分類、環衛管理等城市管理痛難點問題方麵的應用場景仍待深入挖掘;重大項目建設工地缺乏多維立體的數字化監管手段;基層社區服務有待進一步優化整合和增質提升。
——政府內部協同運作能力仍待提高。缺少麵向區委、區政府領導及工作人員的統一的線上政務協同入口;機關內部事項有待進一步優化整合,基層減負工作仍需持續深入推進;區一體化政務平台在基層街鎮政務中心的推廣實施工作仍需持續推進;針對數字政府信息化項目的管理機製亟待建立和完善;全區政府機關檔案信息化管理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數據底座和信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全區信息化係統建設相對分散,缺乏統一、通用的中台應用支撐;數據共享體係與機製不夠健全,政務大數據資源庫集成整合數據的廣度、力度和深度不足,數據彙聚歸集時效性不高、質量參差不齊;電子政務雲平台亟待技術升級和擴容,數據安全體係尚待完善;電子政務網網絡安全框架亟需升級。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科學城的殷殷囑托,在廣東省、廣州市“數字政府”總體規劃的框架下,以助推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造區級數字政府發展新標杆、新高地、新亮點,全麵推進我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努力推動黃埔新時代發展出新出彩。重點圍繞數字政府服務能力、治理能力、內部協同和基礎底座建設方麵穩紮穩打、適度超前,強化綜合保障和統籌管理,建立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的數字政府運行體係,使“數字政府”改革成效充分服務於區域發展戰略,為我區構建“四區四中心”融合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全麵塑造現代化城市品質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大保障。
1.統一規劃,集約建設。統籌規劃全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在廣東省、廣州市“數字政府”總體規劃框架下,結合我區實際,協同推動業務流程及管理機製優化,有序推進“數字政府”信息化項目建設,科學合理規劃。有效整合全區各委辦局、各街鎮信息化資源,逐漸強化政務中台和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能力共享,解決各級各部門信息化建設“重複造輪子”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整合優化業務應用,充分共享利用數據資源,切實減輕政府工作人員的負擔,提升工作效能。
2.興業便民、善政慧治。堅持以群眾、企業為中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服務方式。堅持以群眾實際需求為牽引,建設並推廣各項創新應用及服務,疏解群眾的辦事堵點。著力服務好企業,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持續改善我區營商環境。通過數字化轉型引領政府治理模式變革,解決機構裂化、管理分割、公共服務碎片化等問題,推動整體性治理和融合治理,探索智慧城市下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推進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協同共享,規範有序。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製,加快推進政務數據有序共享,堅持“統籌協調、應用牽引、安全可控、依法依規”原則,以業務協同為重點,加強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全麵構建政務數據共享安全製度體係、管理體係、技術防護體係,打破部門信息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對接更加精準順暢,提升法治化、製度化、標準化水平。
4.創新驅動,適度超前。立足我區實際,借鑒參考國內外“數字政府”“智慧城市”領域建設的優秀實踐案例,結合新技術成熟度曲線,提升我區“數字政府”建設供給能力,在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運用上適度超前,確保“數字政府”建設的先進性。
在廣東省、廣州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總體框架下,充分結合黃埔區現有基礎,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全麵邁入優化提質階段,緊抓政府數字化轉型引領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的曆史機遇,通過落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的服務模式和治理能力迭代,推動政府走向整體性治理,強化泛在普惠的政務服務體係,創新融合共治的治理模式,構築整體聯動的協同機製,實現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以數字政府引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發展,為黃埔區建設“智慧城市”夯實基礎。
到2025年,基本建成便民、興業、慧治、善政的數字政府運行體係,政務服務品質再創標杆、營商環境躋身國際一流、數字民生服務多點開花、融合共治能力顯著增強、政府內部協同規範高效,爭取將我區打造成全國區級“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的標杆案例。
2025年的具體目標:
——政務服務品質再創標杆。政務服務能力及服務品質引領全國,政務一體化運營能力顯著增強,打響黃埔政務服務品牌。區內100%高頻事項實現“指尖辦”,100%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主題服務日臻成熟,90%的高頻一件事服務實現一次辦完;高頻事項100%實現“四免”。
——營商環境躋身國際一流。基本實現“全周期、一鏈式”的企業籌建開辦服務;惠企政策服務實現精準推送、免申即享;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業務進一步優化、時限進一步壓縮;中小企業融資更加精準方便快捷;企業涉稅服務實現“一站式、一表式、零跑動”辦理;跨境貿易口岸服務進一步提升,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一次送達”;建成知識產權綜合運營示範性應用。
——數字民生服務多點開花。數字化人才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助力黃埔打造人才高地;全區文化旅遊綜合監管能力顯著提升,增強黃埔的文化辨識度、影響力和輻射力;數字化教育體係基本完善,在線教育資源更加優質開放普惠;建成全區健康醫療大數據及應用,數字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智慧交通”體係基本完善,打造“智慧交通”創新高地。
——融合共治能力顯著增強。以融合共治的思路推進政府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治理業務、治理信息、治理手段全麵融合的城市運行智慧管理中樞,達到“一網統管”的應用效果,實現城市資源高效配置管理及聯動協同;城市治理場景更加豐富多元,基於城市運行智慧管理中樞的各類細分治理場景,包括應急管理、治安防空、城市管理、環境保護、水務管理、城市更新、工地監管、社區服務等基本成熟,充分釋放“數聚慧治”的應用成效。
——政府內部協同規範高效。政府行政效能走在全國前列。形成區街鎮一體、部門間協作的高效協同運轉機製,實現全區政務公務人員可在同一平台上進行辦公協同,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基層減負取得明顯成效,機關運行效能及數智決策能力領跑全國,政府內部辦事流程更加精簡和高效;數字政府項目管理更加全麵、規範。
黃埔區數字政府“十四五”發展主要公共指標
注:上表所列主要指標內容、指標目標值主要參考省、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等相關文件,並結合黃埔區的實際情況和區域特色進行製定。指標現狀值數據主要通過調研、統計等方式獲取。
