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6月末,多雨的廣州傍晚還是有微風陣陣,整個城市裏散步的行人絡繹不絕。每每此時,黃埔區紅山街道的航專社區裏甚是熱鬧。即便這裏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園,卻總是有人評價“比公園還漂亮”。
初到航專社區,最直觀的感受是深深淺淺的綠,樹木、草坪、花叢隨處可見。任誰都很難想象,4年前這裏還是一個破舊的老社區,維修難、辦事難,生活裏總有麻煩事。而一切改變,都要從居委會主任黃玉芬來此任職說起。
“玉芬”,剛到航專社區時,不熟悉黃玉芬的街坊叫起她的名字來,聽著很像“一分”。而今,實幹、肯幹的黃玉芬從“1分”主任成了街坊交口稱讚的“100芬”主任。她牽頭發起“校社聯動”成立社區“大黨委”,廣泛發動黨員認領“微心願”。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居民自發加入誌願服務隊伍,航專社區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基層自治。
執行力100“芬”:實現“校社聯動”,扮靚綠美社區
1996年12月,航專社區居委會正式成立,轄區管理麵積0.35平方幹米的社區雖然隻有航專生活區、海華花園和一處部隊家屬樓三個生活區,但是卻有廣州航海學院和海軍某部兩個單位。兩個單位的管理相對獨立,且航專社區又屬於老舊小區,年久失修的社區長期缺少統一有效的管理社區環境每況愈下。
軍休幹部劉誌豔回憶起剛到海華花園居住時的情形,甬路邊亂七八糟地種著蔬菜瓜果,雜草叢生、電瓶車亂放,垃圾很久才清理一次。對於社區過去缺乏管理的情況,很多居民都與劉誌豔有著同樣看法。
直到2020年2月,黃玉芬調任航專社區居委會主任,剛開始熟悉工作的她便很明確,社區不能一直“散著”,“社區裏有學校其實是航專的優勢,完全可以聯動起來。”於是,黃玉芬做起了協調人,三番五次地前往學校與學院黨組織負責人座談、溝通。最終,航專社區與航海學院成立了航專社區“大黨委”。
有了學校師生的支持,黃玉芬坦言“如虎添翼”,“校社聯動”的優勢在社區治理方麵作用愈發明顯。“我們陸續與學院在為老服務、兒童關愛、植綠護綠、消防安全等多個領域組織開展誌願服務活動,街坊之間的關係都因此更親了。”
一些居民用照片記錄下航專社區治理前後環境的變化——過去裸露的土地被鬱鬱蔥蔥的草坪鋪滿,蕪雜的花圃也早就栽上了各色的花卉,路邊再不是亂丟亂放的物品,而是拔地而起的綠樹。
黃玉芬說,在社區環境改造過程中,護綠服務隊發揮了很大作用。她帶記者走進航海學院,“這裏250多棵桂花樹,都是居民和學生誌願者種下的,到了花開滿枝的季節,不需要有多大的風吹過,便能聞到撲鼻的香。”
如今的航專社區,誌願服務像水滴一樣滲透到基層治理的方方麵麵,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每逢佳節上門慰問特殊人群、定期開展學雷鋒義剪等活動不勝枚舉。剛剛過去的端午節,社區製作了數百枚粽子送給住戶,熱騰騰的粽子冒著氣,收到的人滿是笑意。
號召力100“芬”:發動黨員帶頭,事事“有求必應”
得益於航專社區“大黨委”的成立,社區黨員間的那股繩也擰得越來越緊。目前,航專社區居住地報到黨員已達到547名,其中約七成是航海學院學生黨員,讓他們勁往一處使的帶頭人,正是黃玉芬。
古稀之年的社區老黨員張育華很認可黃玉芬的號召力,“主任是個實幹的人,也很細心,我們都信得過她。”在航專社區,像張育華這樣的退休老黨員有30餘人,年齡最大的88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依舊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餘熱為社區服務。
黨員的力量在航專社區被“織”成了一張網,依托“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責任區”形成的“微網格”,覆蓋了社區的大事小情。尤其是通過認領居民“微心願”,社區黨員把“為人民服務”落到細處、實處。對此黃玉芬直言,“每次一發出‘微心願’很快就被認領完,總有黨員找到我說下次要給他留個名額。”
