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從繁忙的黃埔東路右轉,進入紅山街道火電生活區,一股平淡閑適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人們沿著林蔭大道走過,有的推著嬰兒車遛娃,有的提著菜籃去買菜,有的邊散步邊和熟人打招呼;路旁的紅荔公園內,有的在晨練,有的在下象棋,還有的在打乒乓球,好不熱鬧。
火電社區用地麵積約為8公頃,居住的多是廣東火電公司(下稱“火電公司”)的職工家屬,居民戶數約1100戶,常住人口約2000人。在這裏,居民們可以像“點菜”一樣,選擇所需的服務,而他們的服務員,正是社區居委會。火電社區每周五召開的街坊議事會,就是社區“接單”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途徑。
“年輕人多在外打工,社區裏老年人和小孩子居多。每當我們遇到什麼困難,告訴工作人員,他們就會爽快接單,不一會兒就能‘上菜’!”在社區居住了20年的居民饒記平豎起了大拇指。
“電小二”式服務,讓居民們人人稱頌。火電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希斌剛畢業就來到火電社區,至今已工作了二十餘年。他認為,“以服務出管理,社區居民是話事人,我們是他們的‘電小二’。居民多是火電公司職工家屬,他們的家屬把電送到千家萬戶;社區也會服務好他們,不斷為他們的幸福生活加電。”
近年來,火電社區“大黨委”議事平台和周五街坊議事會發揮共建共治共享議事作用,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到實處、細處、深處。2023年共召開38次周五街坊議事會,征集居民意見建議50餘條,95%得到解決,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的滿意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
接大單,“三不足社區”變幸福社區
如今,修葺一新的火電生活區,呈現出路平、燈明、水通、有序、景美的景象,外部環境和基礎設施改造效果明顯,社區居民紛紛拍手稱讚。
此前,火電社區設施陳舊、配套不足,空間不足,是一個典型的“三不足社區”。像紅荔公園這樣的休閑娛樂場地,火電社區之前並沒有,正是靠社區“接單”打造,接來了居民們的幸福生活。
“我們居民沒有一個可以休閑娛樂的場所,平時隻能在主幹道紅荔路上走一走,灰塵大,也不安全,希望居委能打造一個公園給我們。”2017年,有居民代表在周五街坊議事會上提出,這個單子林希斌記在心頭。
“我們社區有一塊閑置的爛泥地,能不能用來建公園呢?”林希斌腦海閃出這個念頭。
隨後,林希斌組織黨員、誌願者骨幹一起討論建公園的各種事宜,同時向黃埔人大和紅山街道反映,爭取資源調配,當然,更少不了與火電公司多次協商。
“當時我們磨爛了嘴,因為這個場地是火電公司的地皮。我就跟他們說,這裏住的都是你們的職工,環境搞好了,他們自然就更有奮鬥的動力了。”經過林希斌三番五次勸說,場地終於批下來了,資金也斷斷續續有了。
公園建設工程中,社區居委又陸續接到不少單——“燈光不夠,晚上很黑,想要加燈”“蚊子多,想要安裝滅蚊設施”“想加多點休閑的凳子”……社區居委接的這些單,在之後的兩三年時間內又陸續完成了。如今,社區的不少文娛活動、日常訓練都在紅荔公園開展,歌聲笑語飄揚在社區裏。
紅荔公園旁的主幹道紅荔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主幹道人車不分流,既不好走也不安全。”居民徐光輝說,大家都很想要平整寬敞的人行道,就在周五的街坊議事會上提出了這個需求。社區接單後,馬上進行綠化修整,最後形成了暢通的排水、步行、車行係統。