1.打造“全方位、全覆蓋、全天候”的政務服務。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線上以“粵係列”“穗係列”及區級指尖辦應用等平台為核心,推動各類政府服務和社會服務渠道的深度整合。以打造“一網通辦”升級版為目標,推動各部門服務事項進駐接入線上平台,提供優質的線上服務體驗。一方麵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將企業籌建、開辦、辦稅、融資、政策兌現、項目報批、口岸通關、知識產權等服務集中到一個入口,切實方便企業辦事;另一方麵積極拓展民生公共服務,接入人社、文旅、醫療、教育等數字服務,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形成全方位服務模式。緊密結合我區“四區四中心”發展戰略,推進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生物島政務服務分中心建設,形成區、鎮街、村居社區三級聯動的線下服務網絡,推動政務服務自助終端向基層延伸,提供“家門口”“無差別”的政務服務,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實現政務服務的均等化和普惠化。
2.構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城市治理體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探索“全域覆蓋、上下聯動、精準到位、運行高效”的數字化治理手段,重點基於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做大做強,打造“一網感知態勢、一網縱觀全局、一網決策指揮、一網協同共治”的城市運行治理的“中樞係統”,滿足政府對“平時”城市運行及“戰時”重大事件的統一指揮、調度和決策的需要。同時依托數字政府統一數據底座和基礎底座,以統一“中樞係統”為核心,結合城市治理需求建設各類特色應用專題,形成多元化治理場景,加強信息技術對應急管理、治安防控、城市管理、環境保護、水務管理、“三舊”改造、重大工程、交通管理、社區管理方麵的支撐,重點與智慧交通“新基建”打通,實現交通信息精準實時彙聚和高效應用管理,為城市治理提供更為豐富多元、實時動態城市的運行數據;加強對政務服務、營商服務以及教育、醫療、文旅、人社等民生服務的管理,促進城市運行治理過程中跨行業、跨領域的相互交融、相互協作,構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城市治理創新體係。
3.形成“統一、規範、高效”的政府內部協同模式。加快推進政府機關內部數字化進程,大力推動“粵政易”的本地化推廣工作,打造麵向全區政府側內部的移動辦公統一入口。與區“有呼必應、令行禁止”綜合指揮調度平台的緊密聯動,利用數字政府數據底座實現與各部門業務數據的共享互通和業務協同,以“粵政易”作為為我區政府辦公總平台和總樞紐,加強政務流程優化再造,實行政務內部辦事清單化管理,紮實推進基層減負,加強數字政府項目全周期管理。通過數字政府賦能,提高我區黨政機關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係統、跨業務的協同聯動能力。
4.夯實數據資源、中台應用和基礎設施三大底座。夯實數字政府數據基礎底座,完善數據管理製度,梳理數據資產,建設數據彙聚中心,加快數據共享和開發應用,加強數據安全,為我區打造“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各項業務應用夯實數據底座。同時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數據要素市場配置效率,支持廣東省、廣州市建設“全省一盤棋”數據要素市場體係;打造全區統一數字政府中台應用,結合省、市已有通用支撐平台,為各部門應用提供可供挑選的統一公共支撐能力,減少重複建設,節約政府財政資金;打造全區統一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引入新型信息技術,完善電子政務網、政務雲的支撐能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工作,建設安全可靠、能力全麵的信息基礎設施,夯實數字政府運行的技術支撐根基。
1.提供“家門口”服務,建設智慧政務分中心。為有效提升區域辦事便利化水平,打造綜合性智慧政務服務,提高群眾、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助力我區落實“四區四中心”的發展戰略,充分吸收現有區級政務服務中心及科學城智慧分中心的建設運營經驗,構建完善針對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生物島四大片區的線下政務服務體係。深化完善現有科學城智慧分中心,持續引入多元化創新服務,打造綜合性服務大廳及智慧政務先行先試前沿陣地;參展科學城智慧分中心建設經驗,加快黃埔區政務服務魚珠分中心、黃埔區政務服務知識城分中心的建設,以硬件集成、應用集成、數據集成和業務集成的思路,打造自動化、智能化的大廳運營模式,提供綜合性、多元化的線下智慧政務服務,為片區群眾和企業帶來全新的辦事體驗;研究針對廣州國際生物島的政務服務配套優化提升方案;推動市各部門審批係統向政務服務分中心開放,提供“家門口”的集中審批和跨部門審批服務。
2.打造“指尖辦”應用,鑄造黃埔區政務品牌。按照市相關要求,集中推廣市“一網通辦、全市通辦”的“穗好辦”移動服務平台,完成“穗好辦”一件事等特色專欄的建設,配合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在“穗好辦”平台開設專區。與此同時積極籌劃建設區級統一“指尖辦”應用,與“粵”係列及“穗”係列等上級政務應用形成級聯關係,麵向我區群眾和企業打造政務服務移動端總入口,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理念,統一整合全區民生、企業政務服務及公共服務資源,通過指尖觸達讓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切實提高群眾、企業獲得感及滿意度。並以此逐步建成具有黃埔特色的移動政務服務品牌應用,同時利用線上、線下等多渠道加強我區政務服務品牌宣傳推廣,著重以提升用戶活躍度、事項進駐率、移動網辦使用率等指標為目標,逐步提高政務品牌的辨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
3.構建“一體化”服務,推動全渠道服務融合。梳理全區線上、線下各類政務服務入口,推進全區政務服務渠道的全麵融合,打造線下、線下數據一體化、業務一體化、服務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係。將區級、街鎮政務服務實體大廳、網上服務大廳、指尖辦應用、微信公眾號和政府服務熱線等政務服務全渠道進行資源整合,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高效互動。線上服務立足省政務服務網和指尖辦應用,打造全區網上政務服務總入口,實現網上谘詢引導、線上預約、在線申辦等服務業務;線下服務立足區、鎮街政務服務實體大廳、社區及村居服務點和政務智能一體機,實現線下政務服務廣覆蓋、就近辦。線上預約、申辦的服務事項可自動流轉到線下窗口繼續辦理,線下辦理的事項可在線上查詢進度,真正實現線上線下服務數據、服務質量保持一致,服務流程、服務體驗無縫銜接的“一體化”政務服務。
4.深化“一件事”專題,拓展政務服務新場景。大力推廣以群眾、企業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的“一件事”辦事服務新模式,實現跨部門、跨領域服務的一體化,進一步提升群眾、企業的辦事體驗。以企業和群眾具體需求為牽引,以線上線下業務運營數據為依據,優先篩選、梳理公眾關切的高頻熱點服務事項,構建並細化各類“一件事”主題服務場景,整合形成“我要開超市”“我要開茶樓”等套餐式專題,理順全過程辦事流程,對外提供清晰明確的“一件事”專題服務清單及簡單易懂的“辦事攻略”,升級完善現有區受理審批係統,實現統一申辦、一窗受理、協同審批、一次辦結的業務模式,在實現“一件事”服務的基礎之上,力爭實現“一件事一次辦”。
5.升級“智慧化”大廳,開啟線下服務新時代。針對區級政務服務實體大廳進行全麵“智慧化”升級。充分結合現有基礎,探索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AR、物聯網等創新技術,打造“智慧政務服務大廳”。深化現有“AI+政務”服務,打通服務全鏈條,提供刷臉預約認證、智能導辦、智能審批、評價跟蹤等智慧服務,提升公眾辦事體驗和辦事效率;探索“AR+政務”應用場景,為辦事群眾提供AR現場指引、AR客服、AR數據可視化等虛擬化服務,利用數字空間拓展大廳服務功能,使大廳服務更加智能、周到、貼心;著力提升大廳服務質量和運營管理能力,探索通過物聯係統實現對人流動態分析、窗口人員狀態感知、服務態勢感知、突發事件預測預警等,實現大廳智能運行管理,打造一個智慧化、有溫度的政務服務大廳。
