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聯合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舉行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革實施方案發布暨“埔e園”平台上線儀式,通過搭建工業園區智慧用能管理服務平台(即“埔e園”平台),全國首創“智慧平台+智能電表”模式,實現“平台管理、計量裝置、收費標準”三個統一,切實為中小企業降低用電成本、助力擴大產能、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轉供電改革“黃埔模式”。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三級調研員陳凱表示,接下來將及時總結試點經驗,不斷優化平台功能,讓試點園區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同步組織園區、企業開展培訓,及時落實配套資金,確保改革順利實施。
“埔e園”上線
工業用電透明又便捷
用電量是反映工業發展的“晴雨表”。作為廣州實體經濟的主戰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始終堅持工業立區、製造業當家,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居廣州各區之首。
為進一步優化用電營商環境改革,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會同南方電網廣東廣州黃埔供電局,認真比對4個轉供電改革先行地區的治理經驗,走訪18家黃埔工業園區,組織53家園區管理方和中小企業開展22次集體討論,經反複論證,出台了《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深入推進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革優化用電營商環境實施方案》,上線“埔e園”平台。
過去,工業園區用電普遍存在“收繳方式不統一不透明、計量表計落後、未嚴格執行轉供電收費規則”等問題,新出台的方案從轉供電收費規則、轉供電改造模式和轉供電改造補貼標準等方麵明確了標準,創新搭建的“埔e園”平台也使工業企業用電更便捷、信息更透明。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負責人李新豪介紹,“埔e園”平台可對園區的戶變關係、企業信息、用電數據、能耗情況等信息進行管理,實現園區管理數字化和現代化升級;而園區企業則可直接在“埔e園”平台小程序上查詢自身用電情況、費用明細以及園區用電總體情況等,並對園區收費標準執行、賬單構成進行校驗,如發現轉供電加價情況可即時舉報違法行為,實現用電信息透明化。
“通過‘埔e園’平台小程序,我們可以查看到公司每月的用電情況、費用明細以及分攤的電費,分攤的依據等有關信息,真正實現了電費收取的公開、公正、透明。”廣州麓鵬製藥有限公司周帝表示。
此外,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明確工業園區轉供電涉及的電費單價、基本電費、損耗、公攤、供電設施維護費的計算和分攤方式等內容,規定工業園區轉供電主體每月向所有終端用戶收取的電費總和不得超過其向電網企業繳納的總電費。“埔e園”平台也將根據最新的收費標準,運用雲端數據自動計算電費,實現準確計費又節省人力成本。
“自從有‘埔e園’平台自動抄表、自動計算電費,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計費爭議問題了。對於園區企業來說,他們繳費時也能多份放心。”視聯科技園運營總監徐東升表示。
智能電表分時計費
為企業和園區降低用電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改革實施方案中還明確了轉供電改造補貼標準,用真金白銀為企業、園區降低用電成本。對2024年6月前按要求完成智能電表改造並接入平台的工業園區轉供電主體,按照實際改造的電表數量進行改造補貼,單相電表補貼325元/台、三相電表補貼750元/台。
今年3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率先選取聖力科技園、視聯科技園2個園區作為試點,為128家企業升級改造智能電表264台。
“我們一直想全部更換為分時計費智能電表,但因為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實施。這次剛好趕上政府有補貼,我們用小投資便完成了全部的電表改造。”聖力科技園副總經理趙誌成介紹,該園區改造前有80%都是機械表,不能分時計量,有不少企業反映計費不公平,特別是24小時用電的企業提出,應該按峰平穀分時計費更公平。
本次改革在計費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要求各工業園區統一為園區企業等終端用戶分別安裝智能電表,按分表計量電量收取電費。通過統一計量裝置,實現現行大工業用電的分時計費,又利於“埔e園”平台采集數據,從源頭上解決園區用電計費不準確問題。
作為第一批受益的企業,霍尼韋爾騰高電子係統(廣州)有限公司深有體會,“上個月園區使用平台計費後,我們公司電費費用減少了11%左右,節省了大約7000元左右的費用,預計全年可以節省8-10萬元左右,實實在在降低了企業負擔。”
據介紹,自接入“埔e園”平台以來,所有智能電表運行正常,數據即采即用,平台自動抄表、自動計費等電費管理功能運行良好,僅2023年3月已為2個試點園區企業共節省電費6.1萬元,月用電成本較改革前下降13.5%。
6日當天活動中,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華南新材料創新園、萊迪創新科技園等5家工業園區簽署“埔e園”平台接入意願書,正式開展園區轉供電改造。接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按計劃、分步驟推進全區155家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革,爭取在2023年12月底前完成區屬國有工業園區電表改造和平台接入工作,其餘在2024年6月底前完成。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推動工業園區智慧用能管理服務平台升級,逐步增加新能源管理、低碳能耗管理、需求側響應延伸到中小企業等模塊功能,通過深挖用電數據價值,進一步精準助力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黃埔融媒 徐潔芹、範敏玲、蔡龍波、黃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