“現在不僅車輛行駛很安靜,而且路旁的停車線也劃出了,停車更有序了;寬敞的人行道讓人走得很舒心。”徐光輝稱讚道。
在社區微改造中,社區居委接到的大單還有很多——居民想要一個書香氛圍。社區接單了,以“書”為媒,增設書園雕塑、書法文化牆等,打造書園社區文化服務公共空間;居民反映部分擋土牆上拉掛著各種電線,張貼各類廣告,且因修建年代久,大部分混凝土勾縫脫落,存在安全隱患,觀感極差,社區又接單了,以“畫”書情,對生活區擋土牆進行修複、美化,增加了黨建文化牆,讓社區文化元素更突出了。
基層治理成效如何,群眾滿不滿意是關鍵。火電社區實行“周五街坊議事會”,意見大家提、辦法大家議、決策大家定、成效大家評,在推進社區治理過程中彙聚“最強大腦”,解鎖治理“幸福密碼”。2017年以來,該社區已召開“周五街坊議事會”350餘場,搜集群眾困難訴求715件,已解決700餘件,解決率98%。
接“細”單,無微不至服務獲居民點讚
一枝一葉總關情,春風化雨潤民心。在老舊小區裏,一樓空地私自拉線晾曬衣服的現象司空見慣。然而,在火電社區,能見到樓下的空地上設置了不鏽鋼晾衣杆,低層住戶紛紛把衣服掛出來晾曬。原來,這些就是社區安裝的共享晾衣杆。
之前,有住戶反映居民亂搭線晾曬,既影響美觀,伸出來的鐵杆和繩子也存在安全隱患。火電社區居委馬上召開街坊議事會,征集意見和建議,並向上級部門申請在樓棟空地增設共享晾衣架。不到一周時間,整個社區就增設起13組共享晾衣架,居民紛紛點讚“既實用又美觀”。
辦實民生“小事”,催開幸福“花朵”。饒記平就是樓梯加裝扶手的親曆者。
“之前,我們樓梯扶手都是水泥的,又滑又不好抓,因為隻有5層樓,所以也沒加裝電梯,像我這樣年紀大一點的人,上下樓總覺得力不從心。”饒記平說,當時他就向社區居委“點菜”,希望能裝一道易於抓握的扶手。
扶手裝在原有水泥扶手上呢,還是打在靠住房一側的牆壁上?社區接單後,組織物業公司實地調研,上門聽取住戶心聲,考慮到打在牆上會影響牆體結構,最終決定將扶手加裝在水泥扶手上,同時選取了不鏽鋼材質。
“抓握比之前舒服多了,上下樓更穩了。為居委點讚!”饒記平還說,居委接的這些“細”單,遠不隻有這些。
比如,許多居家老人由於年老體弱,在如廁或沐浴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滑倒或摔傷,存在安全隱患。於是,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入戶走訪、調研等形式,實地查看居民家戶型、衛生間大小等情況,深入了解每戶居民對於扶手的粗細、安裝點位以及安裝高度等需求,為社區10戶高齡、失能等老人家裏安裝了扶手。這些愛心扶手不像鐵製扶手觸感冰涼,采用的是高分子塑料PVC材質,設計很人性化。
螺絲殼裏做道場,正是火電社區的真實寫照。社區想方設法把一些邊邊角角的土地利用起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
比如,社區裏垃圾分類投放點的設置,社區居委在接單後,好好“研究”了一遍——超過居民樓50米,太遠,居民規範投放垃圾的意願不強;離太近,居民難免聞到臭味,肯定會來投訴。社區不斷征集居民意見,權衡利弊,同時定時定點宣傳,分類、規範投放垃圾逐漸成了居民們的習慣。
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也是火電社區高效解決群眾問題的關鍵所在。最近一段時間,社區居委觀察到社區的電動自行車越來越多,而社區之前建好的兩個停放點已車滿為患。火電社區居委想到不久的將來,居民會有更多的停車充電需求,現在就著手準備再建3個。
近三年來,火電社區健全民情民意收集機製,線下收集小區熱點、難點問題230餘件,線上收集意見建議530餘條,對群眾關心問題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商量,實現服務零距離。