6.推行“免證辦”模式,開啟免證辦事新體驗。繼續推進電子證照簽發及應用實施工作,推動更多事項服務真正實現“免證辦”。對於已進駐區政務大廳的部門,完成所有部門的電子證照發證實施工作,同時持續跟進更多事項服務的用證實施、聯調,實現辦事時自動調取辦事人的相關電子證照,無需提供實體證照。推進區電子證照數據中心建設,完成區電子證照數據庫的基礎建設工作,根據現有的數據完善數據字典信息,在現有的數據中心上發掘使用方式。推進區級自建業務係統對接證照係統,減少紙質材料提交,實現“材料少提交,E證走流程”。持續更新高頻電子證照目錄清單,推動區屬各部門對電子證照的應用以及存量證照的轉換。
1.完善“全周期、一鏈式”的企業籌建開辦服務。在企業籌建階段建立“企業有呼,服務必應”的服務機製,依托企業籌集項目管理與服務平台,強化籌建項目建設節點計劃管理,優化企業籌建APP,指導企業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上報項目籌建難題,有效縮短企業籌建周期;推動企業碼應用落地,實現“一碼通行”,為企業經營、辦事提供有效的身份證和通行證;整合開辦企業所需的營業執照辦理、印章刻製、銀行開戶預約、發票及稅務Ukey申領、社保及公積金登記等要件及服務,實現企業開辦“一網申辦、一表填報、一窗受理、半天辦結”,同步發放電子印章及電子發票;深入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將更多涉企證照備案事項通過“多證合一”改革整合到營業執照上,實現一次申領、同步辦理;探索推進“一業一證”商事服務改革,將行業經營涉及的多張許可證信息集成到企業碼,加載到營業執照上,逐步實現區內企業“一證走黃埔”的應用效果;建設企業檔案“容e查”平台,推進企業檔案管理規範化和查詢智能化,進一步提高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服務質量和規範程度,同時為社會公眾、法人、政務部門提供多種創新的查詢服務渠道,提升商事主體業務資料查詢的實效性和便利度。
2.深化“免申即享,陽光兌現”的惠企政策服務。為企業提供“免申即享,陽光兌現”的精準化主動政策兌現服務,打破惠企政策信息不均等、服務不精準等問題,深化完善現有政策兌現服務係統,全麵構建涉企政策綜合性服務應用平台,深入貫徹中央深改委關於政務數據共享的最新要求,著力打造政策兌現創新模式,探索推行精準政策推送、精準政策匹配、精準政策兌現,實現“一門受理、限時辦結、免申即享、陽光兌現”的政策兌現服務,高水平建設以“大平台”為支撐、“大數據”為抓手、“大服務”為目標的“政策兌現”信息化係統,完善數據共享,進一步使用數字共享平台數據資源,將工商登記信息、稅務、統計、海關、社保等政府管理數據與企業數據進行匹配,通過技術賦能和部門協作,提升政策兌現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3.推行“聯合申辦、即辦即批”的工建項目服務。聚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和服務、創新監管模式,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辦理簡易低風險項目報建過程中,可直接申請辦理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並聯審批,通過告知承諾實現項目報批報建“即來即辦”;對於企業投資工業項目,建設單位可根據建設時序辦理施工許可,通過承諾製信任審批,實現“拿地即動工”;破解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電、水、氣、熱、網等市政公共服務報裝分散服務的問題,提高市政公共服務申報的便捷性和效率,推行電水氣熱網“一站式”聯合報裝服務,推進電水氣熱網報裝及其涉及的外線工程政府行政審批從“分頭辦”“多次辦”到“業務聯辦”,實現各類項目一個平台“多業務報裝”、一張表單“免報裝材料”、一個窗口“統一收出件”,同時實現籌建項目一個部門“全流程服務”,進一步提高電水氣熱網接入效率,減少辦事跑動次數。
4.完善“高效暢通,精準對接”的企業融資渠道。建設完善我區民營及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及融資對接平台,通過打通多領域政務數據和信用信息,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描繪企業信用畫像,為銀企合作搭建“信用橋梁”,著力破解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在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覆蓋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及服務實體經濟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優化提升金融服務超市,通過連接供需兩端、自動篩選、自動匹配、自由接洽的方式,對企業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產品進行高效撮合,整合區內銀行、證券、股權投資、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等多種的多層次、高品質金融服務鏈條,為民營及中小微企業創新創造創業營造更好融資環境。
5.升級“非接觸、一站式”的涉企稅費繳納服務。持續優化提升辦稅服務質量,提升納稅企業的滿意度。深化稅費繳納綜合申報改革,推行個稅、社保、公積金實現“一表式”申辦服務,逐步推動不同稅種實現聯合申辦,切實方便企業申報納稅;實現“一站式”辦理日常涉稅業務,推行完稅證明電子化、申報財稅一體化、稅收服務前置化,推廣“財稅銜接”智能輔助申報項目鞏固擴展“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企業辦稅繳費事項基本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深化升級“稅鏈”區塊鏈電子發票平台,進一步完善升級“稅鏈”區塊鏈電子發票平台,加大區塊鏈電子發票的覆蓋範圍,同時發揮“稅鏈”平台在納稅信譽、稅收遵從、稅源監控、稅務稽查等方麵的作用。
6.提供“無紙化、便利化”的跨境貿易口岸服務。通過優化口岸信息化設施平台、創新審批機製,有效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提升企業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一方麵推進綜合保稅區基礎設施升級完善,如卡口、查驗場、監控係統等海關監管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深化智慧物流平台建設,實現全港物流信息全流程跟蹤、口岸物流單證無紙化交接、流轉,壓縮碼頭閘口通過時間,提高通關時效;另一方麵優化生物醫藥進出口審批機製,優化改進全球協同研發試驗用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檢疫查驗流程,完善華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務平台,上線跨境快通係統,啟動中港快通業務,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一次送達”。
7.全麵提升信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積極推動信用經濟發展,升級優化區信用信息平台,強化信用平台的技術支撐能力,創新信用數據歸集、共享、治理機製,打造“信用+區塊鏈”數據服務體係。以信用信息平台為載體,打造承諾管理閉環,完善信用評價體係,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分級分類監管機製,發揮信用優化營商環境的作用。依托區信用信息平台,在政策兌現行政審批、園區建設、融資服務等方麵,構建信用應用生態,跟蹤預警風險,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
