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鄰裏出現矛盾糾紛該怎麼解決?居民有了急難愁盼問題如何高效便捷反映?針對這些基層治理難題,紅山街道有了“新招”。4月28日,廣州市黃埔區紅山街道“社區守望相助發聲人”(以下簡稱“社區發聲人”)聘任儀式舉行,全省首批12名“社區發聲人”正式“持證上崗”,把居民反映的問題需求和基層治理難題擺到桌麵上,為民生發聲、為社區代言,以“小聲音”推動基層治理“大變化”。
社區發聲人化身“黏合劑”讓“民生”跟著“民聲”走
小小社區,千頭萬緒,如何凝聚社區基層治理的共治力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紅山街道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紅山街道有著獨特的鄰裏文化,轄內六個社區都是典型的熟人社區,社區居民在工作、生活上有眾多交集,逐漸形成了深厚的鄰裏情誼和互助傳統。在這種情況下,紅山街道充分發揮“熟來熟往一家親”特點,深入挖掘協商議事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優勢,探索社區居民共商共議新機製,以社區搭台、居民自治的方式,創新組建“社區發聲人”隊伍,搭建“左鄰右舍半月談”協商議事平台,培育一批懂自治、善自治的居民服務力量,以共治促自治,以自治促和諧。
據悉,此次發聲人隊伍選拔是根據熱心於社區事務、群眾基礎好、具備良好溝通技巧和社區影響力等標準,通過自願報名、社區推薦、公開選拔等方式,每個社區選拔出2名發聲人,正式聘任組成一支12人的隊伍。
“居民的事情再小,那也是天大的事情。”紅山街道遠航鋼社區書記朱燕兒表示,她所處的遠航鋼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區,是企業的職工家屬生活區,社區成員之間的黏稠度較高。社區在日常管理中,堅持通過熟人影響,激發群眾自治熱情,構建互助的“近鄰”文化。
此次紅山街道打造“社區發聲人”隊伍正中朱燕兒心意。“別看社區不大,發聲人發揮的作用可大著呢!”朱燕兒說,發聲人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中掌握社情民意,借助“半月談”協商議事平台,可以實現下情上達和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包括物業管理、停車規範、環境美化、糾紛化解等各方麵,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
如朱燕兒所說,當選的“社區發聲人”需化身“黏合劑”,一方麵作為社區自治的重要力量,聚焦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既是問題發現者,也是解決推動者;另一方麵,需要為社區代言發聲,積極宣傳身邊人、身邊事,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居民踴躍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真正讓“民生”跟著“民聲”走。
組建發聲人隊伍隻是紅山街道創新協商議事的第一步,接下來,紅山街道還將常態化開展“半月談”協商議事活動,讓發聲人隊伍真正發揮實效。同時通過後續評選“金牌發聲人”等方式,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逐步擴大發聲人隊伍規模,凝聚起基層善治合力。
破解基層難題的“金鑰匙” 讓群眾成為社區“當家人”
“飛姐,聽你的話,現在加裝了電梯真方便!”
“飛姐,我跟你說的小區的事你可得放在心上。”
走在紅山街道廣冶小區,隨處都是跟楊奮飛打招呼的居民。在廣冶小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楊奮飛可是不折不扣的社區“紅人”,她一直熱心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從電梯加裝到處理居民糾紛,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如今,她有了一個新身份——紅山街道廣冶菠船社區發聲人。
“有了這個新身份,擔子更重了,但覆蓋麵也更廣,可以幫助更多群眾去發聲。”楊奮飛說接下來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充當好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橋梁,為居民解決更多難事煩心事,增進鄰裏之間的信任與互助。
與楊奮飛一樣,林坷銳也是新上任的火電社區發聲人,同時也是一名網格員。“在日常網格巡查中,我經常會收集到一些居民反饋的問題,作為社區發聲人,我一定會把居民的心聲傳遞出去。”林坷銳說,“社區發聲人”隊伍的組建進一步實現了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的轉變,讓基層治理從前端開始,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
“發聲人不僅要敢發聲、會發聲,更要發好聲,讓群眾真正成為‘當家人’。”紅山街道辦事處主任葉國表示,組建“發聲人”隊伍、開展“半月談”協商議事,是紅山街道破解基層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也是創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紅楓社區”的一個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紅山街道全力實施“紅山紅 心連心”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率先打造“熟來熟往一家親社區”,以“共建共治共享”催生社區治理新動能。
下一步,紅山街道將繼續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有效服務群眾上下功夫,以“紅山紅 心連心”黨建品牌為主線,持續擦亮“老甘媽”“電小二”“媳婦節”等“金字招牌”,把“發聲人”“半月談”等融入新時代“楓橋經驗”紅山實踐當中,真正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