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廣州實驗中學掛牌成立。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黃埔區委區政府,以及黃埔區教育局、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實驗中學的領導、專家和師生等100多人參加活動。活動由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書記關瑞華同誌主持,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和黃埔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何宇鴻出席並講話。
活動現場,“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黃埔區重要考古發現概覽”圖片展全麵介紹了茶嶺遺址、甘草嶺遺址、沙嶺遺址、欖園嶺遺址等黃埔區16處重要考古遺址,現場還播放了陂頭嶺遺址考古紀錄片,同時還展出黃埔考古出土部分文物,生動展現了近年來黃埔區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了考古工作對延伸曆史軸線、增強曆史信度、豐富曆史內涵、活化曆史場景做出的積極貢獻。
當天上午,“穿越時空隧道,探尋曆史回聲”——廣州市2023春季學期開學思政第一課活動正式開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研究館員以《走近考古》為主題,結合多年考古工作經驗,為黃埔區中學生講授“什麼是考古”“為什麼要考古”“怎樣做考古”“廣州考古考什麼”等內容,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政教研合作,全市首創區級實體化文物研究及展示平台
黃埔區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是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導下,市、區兩級深度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全新謀劃,是全市第一個區級實體化運作,集整理、研究、展示、傳播、互動、體驗於一體的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致力於黃埔區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闡釋工作,策劃文物考古成果展覽,組織公眾考古體驗活動,引導公眾了解黃埔、廣州及至嶺南的曆史文化,助力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平台的搭建將有力提升區域文物保護力度,加快發展廣州市和黃埔區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增強文化軟實力,開創高質量文物保護新局麵,打造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黃埔樣板”。
文化賦能教育,全國首創校園考古工作站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是全國首個設在校園的考古工作站,在國內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創新與探索,以該工作站成立為契機,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廣州實驗中學簽訂了館校合作協議,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這是廣州市、黃埔區落實國家戰略方針,貫徹文化強國戰略的積極探索,為雙方利用文物資源深度開展教育教學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也為館校合作工作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台。博物館以教育、研究、欣賞為目標,堅持為人民服務,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學校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根本任務。成立後,工作站將通過館校合作平台向學生普及考古知識、開展鄉土曆史教育,激發學生對考古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課程讀懂廣州、熱愛黃埔,促進學校教育的全麵發展。廣州實驗中學將有計劃、分階段、按步驟、全方位地推進考古教育工作,通過師生培訓、社團活動、微課題研究、舉辦主題展覽、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成長和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打造校園文化特色,逐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市級文化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青少年在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著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造城中溯源曆史記憶,在傳承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黃埔區的考古工作肇始於1954年原蘿崗區聯和街石馬村五代南漢昭陵的發掘,1965年又在蘿崗鎮暹崗蘇元山發現了春秋時期的遺址,從此正式拉開了黃埔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序幕,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同頻共振。伴隨著黃埔區的繁榮發展,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努力和辛勤耕耘,黃埔區的考古工作成績斐然,取得一係列重要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片區陸續發現了茶嶺、甘草嶺、沙嶺、欖園嶺、陂頭嶺等一大批具有極高曆史文化價值的考古遺址,對構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殊為重要,用實證材料不斷構建和完善黃埔發展的曆史畫卷。為重構嶺南早期曆史,尤其是回答“何以南越國”“何以廣州”等問題提供了更為充分、更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對豐富曆史內涵、活化曆史場景,助力嶺南文明溯源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也是考古工作站選址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意義所在,這裏有黃埔豐富的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考古遺址,也有如火如荼日新月異的開發建設,考古工作站的設立將為今日騰飛的中新廣州知識城追根溯源,以厚重的文化底蘊賦能城市建設,在“造城”中增添“傳承”的璀璨標簽。
文物保護“黃埔樣板”持續出新出彩出活力
長期以來,黃埔區秉承敢為人先、真抓實幹的精神,文物保護傳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4年,在全國首創“文化遺產監督保育工作站”模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巡查監督管理,榮獲“2017年度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突出貢獻團體”榮譽稱號和“2018年全國第十屆薪火相傳—文化遺產築夢者傑出團隊獎”,2019年入選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2020年入選廣州市首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2020年,全國首創製定印發《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服務城市更新工作八條措施》《“三舊”改造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引》,提前主動介入指導、服務、監督舊改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工作,加強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文物管理,確保文物安全;2022年,在全省首創“文化遺產檢察官”製度,實現行政執法權和司法監督權有機融合;2022年,在全市率先劃定公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完成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的製作工作,實現文物安全有所依,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除此之外,為全麵摸清曆史文化遺產家底、傳承城市文脈、講好黃埔故事,2022年,黃埔區還開展了全區古屋、古道、古井等十類古遺存摸查和保護工作,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最大限度還原曆史風貌,將現代生活與鄉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九佛街蓮塘古村、南崗街融德裏、文衝街幸福裏等曆史文化遺存展示區。在九佛街蓮塘村裏,時尚的“鏈咖啡”咖啡館、新派的“荷塘月色”茶室和圖書館,與鴻佑家塾、青蓮戲台相映成趣;南崗街融德裏傳統風貌展示區嶺南文化意趣盎然;文衝街幸福裏片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曆史文化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在全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黃埔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持續出新出彩,2022年入選《小康》雜誌社評選的“嶺南文化傳承發展典範區”。過往輝煌,未來可期。黃埔區曆史文化傳承中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埔工作站的建設,必將為黃埔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再添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