8.打造知識產權改革示範性綜合運用案例。打造高新區、開發區、黃埔區“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優秀品牌,深化中新廣州知識城粵港澳大灣區知識創造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激勵創新、激發創業活力的作用,深化知識產權市場化綜合運用,建設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以“三大數據庫+兩大應用”的運營模式,依托區內知識產權服務資源集聚優勢,深入挖掘科創企業的知識產權需求,結合全區企業社保、稅務、統計、司法等多部門、多領域政務數據,助力科技企業強化知識產權質量效益、疏通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渠道、提升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能力,賦能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1.加強人才數字化能力,助力打造人才創新高地。以“人才引領,數據賦能”為宗旨,建設黃埔人才指數發布係統,打造的集政府、重點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人才為一體的數字化、場景化、生態化、產業化的智慧型服務與決策平台,建立“人才有價”的科學評估機製,為黃埔區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打造更具創新更具活力的人才高地提供數字化支持,充分發揮黃埔區人才工作創新引領的尖兵作用;構建智慧就業綜合服務平台,提供人才招聘對接服務功能,同時提供區級補貼就業資助服務,落實“區就業專項資金”“人才10條2.0”“港澳青創10條”“民營18條”等補貼項目並實現全流程網辦,實現社保參保、就業失業登記、人員流動、建檔卡、貧困勞動力、納稅、戶籍、商事主體、省市就業補助、學曆教育、房屋租賃備案等信息的實時共享。
2.提升文旅數字化能力,助推黃埔文化出新出彩。升級黃埔區文化旅遊綜合信息平台,加強全區文化旅遊綜合監管能力,整合黃埔區內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各類景區、星級酒店等各級各類文化旅遊機構信息數據,同時接入公安、交通、工商、衛生、稅務、人才、統計方麵等實時有效的旅遊數據和文化產業數據,實現黃埔區文化旅遊大數據應用;積極探索利用AR/VR、大數據分析、5G視頻直播、AI導遊導覽等新型技術手段,探索建設黃埔區文化數字學習中心、數字博物館、VR旅遊景區等,同時圍繞海絲遺址、南海神廟、紅色文化、黃埔馬拉鬆等黃埔特色文化旅遊品牌進行宣傳推廣,提升廣州黃埔的文化辨識度、影響力和輻射力。
3.打造數字化教育體係,促進教育公平開放普惠。進一步豐富全區在線教育資源供給,建設並完善區微課資源庫平台,不斷遴選、更新優質的線上教育資源,實現全區數據共享,促進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提高全區教育教學品質;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我區職業技術教育水平,以廣州市黃埔職業技術學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為試點,結合優勢專業及特色,以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思路,打造一係列信息化創新平台及應用,推動我區職業技術教育提質增效;借助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探索為校園安全建起先進的預警、研判和處置機製,提高校園基層治理能力;探索建設5G+思政智慧教學項目,深入挖掘和開發黃埔區地方文化和精神,實現資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建,做出具有黃埔特色的中小學VR精品課程資源。
4.完善數字化醫療體係,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水平。以服務醫改、便民惠民、強化衛生健康綜合管理、優化健康產業為出發點,整合轄區內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曆、全員人口數據庫,加強基礎資源信息數據庫和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按需有序向社會提供醫療大數據應用服務,建立區域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生態體係;綜合運用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深化公共衛生管理、衛生服務質量與績效評價、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監管等相關信息係統的應用,探索人工智能在診斷、臨床輔助決策、個人健康管理等方麵的應用;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處方流轉係統,確保處方真實、有效、可追溯,並實現院內處方至院外藥店的有序延伸;開放遠程醫療場景,探索遠程會診、院外影像學會診、遠程病理、遠程心電、遠程檢驗診斷等在線服務;拓展互聯網醫院服務模式,全麵普及互聯網醫療服務,提供精準預約、在線複診、送藥上門等服務。
1.推動治理業務融合,實現指揮調度一網統管。深度融合城市治理各領域業務,圍繞協同調度、應急預案、資源管理、勤務值守、掛圖作戰、指尖指揮等工作模式,建設一體化綜合指揮平台,提高指揮機構的信息收集、預測研判、科學決策、應急指揮的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供全區各部門應急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綜合研判、指揮調度、輔助決策和總結評估等功能,形成覆蓋全區的完整、統一、高效、協同的綜合管理與指揮調度體係,實現跨部門在統一指揮調度下的實時感知,確保指令下得去、情報上得來,形成信息數據閉環,滿足政府對“平時”城市運行及“戰時”重大事件綜合管理工作需要,同時逐步推動與省“粵治慧”平台、市“穗智管”平台的銜接,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等一體化聯動機製。
2.推動治理信息融合,實現全城態勢實時監測。彙聚融合城市治理各領域數據資源,建設城市體征監測係統,製定城市運行多個維度的監測指標,實時監控城市各方麵的運行情況。提供自助式、定製化的數據建模平台,方便基於大數據資源和基礎服務能力,定製出各業務部門所需的數據應用模型,提升業務部門數據與業務的融合效率,並實現數據的特征處理、行為分析、可視化等相應功能,挖掘海量數據潛在價值與關聯,為政務部門決策提供依據;圍繞城市運營平台,提供政務相關的指標模型,以提升和優化城市發展、民生服務等決策管理,將黃埔區城市運行涉及的業務模型進行統一管理,並可將數據共享提供給數據大屏或掌上報告使用;建立科學的、可量化的、體係化的黃埔區平安指數(“埔安指數”),動態、及時、直觀地反映社會運行狀況。
3.推動治理手段融合,實現治理能力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城市治理底層工具和手段,建設融合通信及視頻會商係統,搭建智慧城市應急指揮調度能力的核心基礎支撐平台,為突發事件處置提供底層通信融合調度的手段和能力。實現跨網跨製式的通信手段的融合,整合各委辦局獨立使用的資源,提供統一的通信調用接口,方便上層多個應用的調用。將有線/無線語音調度、視頻調度、集群調度、視頻監控和指揮調度集於一體,實現多業務集成,同時實現多人可在不同地點,跨網絡、跨設備、跨係統,通過網絡同時進行可視化的多層級指揮調度和遠程商討。
1.建設“智慧應急”,優化應急感知管理體係。深化完善應急感知網、通信網及業務應用的建設,打造“智慧應急”體係,包括強化應急管理感知網建設,圍繞安全生產、自然災害、城市安全、現場救援等領域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動態數據采集彙聚的需要,構建全域覆蓋應急管理感知數據采集體係;深化應急管理通信網的建設,實現多種通信手段的融合,為應急救援指揮提供統一高效的通信保障;全麵深化應用,圍繞災害監測預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應急救援指揮、應急數據治理等業務專題,推進公共安全治理和應急處置係統的建設,實現應急管理業務的信息化覆蓋,提升風險監測預警和輿情引導對應急管理的能力支撐,推動全區防災減災救災和安全生產監管能力跨越式發展。
