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在廣州市黃埔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上
黃埔區發展改革局(廣州開發區發展改革局)局長顧曉斌
各位代表:
受黃埔區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委托,現向大會報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
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9年,麵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麵,我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認真執行區一屆人大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推動自主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2019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良好。2019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02億元,增長8.6%,增速創六年新高。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區第四,較上年提升2位。廣州開發區綜合考評居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8.72億元,增長20.1%。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936.5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商品銷售總額完成8899.73億元,增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96.95億元,增長7.1%。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完成395.93億元,增長20.9%。建築業總產值完成525.41億元,增長54.2%。進出口總值完成2886.7億元,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總額、進出口總值、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總量居全市第一。
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好轉,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8.9%,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4%;工業產品產銷率99.2%,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良好,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1.2億元,可比增長16%;其中區級稅收收入154.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5.3%。全年減稅額112.95億元。城市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3%和10.5%,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
重點項目建設全麵提速。全區148個市攻城拔寨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完成投資587.5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23%。舉行4次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活動,96個動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100億元。諾誠健華、康方藥業、卡爾蔡司等37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百濟神州一期、瑞鬆機器人、發那科機器人等18個重點項目順利竣工。
發展後勁持續增強。獲頒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2019年度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新引進阿斯利康中國南部總部、寶能動力電池等164個優質項目,計劃總投資超3000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央企、中國500強、民營500強投資項目22個,雪鬆金融總部、新華集團穗港城等總部項目20個。新增外資項目167個,合同利用外資21.2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2.81億美元,吸收利用外資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一。新注冊商事主體5.23萬家,增長86.9%;注冊資本約3544.8億元,增長171.3%,實現商事主體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全年新立項項目計劃總投資2078億元,增長7.6%,其中新立項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1796億元,增長10.1%。
科技創新活力迸發。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在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中蟬聯第一,廣州高新區全國排名上升至第7名。科學城推動“雙創”示範基地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聚焦建設“黃埔實驗室”,集中引進10家大院大所,與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國家納米中心、微電子所、自動化所、西安光機所等合作共建項目簽約落地。成功舉辦2019年度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亞太材料科學院國際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等高端活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顯,新獲批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家廣東省工程實驗室、3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全區科技創新企業總數突破2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100家;區遴選培育瞪羚企業首次突破300家,科技部認定瞪羚企業數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四。全年新引進高端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協議總投入超過2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226.5億元,增長48%。加速打造“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全鏈條體係,全年新增區級孵化器10家,新增孵化麵積36萬平方米,國家級孵化器總數達14家。出台“海外尖端人才8條”,成功引進謝曉亮、徐濤等15位院士,全年遴選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2人、創業英才47人,全區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800人。