社區裏的路燈壞了,黨員想辦法,短時間內就找到合適的維修渠道,居民再不用小心翼翼地走夜路;圍欄年久失修,黨員解困難,更換為嶄新的不鏽鋼欄杆;水管漏水長青苔,黨員來解決,用最快的速度籌措維修資金……
如果沒有黨員積極認領“微心願”,社區那塊200多平方米的“草坪”可能還是光禿一片。過去每到雨天,泥水就從裸露土地流到甬路,汙漬和泥沙很不美觀。黃玉芬發起號召,熱心黨員無償捐贈的草皮最終讓問題迎刃而解。大家一齊鋪種草坪的情景讓黃玉芬著實難忘,那是火熱的嶺南夏日,翠綠的草地被照得發亮。
社區居民、航海學院教師占毅評價黃玉芬“雷厲風行”,居委在她的帶領下,不僅街坊有困難事事“有求必應”,而且辦事很有效率。“去年我住的這棟樓加裝電梯,從開工到使用隻花了5個月,期間黃主任給我很大支持。”占毅說。
黃玉芬說,老社區“舊貌換新顏”離不開所有黨員的無私奉獻,而自己不過是多走了幾段路、多發幾條信息、多囉唆了幾句。然而,正是這些細微的“小事”,黃玉芬堅持了21年。
今年3月,居委會又通過“微心願”的形式征集了一批樹苗,不久又將是航專社區的一抹新綠。
凝聚力100“芬”:工作屢獲肯定,感恩街坊支持
航專社區不算大,居民也不算多,但是在這個“熟人社區”裏,瑣碎的家長裏短卻一點不少。要讓整個社區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都運轉地井井有條,根本需要的還是讓“小家庭”凝聚成“大家庭”,共建共治共享。
海華花園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的順利成立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於多種因素,2021年以來,海華花園小區一直存在無物業管理的問題,居民之間長期缺乏溝通,導致小區環境非常糟糕。麵對困局,居委會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能不能讓居民自己成立物業公司?”
敢想敢幹,黃玉芬趁熱打鐵,通過她多次上門走訪、了解社情民意、召開居民大會,並經居委會推動、小區管理委員會推薦、全體業主同意,海華花園居民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最終成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成功的嚐試,改變了過去居民‘等、靠、要’的認知並達成了自治共識,共同為小區治理出謀劃策。”黃玉芬說。
據了解,該物業管理公司是由小區居民擔任法人代表,由熱心居民發揮專長接手財務、出納工作,物業費定價也是以滿足小區日常管理為標準。更值得一提的是,物業管理公司的有關人員均是無償為小區提供服務。
在黃玉芬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區自治的行列中來。正值居委會換屆之際,黃玉芬組織召開了居民座談會,並組建了以社區居民、“廣州好人”範秀娣為隊長、各樓棟棟長為隊員的誌願服務隊伍。在基層自治過程中,此舉不僅讓居民更有參與感,鄰裏之間更有凝聚力,也極大減輕了居委會的工作壓力。
如今,憑借出新出彩的基層自治水平,航專社區獲得的榮譽越來越多。前來調研的團隊都知道這裏有位“帶頭人”,因為名字裏有個“芬”字,所以有的人叫她“芬姐”,有的人叫她“阿芬”。範秀娣說:“和黃主任一起過工作的人,都會給她打100分,是她帶著我們一點點把航專社區打造成100分社區。”
“老舊社區改頭換麵的確不是件容易事,離不開所有街坊齊心協力。”過去的一千五百多天,黃玉芬感慨有太多的難忘時刻,尤其是那對多年等待樓宇加裝電梯的殘疾夫妻。夫妻倆住二樓,由於身體不便,長年需要將輪椅放在一樓,再一階階台階爬到家門。小區開始加裝電梯之初,黃玉芬最惦記的就是他們。
電梯落成交付那天,廣州的天氣很冷,但夫妻倆早早就在樓下等待居委會到來。人群中,二人一眼就看到黃玉芬,一把攥住她的手,感謝的話說不完。黃玉芬心裏很暖,想哭卻還是大笑。“芬姐”打趣地說,畢竟都叫她“100芬”主任,形象嘛也得保持完美。
(作者:孫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