2.建設“智慧警務”,強化警務指揮作戰能力。進一步完善“情報、指揮、巡邏、視頻、卡口、網絡”六位一體的巡邏防控機製,健全聯查聯動工作機製,築牢公共空間安全防控網絡,織密醫院、學校、車站等人流密集場所的安全防控網,完善地上地下一體化聯勤防控機製,提升地鐵沿線各站點聯勤防控效能;完善警情研判預警機製,建立“收集、研判、反饋”三位一體的信息研判網絡,充分利用大數據平台、視頻監控、卡口抓拍等資源,以警情研判指導巡邏防控,以指令流轉帶動應急聯動,對治安動態進行分析研判,根據評估報告,進行科學布警,動態調整巡邏路線;統籌全區視頻監控建設、聯網和應用工作,實現社區、村居各出入口、主要道路、重要巷道、人流密集部位、重點人員聚集場所、警情案件高發點等區域高清視頻覆蓋率100%,各出入口等要害部位智能前端覆蓋率100%,公共區域高清視頻及智能前端聯網率100%,視頻感知設備統一管理、數據共享、自動預警。在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目標的同時,與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及各類城市治理專題實現視頻數據共享、能力共享,提升全區社會治安、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和惠民服務能力水平;建設“智慧110安全小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實現自助報警、智慧接處警、緊急避險、疫情防控、法製宣傳等業務的融合式一體化服務;打造國家網絡安全華南基地,高標準推進廣東省網絡安全應急響應中心(“網絡安全110”)建設。
3.建設“智慧城管”,創新引領城市管理工作。積極適應不斷提高的城市管理要求,堅持創新引領,大力實施“智慧城管”戰略,深化完善城市管理綜合指揮調度係統,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破解垃圾分類、環衛管理、建築廢棄物運輸監管、燃氣管理、廣告牌管理、綜合執法、指揮調度等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難點、痛點問題;促進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探索一體化的城市管理問題智能分析和發現機製,針對安全生產、安全用氣和黑氣經營查處等,加強用戶端管理和安全漏洞掃描;整合建設智慧環衛應用,實現對全區環衛保潔資源、工作和成效的遠程、全方位智慧監管;進一步擴大城市治理感知網建設,深化智能裝備、智慧應用,實現精細化、智慧化應用。
4.建設“智慧環保”,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強化信息技術在生態治理各領域的監測、預警、跟蹤、應用、處置和服務閉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相關業務走向數字化、科學化、精細化,全麵提升對各類風險的防範和治理能力,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黃埔。增強大氣汙染防控、水流域環境治理、土壤汙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自然資源清查盤查、氣象災害監測等能力,對全區環境質量、汙染源、生態指標等進行全過程監管,推進生態環境精準追溯、防控、保護、治理能力;打通執法立案處罰業務數據,形成一套完整的環境監察業務閉環,實現環境業務數據精細化分析和重點任務考核評價;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可持續城市降溫”試點示範,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人居環境等方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
5.建設“智慧水務”,加強洪澇災害防治能力。以城市洪澇災害防治為重點,加強全區實時洪澇風險監控體係建設,針對我區轄區內洪澇威脅區,建立洪澇實時預報預警模型及係統,實現在發生暴雨或發布暴雨預警時,快速預測城區內澇積水位置、範圍、水深及曆時,加強我區洪澇災害防禦工作的主動性、科學性。開展全區防洪排澇工程體係現狀評估,采集地形、管網、河道等數據,建立城市洪澇模擬模型,然後將城市洪澇模擬模型集成至廣州市實時洪水風險圖係統平台,綜合應用基於水文-水動力耦合的城市洪澇模型、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預報等模型,實現實時滾動預報、洪澇淹沒情況動態分析,結合無人機實景三維建模技術,實現全區暴雨洪澇過程的實時動態展示,為我區提供洪澇風險預警、應急調度支持、搶險布控建議等洪澇災害防禦業務的技術支撐。
6.建設“智慧舊改”,提速城市更新工作進程。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輔助我區“一盤棋”推進“三舊”改造拆遷工作,對我區所有“三舊”改造項目進行有效管控和督辦,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等目標。建設城市更新工作協同平台,通過掛圖督辦,保障項目中涉及的所有部門共同協同作戰,保障重大項目順利完成,實現“一屏”可視化展示各街鎮的“三舊”改造進度、拆除麵積及拆遷報告等重要數據,並可對相關項目進行督辦,有效支撐“三舊”改造的任務分解和處置、進度統籌、協調督辦等工作。
7.建設“智慧工地”,實現建設工地多維管控。按照“項目全覆蓋、跟蹤全方位、管理實景化、數據可視化”的思路,建設“智慧工地”應用,實現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多維立體管理,通過智能化技術手段,圍繞施工過程管理,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結合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ICT技術實現工程施工全過程信息化可視化智能管理,通過對現場施工人員、設備的實時監測,有效獲取人員、機械設備、物資位置信息、時間信息、軌跡信息等,及時發現遺漏異常行為,實現自動化監管設施聯合動作,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和事件的處置速度,形成人管、技管、物管、聯管、安管五管合一的立體化管控格局,有效提高施工現場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8.建設“智慧交通”,打造智慧交通創新高地。以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設為牽引,以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和改善城市出行為切入點,在現有我區建設管理信息化成果基礎上,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布局,加快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和迭代升級,定義標準化智能數字路口,布設自動駕駛領域底層複用的數字化設施。將道路交通基礎元素和交通管理規則轉化為自動駕駛車輛可識別的數字編碼,以道路交通信息原生,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規模化運行。試點探索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智慧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模式。建設城市道路、建築、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係,推動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將我區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智慧交通創新高地。深化建設車城聯動應用創新,打造車城事件智能識別應用,搭建“一站式出行”智慧出行平台,研究拓展智慧停車管理係統,為我區營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秩序;加強智能化城市交通管理安全體係建設,實現對全區100%重點車輛實時監測,係統梳理城市交通安全風險隱患,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創新交通管理手段,建設基於車路協同的智慧信號控製體係,加強對道路施工的智能管控,精準研判道路擁堵致因,利用交通大數據實現交通誘導的個性化、精準化,提升道路通暢水平;構建完善智慧交通創新管理應用支撐體係,擴充車路協同“智路”覆蓋區域,搭建車城融合的CIM基礎平台,研究培育智慧交通創新管理應用,同時與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實現緊密聯動,整合交通業務與各類城市政務運行管理業務資源、城市部件、社會資源於一張指揮大圖上,及時處置各類事件,保障交通運行高效有序。建設高級別自動駕駛全場景運營示範工程。率先實踐網聯雲控技術方案,以車路互聯與雲端協同的方式為自動駕駛提供感知與決策輔助。到2022年完成“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五大支撐體係建設,依托新型交通基礎設施運營商,探索新型數字交通商業模式。搭建數字化交通綜合應用環境,鼓勵自動駕駛出租車、公交車、物流貨運車、環衛車等高級別自動駕駛場景在國家和本市許可範圍內進行具體示範和典型應用。開展自動駕駛政策先行建設,對場景應用進行創新監管,形成數據交通新規則,為創新型自動駕駛場景應用提供政策保障。