(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製造業智能化高端化發展。係統推進新興產業全產業鏈發展,IAB、NEM五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6%,高於全區規上工業產值增速2.9個百分點。製造業發展質量提升,新增2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廣電運通獲省政府質量獎,金域醫學獲全市唯一的2019年度全國質量標杆榮譽。新型顯示產業集聚效應顯現,成功舉辦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樂金OLED、LG化學偏光片項目建成投產,視源電子4K超高清視頻板卡出貨量全球第一。智能汽車產業生態加快形成,寶能動力電池項目落地建設,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研發企業技術實力全國領先,生物島網聯汽車試驗區等應用場景加快建設。加大新能源應用推廣力度,出台“氫能十條”產業政策,黃埔氫能創新中心暨院士工作站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全市首座加氫示範站投入使用。集成電路產業加快培育,大力實施“強芯”工程,粵芯芯片項目建成投產,成功舉辦第六屆全球集成電路·傳感器高峰論壇。生物醫藥產業成果豐碩,百濟神州研發出我國首個FDA審批上市的抗癌新藥,香雪製藥研發的國內首個高親和性超強特異性T細胞注射液獲準臨床,潔特生物自主研發的3D細胞培養支架在“生物實驗室高端耗材”方麵打破國外醫藥巨頭壟斷。出台“工業互聯網10條”,完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軟硬件性能和服務能力升級,促進製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建設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打造8家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標杆,3家入選工信部示範項目,推動近100家企業上雲上平台。
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穩步提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0.9%。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出台“區塊鏈10條2.0版”政策,加快建設首個區塊鏈特色中國軟件名區,建成廣州區塊鏈國際創新中心、黃埔鏈穀等四大載體。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數字經濟樞紐,布局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設立航天科工集團在我省首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品生產線項目,搶灘信創及商用密碼產業風口。出台全國首個區縣級5G專項政策及5G產業化發展行動計劃,建設全省首個麵向5G技術的物聯網與智慧城市應用示範區,建成5G基站近2500個。成功舉辦第二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廣東分賽、2019年“創客廣東”數字經濟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出台“金融10條”,促進金融與科技、產業對接互動,多層次構建金融服務體係。新增上市企業4家,累計達到53家,丸美、方邦股份分別在主板、科創板上市,維港環保、億航控股分別成為廣州市赴港、赴美上市第一股。新增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65家,累計達到1188家。推動建設中國青創板黃埔區服務站,促進青創板與粵港澳青年優質創業項目對接,區內上板項目2998項,實現融資3.43億元。新引進花城創投母基金等風投機構101家,創新工場大灣區總部正式揭牌,全區風投創投機構累計408 家, 管理資金規模達912億元。深入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專項整治行動,切實加強金融風險防控。
(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顯著提速,對外開放水平全麵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製逐步健全。出台我區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要點等係列文件,以及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構建遠期、中期、近期相結合的貫徹實施體係。設立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13個專項小組,形成總攬全局、職責明確、運轉高效、協調配合的組織體係。
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不斷深化。全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裝置、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等科研項目順利推進。加快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啟動建設,知識城、科學城、魚珠片區被列入市“一區三城”創新合作區建設布局。產業合作深入開展,香雪製藥與澳門大學共建穗澳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創新轉化中心,金域檢驗等生物醫藥企業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實現財政資金首次出境。深化與港澳人才交流合作,出台“港澳青創10條”,建成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香港青年人創新天地等青年創新創業載體。舉辦第二屆“創青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2019年灣區青年創新論壇,開展“青春黃埔行”港澳青年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建設穗港城-穗港澳出入境大樓。
國際合作深入開展。謀劃建設“一帶一路”創新合作示範區,全麵推進中新、中歐、中沙、中以、中英合作。知識城中新合作機製進一步完善,粵新合作理事會第十次會議簽署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等8大合作項目協議。深入開展中新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推動先進製造業與新加坡工業4.0技術深度融合,《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合作協議》正式簽訂,中新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啟動建設。沙特吉讚經濟城中沙合資公司注冊成立,中沙泛亞“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項目動工建設,中沙跨境電商服務平台項目被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項目成果庫。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二期投入運營,中以生物產業基金完成股東變更和決策機製調整。
(四)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審批服務進一步優化。成立一線城市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局,全力建設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獲評2019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第一。加快推進審批事項全流程網辦,推出第二批162項“秒批”清單,打造“流程最優、材料最簡、成本最低、時間最短”行政審批服務。全國首創“區塊鏈+AI”商事登記服務,率先推出全國首個“稅鏈”平台和“政策公信鏈”,打造全省首個企業開辦“無費區”,開啟“全天候、零見麵、一鍵辦”企業開辦新模式。推出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實現港澳企業商事登記“足不入境、離岸辦理”。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為企業籌建項目在土地平整、規劃設計、供水供電、土方外運、竣工投試產等關鍵環節疏通“綠色通道”。
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深入推進。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落地全國首單純專利權的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總發行規模超過3億元。率先出台“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10條”,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實現三地知識產權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廣州知識產權國際協同創新研究院、知識產權大數據應用基地等5個知識產權重大項目落戶我區。打造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形成12項可複製推廣的典型經驗做法。全年專利申請量27315件,專利授權量17644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756件,占全市46.6%;新獲評中國專利獎21項,含全市唯一的金獎1項。推動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標準化”,設立2000萬元區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7.2億元,占全市45.5%,占全省11%。
