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你看我的風箏飛起來了!我自己畫的風箏,好看嗎?”4月22日下午,微風徐徐,遠航鋼社區平地上一位老人帶著孫子正在放風箏,風箏上是孩子稚嫩的畫作。
“二十四氣節”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豐厚,至今仍有積極的社會影響力。4月20日,正值“穀雨”時節,為讓青少年從小萌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遠航鋼社區居委會、垃圾分類專管員、社區五老成員組織轄內兒童開展品味“二十四氣節”——“穀雨”“春分”習俗實踐活動。
活動初期,遠航鋼社區通過居民微信群開展中華文化“二十四氣節”習俗知識宣傳學習活動,並線上征集了5名兒童參加習俗實踐活動。同時,為將垃圾分類觀念進一步帶入家庭內心深處,社區垃圾分類專管員同步線上引導參加活動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廚餘垃圾的蛋殼、菜葉,可回收垃圾項中的幹淨廢紙。
活動當日,在社區內廢置花基上,社區五老成員孟阿姨為孩子們講述中華文化“二十四氣節·穀雨”的起源、意義,帶領孩子們一起培土、種植,把孩子們帶來的碎蛋殼、菜葉埋進泥土作為天然肥料,種上玉米苗。與此同時,垃圾分類專管員在旁向孩子們講述原始培土方法的原理,以及垃圾分類的深遠意義,增加孩子們的知識麵。
回到室內,垃圾分類專管員帶領孩子們開展“二十四氣節·春分”習俗實踐活動。首先,第一個習俗活動是做“立蛋”,讓孩子們拿出提前準備的廚餘垃圾——完整的蛋殼,清掃幹淨表麵的汙漬,用彩筆塗上喜歡的圖案,裝上小沙粒,通過一番休整,一個個創意百出的不倒翁林立而成。為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垃圾分類專管員還準備了不會摔壞的塑料不倒翁,讓孩子們裝飾好後一起帶回家,深深記住這次活動學習到的習俗知識。
第二個習俗活動是做風箏,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收集的幹淨廢紙,孩子們在垃圾分類專管員的指引和幫助下,將廢紙紮成風箏,配上裝飾,繪畫成品。“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張張廢紙變廢為寶,一隻隻紙鳶躍紙而出,孩子帶上成品回家,與家人相約放風箏。
活動結束後,來接孩子的劉媽媽看到孩子親手製作的不倒翁、風箏,表示很欣慰。“社區這次舉辦的習俗實踐活動真的很有意義,幫助我的孩子深入認識了‘二十四節氣’,特別是‘穀雨’‘春分’,讓孩子知道了‘萬物春發生’,原來垃圾分類還可以讓中華民族文化活起來!”
(供稿:紅山街道遠航鋼社區 朱燕兒 謝婉賢;綜合發展中心 毛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