街坊接單,“熟人社會”更團結
火電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韓櫻,帶領“巾幗美”誌願服務隊;原火電公司工會辦公室主任梁炎珍,帶領“夕陽紅”誌願服務隊;社工徐光輝帶領“家庭團”誌願服務隊……一直以來,火電社區“大黨委”積極聯合社工組織、樓棟長和誌願者深入開展誌願服務,實行社區幹部聯合幫扶,切實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韓櫻帶領的“巾幗美”服務隊成立於疫情防控時期,人員大都由社區全職“寶媽”、退休女職工、在職女職工等組成,平均年齡55歲。她們利用孩子上課時間、平時休息時間等參加美麗家園建設、垃圾分類、探訪老人、社區各項文藝展示、社區各項活動開展等。“同在一個社區,理應同出一份力”,這種服務精神讓這群“巾幗美”們齊心協力為社區出力。
在社區,“夕陽紅”誌願服務隊隊長梁炎珍經常帶領黨員誌願者上樓走訪,看看有沒有居民想要“點菜”獲得幫助。在她看來,這些瑣碎的單子並不複雜,但要付出充分的耐心。其中有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拐杖、血壓計的單子,有帶生病老人去診所掛號、幫忙拿藥的單子,甚至自學了剪發,定期上門幫長者剪發。
更多時候,是有孤寡高齡獨居老人提出“多多關照”的單。
有一個老人獨居在家,平常都會一個人下來小區散步。梁炎珍連續幾天都沒有見到他,打電話也不接,梁炎珍“以為他在家出事了”。從另一位居民手上拿到鑰匙,梁炎珍直奔老人家裏。誰知搜了一遍都沒人,梁炎珍就打電話給他兒子,一問才知道,老人是去了朋友家住了,她這才鬆了口氣。
“自從那次以後,我就跟老人們說,有什麼事要跟我們講,出去也要說一聲,大家都是一家人。”梁炎珍平時會特地留意老人們窗開沒開,有沒有下來倒垃圾這些小細節,見到他們平平安安就放心了。
針對轄區內低保戶、五保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及困難家庭等群體,“夕陽紅”誌願服務隊組織誌願者每月進行走訪慰問,深入了解困難人群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截至目前,誌願者通過一對一幫扶的形式,累計幫扶65人。
除了黨群誌願服務,火電社區還充分利用“雙報到”“i誌願”這兩個平台,廣納“賢才”接單,開展社區服務。2023年至今,社區共與雙報到居住地黨員開展40餘次服務活動,服務群眾2800餘人次。
一年前,100號樓棟的樓梯口旁有一處低窪地,每逢雨後,這裏就會積起一灘水,而樓頂的排水管剛好也是源源不斷地將水傾瀉在這一處窪地,居民上下樓經過時隻能打著傘跳著過、淌水過,鞋子、衣服都會被濺濕。
“我來幫您把這個問題放上微心願平台,我們黨員、誌願者見到後就會接單認領‘微心願’,幫你們解決。”社區黨建組織員宋彩瓊對前來反映情況的老人說。
考慮到費用較高,火電社區與黃埔區住建局、紅山街道一起討論,最後由住建局和街道出資,社區黨群負責找人測量、出方案以及施工。
“前期我們通過走訪,問問大家有什麼建議,居民說不是鋪高就行了,還要把樓頂水管移移位置,看放哪裏合適。”宋彩瓊說,最後在不影響推門的情況下,把地塊鋪高了一些,同時把樓頂出水口套上水管,接長了拉下來,從此居民再也不會受製於暴雨天氣而出入不便了。
“居民有需求,社工有響應,資源有聯動”,不僅提升了社區服務,也提升了居民認同感。2023年,火電社區五社聯動共組織開展扶老助殘、關愛困境兒童、服務青少年、法律援助、文體娛樂等係列社會工作服務活動累計70餘場次,其中“羊城之夏”青少年活動開展20餘場次,受益對象29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