民營及中小企業服務質效顯著提升。高水平舉辦全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廣州高新區成功入選國家級大中小融通型發展特色載體示範園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模式,全年實現“小升規”工業企業131家。落實“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率先推出區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創新服務超市。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係,建成23家“廣州市中小企業服務站”,全力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威凱檢測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15.82萬戶,增長39%,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的95%。實施企業服務“禾雀花”工程,搭建區內企業購銷對接平台,促成企業互相采購金額達128.5億元。
(五)重大平台加快建設,城市環境不斷改善
四大平台協同發展。“四區四中心”全麵加快建設,四片聯動創新優勢、產業優勢鞏固提升。知識城積極打造國家級雙邊合作新標杆,54個重大產業項目全麵鋪開,6.27平方公裏的南起步區已基本完成開發,獲批全國首批智慧城市創建試點。《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19-2035年)》正由商務部會簽相關部委上報國務院。科學城提升發展能級,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集聚科技企業超3200家、科研機構超400家,獲評中國生物醫藥園區創新藥物潛力指數十強園區。《廣州科學城創新發展行動方案》已由省委深改委審議通過並印發實施。黃埔港謀劃建設新貿易創新中心,現代服務創新區控規修編工作基本完成,黃埔港國際郵輪港加快籌建,首條穗港澳跨境直升機航線啟動報批,穗港澳遊艇自由碼頭、穗港澳直升機客運站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生物島積極開展國家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引進超過30家國際或國內頂尖生物醫療企業,躋身國內生物醫藥第一梯隊,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揭牌投入運營。
交通條件持續提升。科學城科林路、永和禾嶺路等12條新建道路建成通車,開蘿大道、水西路等41條道路順利完成升級改造,九龍廣汕立交、北二環-開創大道出入口工程、開創大道快速化-開源大道立交等一批重要節點改造項目順利完工,科珠-科林隧道、科豐-科林隧道等快速化節點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科學城道路快速化建設進一步提速。完成生物島18條道路綠化景觀升級改造工程,打通星島環北路、星漢二路、螺旋二路等重點道路,推動科學大道、開泰大道等10條主幹道沿線綠化景觀提升。軌道交通建設進展順利,地鐵21 號線建成通車,有軌電車2號線正式動工。新增、優化公交線路45條,開通全球首條常規公交5G運營線路,首次在一線城市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城市更新全麵推進。全年“三舊”改造項目完成投資147.6億元,增長15.7%。開展全省“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出台“城市更新10條”,探索土地騰挪置換新模式,創新“快批、快拆、快建”機製,試行“先簽約、後批複”流程。新批複蘿峰、沙步、大塱、湯村等28個改造項目;火村、紅衛一二社等8個改造項目開工建設;華南國際港航中心二期、香雪公館二期、佳兆業盛世廣場四期、文衝安置區六期等35個項目基本完工。新增開工建築麵積118萬平方米,竣工建築麵積46萬平方米。落實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完成4個專業批發市場整治提升工程,劃定工業產業區塊麵積總規模101.48平方公裏,啟動橫沙、玉樹華新園等8個村級工業園約44公頃麵積整治提升工作。治理各類違法建設1.23萬宗,麵積713萬平方米,處置閑置用地7.47公頃。
生態文明建設有序開展。深入推進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建設,全市首批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在我區運營。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達標率87.9%。全麵落實河長製,深湧、文湧等18條黑臭河湧基本消除黑臭。落實水汙染防治強化方案,提升汙水處理能力,完成文衝、南灣等9個社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程,建成汙水管網265.71公裏,清理整頓“散亂汙”場所3293家。新建和完善綠道23公裏,改造提升2個城市綜合公園。生活垃圾分類全麵鋪開,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有序推進“廁所革命”,新建和改建公廁87座。
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出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開展逕下、洋田、蓮塘嶺南特色精品示範村和九樓-新田-洋田美麗鄉村群建設,逕下、大坦被評為“廣州市美麗鄉村”。“長洲慢島文化遊”線路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深井古村、蓮塘村、南灣水鄉等入選廣州特色鄉村遊景點。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農村生活汙水一體化處理係統,完成蟹莊、山龍等14條村農村雨汙分流建設,建成汙水管網353.48公裏,省級美麗宜居村標準達標率71%。深入推進“百企幫百村”工程,組織區內優秀企業與村社開展黨建及產業共建合作,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引導農村集體資產向產業化發展。
(六)公共服務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社會事業開創新局麵。全麵完成十件民生實事,黃埔區首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稱號。教育實力總體增強,出台“教育10條”,開工建設黃陂中學、聯和幼兒園,新建成天譽小學、玉山學校等7所公辦中小學、14所幼兒園,完成鳳凰湖小學、沙步小學等4所學校改擴建工程,新增班級超過500個,新增學位超過1.5萬個。醫療衛生資源更加豐富,知識城南方醫院、廣醫婦女兒童醫院一期、中山大學國際健康醫療研究中心等項目進展順利,黃埔區中醫醫院、蘿崗紅會醫院等4個區屬醫院提升改造工程有序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從60元提高至65元,積極開展15項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文化體育服務日臻完善,新建11個圖書館、文化館分館,已建成開放的圖書館、文化館分館達56個,廣州市第三少年宮開放運營。舉辦第十一屆蘿崗香雪文化旅遊節、第15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等文化活動。黃埔體育中心升級改造,成功舉辦2019年廣州黃埔馬拉鬆賽。
就業創業服務能力明顯提升。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穩就業促就業,組織舉辦各類招聘會107場,提供就業崗位7.84萬個。城鎮新增就業4.78萬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7440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54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發放就業專項資金1.68億元,就業質量明顯提升。加快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扶持創業2763人,創業帶動就業12556人。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補貼2.9億元,惠及4130家企業。全麵開展技能提升行動,推進廣州市產教融合示範區建設,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培育發展民辦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實訓點。