9.建設“智慧社區”,完善基層社區管理服務。構建“防查控管服”五位一體的“智慧社區”治理模式,一是實現綜合防護,利用鷹眼、架空及地麵攝像頭實現三維立體布防,利用無人巡邏車,便攜式WIFI探針、手持終端等移動布控裝備實現動靜結合和移動布防;二是實現快準智查,利用多種手段對“人、地、物、場、網”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查詢,利用二維碼門牌實現民眾與執法人員的協同互動;三是實現事件管控,通過多點感知、聯動分析,對重點人員、事件進行自主感知、智能識別、主動預警;四是實現集約管理,對整個社區的數據、設備、資源進行集約化管理、信息共享、統一調度;五是實現貼心服務,提供智能停車引導、違禁品檢測、老弱病人員應急預警、無感體溫檢測、疫情應急預警等服務,實現社區管理規範有序、溫暖貼心,提升社區居民的滿足感和獲得感。
1.創新高效掌上辦公模式。積極推廣“粵政易”應用,為區委、區政府領導及工作人員提供統一的內部工作協同界麵,滿足政府內部辦公、辦文、辦會的基本需求,並在此基礎上定製建設若幹個具有黃埔特色的優質政務應用,實現全區政務公務人員可在同一平台上進行辦公協同,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務能力。
2.推動政府內部辦事“零跑動”。創新政府內部辦事模式,優化辦事流程,推動機關內部非涉密“零跑動”辦事事項全程網上辦理。加強財務、人事等機關內部辦事係統整合共享並接入粵政易,實現高頻辦事事項全流程網辦,推動內部業務協同流程再造,麵向部門間辦事事項,精簡材料、優化流程,全麵梳理、逐步推出和動態管理本部門機關內部辦事“零跑動”清單。實現全區政府機關跨層級、跨地域、跨係統、跨部門、跨業務管理協同高效。
3.提升基層減負增效水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減負”工作的論述和指示,切實減輕基層幹部、人員的負擔,積極開展街鎮村居的相關調研工作,主要圍繞基層數據多頭采集、重複錄入的問題,配合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推動數據上傳下達,主動破除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多方共享。推進全區數據采集、存儲、共享和應用規範化,建設基於統一采集目錄的數據采集體係,推動區級數據中心和部門、鎮(街)資源池建設,基於共享平台數據流動體係和數據處理體係,實現“一次彙聚,多次共享”,促進數據要素在市、區、鎮(街)、村(居)流動、配置。推進區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向基層延伸,實現一個係統受理所有業務,避免數據重複采集和“二次錄入”,切實為基層減負。
1.加強數字政府管理。根據國家、廣東省、廣州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相關工作指導,結合廣州市黃埔區實際情況,編製《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管理辦法》以及相關配套文件,加強全區數字政府信息化項目驗收工作的管理能力,高標準打造黃埔區“數字政府”,推進政務服務資源深度整合、政務信息係統共享複用和業務流程優化協同,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能,促進黃埔區政務信息化建設規範、有序、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2.深化數字檔案管理。加快黃埔區數字檔案館(室)建設,推進機關檔案管理基本現代化進程,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手段,集成建設數字檔案管理網絡平台,開發應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係統,推動館藏檔案資源數字化、增量檔案電子化,逐步實現對數字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化管理以及分層次多渠道提供檔案信息資源利用和社會共享服務。爭取早日通過國家級數字檔案館測試,建設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
1.開展政務數據資源普查工作。開展公共數據資源普查,摸清公共數據資源底數。圍繞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需求,基於各政務部門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梳理政務信息係統、政務數據資源及數據需求,形成全區政務係統清單、數據清單、需求清單、共享清單,理清政務數據的供需關係,推動數據歸集共享。建立公共數據資源分類分級管理製度,為不同類型和級別數據利用策略的製定提供支撐。強化公共數據質量管理,開展公共數據管理能力評級和質量評測。探索建立公共數據資產確權登記和評估製度。
2.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運營管理機製。創新公共數據運營模式。推動公共數據運營機構建設,強化統籌管理力度,補齊運營主體缺位短板,創新公共數據開發運營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運營規則,研究製定公共數據授權使用服務指南,強化授權場景、授權範圍和運營安全的監督管理;健全公共數據管理機製。製定數據管理相關辦法,明確區各級行政機關和公共企事業單位數據采集、彙聚、共享、使用、管理等要求。探索建立首席數據官製度,探索完善公共數據管理組織體係。建立公共數據管理評價機製,定期開展工作評估。
3.優化完善政務大數據資源庫。進一步完善我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平台,通過共享平台統籌協調省、市及區級各部門、各鎮街數據彙聚,對省、市政務數據及區級現有數據進行梳理、彙聚,按統一標準建立數據資源目錄,讓數據更易獲取,解決數據孤島和數據壟斷問題。同時建設或完善支撐各類政務應用的基礎庫和主題、專題數據庫,擴展數據資源采集範圍,加強數據彙聚融合,對於現有人口庫、法人庫、自然資源及空間地理數據庫、電子證照基礎數據庫,根據數據管理“一數一源”的原則完善基礎數據庫,以企業數據為例,數據獲取以市市場監管局為基礎,通過多個來源(廣東省大數據中心、區市場監管局)的數據進行比對、補充,形成我區企業信息標準庫,提供實時、準確的企業信息;在此基礎上建設信用、金融、醫療、交通、生態、市場監管、文化旅遊、社會救助、投資項目等多元化的主題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形成全區統一的政務大數據資源庫,進一步完善我區政務大數據資源池的建設;加強政務數據關聯性,提升數據質量,推動政務數據依職能按需共享;與廣州市政務大數據資源庫對接,完善市、區數據供需對接機製,製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和數據需求清單,推進數據編目、數據掛接和數據需求對接,優化兩級數據共享通道。
4.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構建雲網數一體化協同安全保障體係,運用可信身份認證、數據簽名、接口鑒權、數據溯源等數據保護措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強化對算力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安全防護,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數據信息保護的技術水平,健全數據使用的監管機製,加強數據資源安全維護。強化數據安全監管,探索通過結合區塊鏈等技術,解決數據共享中的隱私保護問題,達成數據“可用不可見”,保證原始數據不被任何對方或者第三方獲取,全麵提升我區數字政府的數據安全水平,切實保障公共數據及隱私安全。
