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嘩……”發動機與衝洗地板的聲音,像一首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在紅山街大小街道上響起。“創作並演奏”這首進行曲的藝術家,就是紅山街應急組。曾海明是這個應急組的班長。10年前,曾海明入職黃埔區城市管理局車隊,後入職紅山環衛。他說,熱愛這一行,就要幹好這一行。
曾海明應急組主要負責轄區衝洗工作。根據安排,組員對主次幹道、大街小巷每天不少於2次衝洗,遇到突發情況需要加大衝洗頻率,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曾海明看起來瘦小,他幹起活來力氣卻並不少,長長的高壓衝洗管在他手上如一條翩翩起舞的絲帶。在他的細心衝洗下,道路幹淨了,投放點整潔了,分類容器也不再是一個個“小花貓”。
每每有居民搬家,總會有出現廢棄床墊、家具木材等,有些大件垃圾體積大,清運前需要現場簡單拆解。每年元宵後,年花年桔收集清運、“三分離”等工作,也都由他們負責。“曾班長,我們社區廢舊玻璃、玻璃瓶、燈管已經存放一定數量,可以安排收運嗎?”“好的,我立即安排。麻煩打包裝袋,謝謝。”這樣的對話不定期就會出現在街道分類工作管理群。
結合工作實際,曾海明還指導各社區廢舊玻璃打包,研究出了“統一裝袋法”。完整的玻璃瓶大小、高低有差異,胡亂裝袋打包空間利用率低。曾班長讓大家將同類及大小、高低一致的玻璃瓶,按類別分好類,裝袋時頭尾交叉、相對平放。如袋子左右還有空間,可用相應大小玻璃瓶填充壓實,保持平衡。一層層壘到袋口處,再上下、左右墊墊,對出現不平衡的空隙填充扶正。破損碎渣型的、大塊的又分一類,碎渣型玻璃采用雙袋或多袋打包,以免劃破散落。至於廢棄的燈管,曾班長讓大家將燈光套脫下,按長短分類20支綁一捆,在頭尾1/4處紮繩纏繞緊綁,方便集中清運不鬆散,清運後記錄好數據。在曾班長的指導下,打包方式規範了,收運速度也大大提高了。目前,紅山街每月清理廢玻璃可達5噸。
此外,由於長期從事環衛機械設備作業,曾海明還學會了設備簡單維修保養。作業前,他提醒組員檢查設備情況,排查安全隱患,定期組織保養維護,並於每季度組織設備消防演練、學習滅火器正確使用等。
(供稿:紅山街綜合發展中心 ;黃埔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