民生保障體係更加健全。推動社保參保擴麵,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戶籍居民7.23萬人。完善社會救助體係,全年為特困、低保等人員發放救濟金1568萬元。落實醫療救助各項政策,救助金額達3154萬元。深入開展醫養結合,實現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全覆蓋,泰康之家、黃埔區老人院獲評廣東省五星級養老機構,全區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79張。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為戶籍60歲以上特殊困難長者和80歲以上長者提供免費午餐,累計惠及124萬人次,將重度殘疾人助餐配餐服務納入養老配餐服務體係。推進老舊小區住宅加裝電梯,完成加裝電梯121台。
總的來看,2019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新舊動能還未有效接續轉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增強。化工、石化、電力等傳統支柱產業亟待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於培育成長期,科技創新與企業、產業、金融等聯動發展尚未完全融合。二是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企業對營商環境改革成效的感受度還不夠強,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招工難等問題仍普遍存在。三是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住房、交通、文化、養老、殘疾人事業等領域公共服務供給離群眾需求和期待仍有一定差距,垃圾分類還有大量工作亟待推進。
二、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建議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展望2020年,受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我區作為製造業和外向型經濟大區,目前正處於加快轉換新舊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麵臨著轉型陣痛和改革攻堅的嚴峻挑戰,穩增長任務異常艱巨。另一方麵,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落實貿易多元化戰略、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六穩”“六保”等係列政策效應顯現,知識城、科學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設,樂金OLED、粵芯芯片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產能加快釋放,我區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將獲得有力支撐。
2020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扭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綱”,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麵落實“六保”任務,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根據以上思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條件,提出我區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並編製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重點建設項目計劃。
2020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為實現各項發展目標,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六方麵工作:
(一)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型顯示之都,加速推進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喜星電子、立景科技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創建超高清視頻前端製造業創新中心,大力發展超高清內容製作等下遊環節。在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智能物流等領域率先突破,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智能裝備)產業示範基地,開展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標準化試點,推進瑪斯特、瑞鬆等優質項目建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智能汽車全產業鏈,推動建設寶能新能源汽車、寶能動力電池、小鵬汽車等重點項目,延伸拓展汽車改裝、汽車文化、汽車金融等後市場。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汽車氫能源電池項目落地,培育壯大氫能產業,打造“灣區氫穀”。加快實施集成電路補鏈強鏈工程,集中資源引進一批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企業,大力發展傳感器等特色工業芯片。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製藥產業聚集區,完善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對接機製,積極爭取在幹細胞、高性能醫療器械、再生醫學等領域創建國家、省級創新平台。加大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建設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規劃建設黃埔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和產業示範基地,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建設及創新應用,打造國家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先導示範區。
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台、工業設計中心。集聚港澳金融、法律、會計、管理谘詢、高端航運等國際一流服務業企業,打造生產性服務業總部經濟集聚區。做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廣東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中國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培育5G、量子通信等引領型產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5G第一示範區,力爭率先實現5G網絡全覆蓋。加快引進區塊鏈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平台,推動區塊鏈+實體經濟場景應用。構建國產信創軟件生態體係,打造國家信創產業生態先導區。打造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等地標性商圈,帶動“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大力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支持零售電商、跨境電商、產業電商等平台發展壯大。著力幫扶住宿餐飲、文旅娛樂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渡過難關。