5.構建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台(CIM)。構建黃埔區全域全空間、三維可視化、附帶豐富屬性信息的一張圖基礎(CIM基礎平台)底座平台,作為掌控全區全局信息和空間運行態勢的重要載體,實現各類覆蓋地上、地表、地下的現狀和規劃、各類業務數據的集成和計算應用,實現各種BIM模型的集成與輕量化建庫、多尺度仿真模擬和分析等功能,持續深化一張圖基礎平台應用,為我區打下堅實的城市數據底座。同時CIM平台支持物聯感知數據動態彙聚與運行監控,實現與各類城市運行指標監測數據的彙聚管理和分析應用,重點打通CIM平台與麵向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實現車輛、道路、信號燈等各類交通信息精準實時彙聚和高效應用管理,為市政管理、交通治理、城市安全等領域的城市管理應用提供實時動態城市運行數據,進一步夯實我區城市數據底座。
6.建設推廣公共數據資源創新應用。有序推進我區兩項納入《廣東省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實施方案》的應用場景試點工作,構建區民營及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台,通過打通金融機構、市場主體、政府部門三方信息互通渠道,解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難題。推動區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整合包括市場主體、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在內的多方數據和信息,幫助企業有效獲取市場上知識產權類服務資源,助力企業強化知識產權質量效益、疏通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渠道、提升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能力,賦能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1.建設統一數據應用中台。以政務資源和城市服務共享為目標,以業務需求應用為驅動,基於全區政務大數據資源庫,構建數據支撐平台,包含數據資產管理平台、數據服務平台、數據運營平台、大數據處理平台、數據治理平台等,為各委辦局提供全套一體化的數據管理、服務與運營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全區政務數據的精細化共享和管理,為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夯實數據底座,打造政務數據共享技術創新實踐樣例。
2.建設統一業務應用中台。為全區各委辦局的各類信息化應用提供功能完整、性能優良、可靠性高的業務和技術公共組件,解決應用係統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包括政務側統一身份認證(與省統一身份認證平台為級聯關係)、統一權限中心管理、智能網關服務等。
3.建設統一AI應用中台。為全區AI計算框架、模型和組件等提供一體化的管理和應用支撐,包括數據導入、建模分析、模型管理、服務部署、模型共享社區、應用市場等,變“煙囪”AI建模為“協同式”建模,打通AI業務係統間的“孤島”,避免各AI係統重複分散建設。
4.建設統一區塊鏈應用中台。實現基於分布式哈希表的P2P組網技術、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目錄服務、命名服務、通信和智能交換服務,以及認證和信任服務。在政務部門參與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過程中,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引導政務信息資源交換方式由非實時、靜態交換轉向實時、動態可控的智能交換。
5.建設統一物聯網應用中台。深化拓展物聯感知應用,建設物聯網與CIM相融合的平台,逐步接入電梯、綜合管網、古樹名木、路燈等城市部件,實現時空一體感知能力建設、全域覆蓋。
(三)引入新型信息技術,築牢信息基礎設施
1.升級擴展區電子政務雲平台。在廣州市全市政務“一朵雲”的布局下,進一步整合、完善、擴展我區現有政務雲基礎設施,與市政務雲平台形成資源互補,實現各部門基礎設施共建共用、信息係統集中部署,更好地支撐我區各部門各類信息化係統的正常運行。包括持續提升政務雲服務能力,科學規劃、擴展雲平台的計算和存儲資源,不斷完善雲平台安全服務;推動政務雲平台精細化運營,實現對雲資源的智能動態分配和彈性伸縮,進一步提升政務雲資源利用率;完善政務雲運營管理機製,推動雲服務質量及服務效能提升;持續推動業務應用上雲工作,實現全區各部門業務係統全麵、穩妥地向雲平台過渡;做好政務雲平台重要數據定期備份工作,提升政務雲平台的容災能力;建立電子政務雲數據安全防護體係,提升各個層麵上的數據安全縱深防禦能力,為電子政務雲平台所承載的各委辦局的核心業務數據和政務大數據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保障政務業務數據和服務的可靠性、可用性、真實性、有效性和私密性。
2.提升電子政務網絡平台能力。拓寬電子政務外網服務範圍,按照應接盡接原則,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外網覆蓋;提升電子政務外網服務能力,優化電子政務外網網絡結構,持續推進電子政務外網的升級改造,提高數據傳輸速率以及業務承載能力;探索5G+切片技術在電子政務外網中的應用,構建智慧化電子政務外網,實現業務流量靈活調度;加快推進區級政務外網IPv4/IPv6的雙棧部署工作,完善電子政務外網IPv6應用支撐能力;積極探索智能網絡體係,逐步推進信息資源和網絡安全可視化與智能化,實現全網資源信息運行狀態、安全動態實時監控,為全區政務信息資源優化和網絡安全保障提供支持。
3.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工作。根據國家、省、市關於信息基礎設施的國產化替代規劃要求,依托基於國產化安全可靠芯片的硬件、雲平台、操作係統、數據庫、大數據、中間件等軟件,構建從芯片到平台軟件的自主創新高可靠的信息基礎設施環境,麵向大數據、人工智能(AI)、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場景,滿足多樣化算力需求。推廣試點項目的應用範圍,製定相應計劃,穩步推進業務應用係統的國產化適配改造進程。
運營管理架構以區“數字政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管理,通過構建組織管理長效機製和運營模式,保證全區“數字政府”的可持續發展。
1.統籌管理。強化區“數字政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的統籌管理,不斷完善安全保障製度、標準規範體係,加強全區各部門信息化規劃建設引導,進一步整合政務數據資源,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督和效能評價工作,創新生態體係管理模式,發揮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專家委員會前瞻性、高水平的決策谘詢和技術支撐作用。
2.聯動機製。區各單位應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全麵統籌本單位“數字政府”及信息化建設工作,及時了解全區及其他成員單位相關領域的“數字政府”及信息化建設工作,避免與區內已建或在建項目重複,同時確保本單位信息化規劃工作在區“數字政府”規劃框架下進行,實現全區“一盤棋”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3.協調管理。建立常態化工作協調機製,區各單位每季度提供項目工作進展情況材料,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區“數字政府”各項改革工作和重點任務進行跟蹤監督,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情況,定期對改革建設進展和突出問題進行通報。
4.專班專幹。圍繞政務服務、營商環境、民生服務、社會治理、指揮決策、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數據共享協調等涉及跨部門合作的重點任務組建專班,明確各專班的業務牽頭部門,由牽頭部門組織相關配合部門參與,切實解決業務流程整合優化、係統數據對接、集約化建設等問題。
5.規範運營。推動“數字政府”運營體係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完善“數字政府”運行協調機製、建設開發模式、運營服務模式,建設運營管理平台,充實運營中心核心技術力量,優化運營服務流程,改善運營服務質量,整合社會優質資源,打造全麵覆蓋、各司其職、完整閉環的“生態圈”,全麵提升“數字政府”整體運營效能。