推動“金融10條”落地實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領域。鼓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係,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完善重點建設項目管理機製,全力推進170個攻城拔寨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全年完成投資超過552億元,充分發揮重點項目建設對促投資穩增長的支撐帶動作用,新開工重點項目45個。加大產業和科技項目投資力度,加快建設樂金OLED二期、GE-龍沙、恒瑞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雪鬆第二總部、南方智媒大廈等總部項目,以及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廣東納米創新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項目。圍繞重點產業、總部項目實施靶向招商,全力推動在談的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氫能源等行業重大項目盡快簽約落地。加強財政投資計劃管理,提高基建項目謀劃的前瞻性、科學性、係統性,全年安排本級財政投資188.5億元,集中財力投向重點功能區、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生態環保等領域,提高財政資金保障和帶動效應。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有效增長。
(二)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合作。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報批,加快建設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探索開展企業所得稅、關稅優惠等試點,組建穗港產業聯盟、產學研創新聯盟,推進建設科創成果共享中心。協同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推進與港澳科研機構、高校、企業深入合作,加速三地創新要素資源流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員往來暢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科研儀器設備通關便利、大型科學設施和科技資源共用共享。深化與港澳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合作,聯合港澳高校設立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創新中心。探索在香港、澳門建立離岸孵化器,拓寬港澳青年到境內創新創業的渠道、途徑,探索建設“孵化-加速-上市”全生命周期服務體係。
推動與港澳規則對接和基礎設施聯通。以對接港澳規則機製為重點,積極爭取擴大與港澳專業服務資格互認範圍,支持港澳專業人員在區內便利執業,爭取試點放寬具備港澳職業資格的法律、會計、金融等從業限製,試行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探索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同船貨運模式。推動落實“港澳青創10條”和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高水平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廣州科學城(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部落、香港青年人創新天地等創新創業平台。繼續打造一批麵向港澳青年的示範性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出一批服務港澳青年的人才房、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吸引港澳青年到我區創新創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推動“高鐵入城”,落實廣中珠澳、廣河、廣深第二高鐵等過境鐵路在區內站點選址。推進穗港澳出入境大樓、遊艇自由行碼頭、直升機客運站建設,爭取盡快開通連接尖沙咀、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的水上航道。
推動更高水平對外合作。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新、中以、中歐、中沙合作,強化合作機製和載體建設。進一步完善知識城中新雙邊合作機製,加快設立廣州中德氫能源研究院,推進中沙合資公司正式投入運營,推動中沙泛亞“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項目一期投產,啟動建設一批新的中以合作項目,謀劃推進中日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合作。促進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推動綜合保稅區建設,探索關稅保證保險改革。優化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規範通關操作業務指引和作業程序,不斷完善“單一窗口”功能,深化海運口岸24小時通關改革,實施“兩步申報”以及“廠港聯動”“場港一體”改革,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度。高水平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廣清樣本”。
(三)推動改革走深走實,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水平推進省級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級營商環境實驗區創建方案報批工作。創建高質量發展政策體係,推動出台“金鑲玉”政策2.0版係列產業政策。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實現政務服務便民化普惠化,進一步擴大“秒批”政務服務範圍,實現“全流程網辦”,著力解決企業注銷難問題。加快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製度改革,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審批改革,對符合標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實行先建後驗。完善區塊鏈電子發票係統,打造全流程電子化的區塊鏈發票體係。開發企業籌建APP,形成條塊化企業籌建全鏈條信息,實現企業服務24小時“不打烊”。堅持“點對點”服務重點企業,實現“企業有呼、政府必應”,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優化審批監管政務服務大數據平台,實現電子證照互信互認,推動統一身份認證服務應用。探索創建信用經濟試驗區,完善行業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應用機製,加強工程建設、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領域信用監管,加大重點領域失信治理力度。
打造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高地。推廣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出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利許可等第二期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推進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構建貫穿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知識產權金融支持供應鏈,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實現三地知識產權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打造知識產權最佳運用地。加快建設知識城知識產權服務園區、廣東省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爭取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引導境外知識產權要素和資源集聚。力爭全年專利授權量達1.8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7件。
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深入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和“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機製,打造“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先試區,吸引更多優質科技中小企業投資興業。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製定和實施機製,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不斷完善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創新服務超市,開展常態化產融對接活動,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製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建立健全信貸風險補償機製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產業引導和資本撬動作用,破解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落實好國家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和廣東省關於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若幹政策措施,堅決遏製涉企違規收費行為,切實降低企業用地、用電、社保繳費比例等成本,為企業“減負鬆綁”。
深化國資國企和投融資體製改革。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提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建立市場化經營機製。聚焦主業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調整,加大國企在新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領域投入力度,大力發展創新性經濟。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製,提升國企管理水平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鼓勵支持國企通過盤活閑置廠房、倉庫、改造存量商業商務樓宇等資源,打造一批價值創新園區。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用足用好國家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等政策,加快補短板穩投資,解決一批項目建設資金問題。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創新引領能力
強力培育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全鏈條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支持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與規模以上企業發展雙提升。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創新領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遴選和培育一批具有細分領域核心競爭力的“隱形冠軍”企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辦大事”能力,全年遴選瞪羚企業250家。通過“創、投、貸、融”等科技金融手段,做好科技企業精準服務。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引導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提質增效,全年新增孵化器10家,新增孵化麵積30萬平方米。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聚焦“黃埔實驗室”建設,加快布局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推動建設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裝置、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納米國家科學中心等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機構建設,加快推動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落地,強化源頭創新能力。依托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聚焦疫情聯防監測預警、致病機理研究、生物醫藥產品研發等領域,率先推進生物安全產業體係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動香港大學國際研究院(廣州)、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院、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等合作項目落地。支持以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為基礎組建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全麵提升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提升產業創新水平。
營造最優創新生態。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爭取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5%。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支持科技企業到香港上市。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示範應用,加大對首台(套)裝備、首批新材料獎勵支持力度,為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形成的重大創新產品提供應用場景。發揮科學城作為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的引領作用,探索“雙創”升級版新路徑,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樣板。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支持產業領軍人才、高級工程師等優秀人才到區內創新創業,加快建設“海歸小鎮”,大力引進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完善“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務體係,用好省人才“優粵卡”、市人才“綠卡”審核權,推進技術移民試點。力爭全年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名、創業英才30名,全區高層次人才超過900人。
(五)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設發展水平