6.共建共享。堅持政府主導,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采購、信用管理等舉措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統籌協調和組織推進,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等專家智庫、第三方服務機構、社會群體、專業人才的技術優勢、渠道優勢、谘詢服務和專業運營優勢,為“數字政府”建設運營提供長期穩定的服務支撐,統籌充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參照廣州市“數字政府”數字治理體係,結合我區實際情況,
構建包括數據管理、數據服務、數據應用、數據標準規範和數據安全內容的數據治理體係,強化我區政務數據治理,支撐數據應用,保障數據服務。
1.數據管理。圍繞數據製度管理、目錄管理、共享管理、質量管理、服務管理、安全管理、監督考核管理等,參考廣州市“數字政府”標準化流程化管理機製並結合我區實際,保障數據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2.基礎保障。強化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為大規模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治理提供足夠的計算、存儲和傳輸能力,滿足數據災備和安全防護要求。
3.平台支撐。按照數據治理全流程管理要求,強化對數據歸集治理、目錄管理、需求管理、質量管理、交換共享、挖掘分析和安全運營的一體化支撐能力。
4.業務應用。以業務應用為導向,構建從數據需求提出、治理實施、數據交付到應用實現的數據治理閉環應用體係,為全區政務數據共享和應用零障礙提供支撐。
5.實施機製。製定全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實施方案,堅持統籌協調、應用牽引、安全可控、依法依規的原則,分批落實政務數據共享實施細則,規範和促進全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工作,同時探索數據共享的創新流程、機製,實現政務數據共享模式創新。
以國家、地方相關標準和行業標準為指導,參照廣州市“數字政府”總體規劃相關標準,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構建涵蓋總體標準規範、管理標準規範、基礎設施標準規範、數據標準規範的標準規範體係。
1.總體標準規範。以統籌推進“數字政府”標準規範建設為核心,構建標準規範體係總體框架、標準化工作指南等子標準。
2.管理標準規範。圍繞“數字政府”組織管理和建設運營,建立項目管理、建設管理、運營管理等子標準規範。
3.服務標準規範。不斷完善政務服務配套製度建設,出台完善政務服務大廳管理、政務服務評價管理等標準規範,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規範化水平。
4.數據標準規範。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階段,建立統一的數據資源標準化規範,包括采集彙聚標準規範、共享開放標準規範、數據安全標準規範,數據管理、數據隱私保護及大數據開發利用的標準規範。
5.基礎設施標準規範。圍繞電子政務雲平台、電子政務外網等基礎設施,構建包括電子政務雲平台運營標準以及統一電子政務外網技術標準等子標準規範。
以國家、地方相關標準和行業標準為指導,參照廣州市“數字政府”總體規劃相關標準,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構建涵蓋安全監管、安全技術、安全運營和安全管理內容的網絡安全保障體係,貫穿政務應用、公共支撐平台、數據資源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全麵構建政務數據共享安全製度體係、管理體係、技術防護體係等,為安全運行管理保駕護航。
1.網絡安全監管。建立業務監管與行業監管有機結合的安全監管機製;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後”全程安全監管聯動機製;建立長效的對接機製,加強跨行業網絡安全通報和事件反饋工作;提高處置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公共事件能力並建立安全管理中心,從內部控製和外部監管兩個層麵提供網絡安全保障。
2.網絡安全技術。建立一套公共安全服務組件,形成自下而上、技術創新、全麵覆蓋的安全技術防護體係,實現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打造島鏈式網絡風險感知、分析和處置閉環。
3.網絡安全運營。建立常態化網絡安全運營機製,結合工具自動化以及人工精準定位,解決係統和數據的安全防護問題。借助第三方安全機構的技術力量提供等保測評、安全測評等服務,加強服務質量監督。
4.網絡安全管理。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原則,構建涵蓋設計、執行、監督三個維度的安全組織架構,加強對人員的背景調查和安全保密管理,建立行之有效和及時響應的合規性管控機製,確保網絡安全總體方針和安全策略有效實施。
在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各級各部門應充分認識“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重大意義,著眼大局,擔當作為,積極推進,將工作列入重要改革日程,一把手親自抓,圍繞明確工作時間表、路線圖,細化分工,責任到人。
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製定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統籌推進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加強對各級各部門政務服務創新、數字化建設的督促指導,及時反饋工作落實情況。各部門根據總體規劃實施方案要求,編製“數字政府”建設規劃年度計劃,科學穩妥地清理、轉換、融通政府既有數字化資源。區政府組織對工作進展和落實情況進行全麵督促檢查,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推動各級各部門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區級財政統籌保障全區開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相關資金,在“數字政府”規劃谘詢、係統建設、數據治理、資源整合等方麵根據財力狀況做好資金保障,建立支撐“數字政府”建設項目快速迭代建設的資金審核程序和機製。
加強“數字政府”人才隊伍建設,將“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列入區領導幹部和各級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學習培訓內容,建立普及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培訓機製,積極培養既精通政府業務又能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工作的綜合型人才。完善專家智庫,吸納更多高校科研機構、社會企業人才參與“數字政府”建設。
加快政務品牌塑造,加強常態化品牌推廣,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擴大政務新媒體渠道,利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博、短視頻、直播等新方式,廣泛宣傳我區政務服務品牌,突出政務服務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擴大品牌影響力。
強化“數字政府”產業引導,抓住“新基建”契機,以新技術應用示範項目為抓手,以“應用+產業+生態”的發展模式吸引人才、留住企業、集聚產業,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數字政府”應用場景落地,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黃埔區數字政府“十四五”發展公共指標計算方法
政策解讀:《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