高水平推進重大平台發展。進一步提升“四區四中心”發展平台,打造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圍繞將知識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對標深圳率先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強化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深化知識城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城市管理等領域的合作,加快推進中新國際科技創新示範區、知識塔等中新合作項目建設,高標準推進五大價值創新園區和九龍湖總部經濟帶建設,加快諾誠健華、龍沙、創維等項目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廣東省環境權益交易所落地。圍繞將科學城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中國智造中心,推進實現“五年大變化”,加快科學城科研院所和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新增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企業創新平台,探索建設廣州市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台,加速建設科學大道-開創大道-香雪大道新經濟走廊。圍繞將黃埔港建設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新貿易創新中心,加速發展高端港口經濟,規劃建設國際郵輪城、數字娛樂產業園。做大做強臨港產業,加快推進中外運、太古可樂等岸線企業轉型升級。建設數字化貿易平台,探索發展離岸貿易。高標準規劃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推動航運、貿易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圍繞將生物島打造成為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研發中心,創新藥品注冊和醫療器械審批製度,建設大灣區生命科學合作區。加快安捷倫、恒瑞醫藥、百濟神州、默克(廣東)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持續辦好官洲國際生物論壇。
加快建設立體化交通路網。開展全區綜合交通規劃修編,謀劃建設科學城至知識城快速通道,打通創新大道、開放大道等交通大動脈。完成廣汕路拓寬及黃埔東路升級改造,推進東鵬大道南延線、珠吉路拓寬改造等項目動工建設。推動地鐵5號線東延段、7號線二期建設,有軌電車1號線實現全線通車運營,有軌電車2號線開始土建施工。完善南北公共交通接駁,優化調整一批公交路線。完善智慧交通體係,創建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建設5G公交車示範線,打造5G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
全麵加快城市更新。發揮全省唯一的“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優勢,力爭形成政策穩定、流程快捷、體係完整的改革成果。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上房屋拆遷的行政裁決、行政訴訟等創新路徑,爭取創建國家級“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聚焦核心區域、重點路段和重要節點,推進舊城、舊廠、舊村改造和村級工業園聯合整治,重塑空間格局,盤活存量土地。完成珠江村、何棠下、南灣、鳳尾等13個項目實施方案批複;推進火村、筆村等28個改造項目加快建設。加強產業項目用地保障,建立低效工業用地退出機製,支持國企與村社合作,統籌開發閑置低效用地,全年盤活用地10.79萬平方米。改善提升社區公共設施、景觀風貌,推進25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工程。新開工棚戶區改造200套,推出租賃型保障住房900套。
持續推動生態綠色發展。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開展“散亂汙”排查整治。加強水環境治理,完成宏崗河綜合整治工程,加快墩頭湧、西滘湧、東滘湧、南崗河水閘建設,推動水聲湧、知識城獅嶺湧河道整治工程年內動工。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關停黃埔電廠第二台燃煤機組,加快分布式光伏發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建設。打造城市景觀精品工程,完成城市主幹道、內街內巷、城市公園、重要門戶節點時花、主題花壇、立體綠化布置,加快主幹道路、次支幹道LED燈升級改造,推進口袋花園試點建設。全麵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提高垃圾處置效率,創建一批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示範村”。推動醫療廢物處置升級項目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抓好“廁所革命”,新建、修繕改造公廁40座以上。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示範樣板建設,推進完善逕下村等特色精品示範村建設。推進麥村創建美麗鄉村,完成第三批6個示範社區建設。完成廣汕路南逕頭-大坦-麥村-九樓和八鬥-天鹿湖社區的2個鄉村振興群建設。推進村村通124條公路完善工程,抓好綠色廊道、綠色庭園建設,建設廣汕公路鄉村景觀大道,加快推動油麻山開發建設。深入推進全域人居環境整治,鞏固“三清理”“三拆除”成效,100%行政村達到幹淨整潔標準,7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人。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提升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水平。優先保障民生投入,推動民生事業發展。全麵落實“教育10條”,新增教育投入1.5億元以上。加快建設修仕倍勵、南洋華僑中學等國際學校,新建、改擴建鐵英中學、石化小學等10所中小學校,新增公辦學位超7000個,推動規範化、現代化特殊學校建設,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推進南海神廟參與海絲申遺,提升黃埔馬拉鬆品牌效應,建設多元文化創新中心。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係,加強疫情、重大疾病聯防聯控機製建設,不斷提高應對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的能力水平。推進知識城南方醫院、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等8家醫院建設,新建改建南崗、雲埔等3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製定兒科醫療建設專項經費補助辦法,升級改造廣州開發區醫院、黃埔區中醫院信息係統,推進電子病曆等信息化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促進“分級診療”“醫聯體”等體製機製改革,打造“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提高居民就醫便利化水平。
深入推進就業創業。加強就業跟蹤監測分析,定期組織開展招聘會活動,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安置幫扶對象等群體就業工作,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3萬人。落實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政策,及時發放穩崗補貼。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落實稅收優惠、場地支持等政策,激發社會創新創業潛能。加大職業技能培訓保障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廣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加快產教融合平台載體建設,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企業。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落實社保、低保、醫療救助各項政策,全麵提升社會救助水平。提升婦女和兒童福利保障水平,推進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全麵深化養老服務綜合改革,建立區、街鎮、社區三級居家綜合服務平台,繼續推進愛心午餐配餐服務工作。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建設,豐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繼續開展養老機構星級評定申報工作,推動養老機構提質增效。探索建立社區服務長效機製,深化基層治理創新。
2020年,要動員全區力量,科學研判發展機遇,深入開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關鍵性、深層次問題研究,準確把握發展的基礎條件、趨勢變化,以改革創新的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紮實做好“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總結評估,高質量編製“十四五”規劃綱要和重點專項規劃,高水平謀劃“十四五” 時期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