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11440116MB2D282878/2022-00025 分類:
發布機構: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22-05-19
名稱: 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服務市場主體進一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
文號: 發布日期: 2022-06-14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服務市場主體進一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

發布日期:2022-06-14  瀏覽次數:-

  為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國務院關於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廣州市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結合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實際,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堅持“軟環境”和“硬環境”雙向發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大力度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破堵點、解難題,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升級“黃埔Smile”營商品牌,進一步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進一步推進營商環境評價指標係統化提升(Systematization)

  (一)企業開辦、經營及退出。在市場準入、準營和退出等方麵深入推進改革,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

  1* .開展“一證多址”改革。對部分高頻經營許可證,企業在住所(經營場所)以外本區範圍內開設經營項目相同的新分支機構時,就其符合許可條件作出承諾後,免於再次辦理相關許可證,促進企業連鎖化、規模化發展。

  2*.開展企業住所(經營場所)標準化登記。建立健全統一市場主體準入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在便利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的同時,有效防範虛假住所(經營場所)等突出風險。

  3*.推進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工作。圍繞市場準入負麵清單製度落實情況、市場準入審批服務效能、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破除等方麵,對市場準入效能進行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評估。

  4*.升級新業態食品經營許可“一類一策”。結合移動餐車、自動製售設備、無人售貨商店等新業態行業經營特點和規律,製定經營許可辦事指南,發放食品經營許可或辦理食品經營備案,解決新業態食品準營堵點問題。

  5*.推行新型食品生產許可“一品一策”2.0版。對新設立、食品安全管控力強的新型食品企業產品許可實施“一品一策+審前服務+提前賦碼”,製定定製化審查方案,提前賦予食品生產許可編號,打通新型食品準營“堵點”,助力企業快速投產。探索采用“視頻核查”替代“現場核查”,逐步將“一品一策”服務擴展至所有新型食品生產許可領域。

  6*.推行告知承諾製責任保險製度。對涉及經濟利益價值較高、事中事後核查難度較大的涉企經營許可等事項,創新引入責任保險製度,當行政機關因實行告知承諾製致使第三人遭受經濟損失時,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降低行政賠償風險。

  7*.完善市場主體強製退出製度。繼續開展未完成年報公示、長期未繳稅、通過住所無法聯係的企業清理工作。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兩年、長期未申報納稅、通過住所無法聯係的企業,納入清理範疇,吊銷營業執照,實行強製退出。

  8.率先落實歇業製度。優化市場主體歇業備案工作,允許市場主體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的經營困難的,可以自主決定在一定時期內歇業,為企業發展提供“緩衝”機會,降低維持經營成本。

  (二)辦理建築許可。落實“工業快批十條”,優化籌建服務,提升項目審批的效率和質量,加快項目落地,助力“萬億製造”“萬億固投”。

  9*.推進落實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入園建設項目環評以園區規劃環評為重要依據。加強相關產業園區入園項目事中事後監管,結合雙隨機抽查,強化信息公開、公眾監督等方式,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參與的綜合監管體係。

  10*.全麵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將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涉及規自、住建、交通、綠化、人防等行政審批服務的測繪業務整合為“多測合一”業務。按照“時間相近、內容相似”,分階段整合所涉測繪服務事項,每個階段整合為一個綜合測繪事項,並一次性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測繪服務機構承擔各項測繪服務。通過優化測繪流程、統一技術標準、強化成果共享互認、完善測繪行業管理製度,實現同一標的物隻測一次、同一綜合測繪事項隻委托一次、同一測繪成果隻提交一次,提升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效率。

  11.優化信任籌建準入機製。製定企業籌建產業項目、民生和基礎設施保障項目信任籌建實施細則,優化各類項目申請信任籌建的準入機製,進一步明確流程,建立和完善加強監管及閉環管理機製。

  12.創設“項目籌建合夥人”工作機製。對重大項目籌建落實專班服務,實行方案共商、節點共議、進度共促、責任各擔,推動重大項目精細籌建、科學籌建、高效籌建,實現“快籌快建快投”。

  13.升級訂製式審批服務。進一步健全“訂製式審批服務”體係和製度,配套開發信息係統,強化服務隊伍建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結合建設項目特點和實際情況,為企業量身訂製個性化報批流程,提供多專業的技術統籌、政策統籌和跨部門的協調推進,實施全流程服務機製,優化行政審批服務。

  14.工程建設項目數字化場景式審批。打造工程建設項目數字化場景式審批平台,彙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中的各項審批數據,開發企業智能自查工具和智能審批輔助工具,進一步提升企業報建和政府審批效能。

  15.開展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改革試點工作。擴大排汙許可和環評並聯審批範圍,加強製度銜接,對新建的生物醫藥等行業項目(涉及生產儲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除外),排汙許可證核發和環評審批並聯審批,實現“一套材料、同步受理、並聯審批、一次辦結”。

  16.探索實施企業綜合市政工程審批服務與建設一體化。發揮“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改革”優勢,將市政、綠化、水務、綜合管網等行政許可事項集成化審批,持續優化審批全流程。無縫銜接行政審批和現場施工環節,在企業投資項目進場施工前,實現項目用地與市政外圍內外聯通,地上設施與地下管線同步實施,開展一體化施工建設,避免反複開挖。

  (三)獲得用電用水用氣等公共服務。優化用電、用水、用氣、用熱、用網等報裝服務,提高企業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效率。

  17*.推進電水氣熱網聯辦。完善電水氣熱網聯合服務平台功能,優化業務報裝、協同施工、聯合驗收等流程,落實現場聯合踏勘,協調解決項目電水氣熱網各項需求,提升電水氣熱網接入效率。

  18*.升級信用辦電服務。對公共信用等級為A、B級且近2年內無虛假信用承諾、無違反用電領域信用承諾的用電申請主體,提供“容缺受理”“零證辦電”等便利服務。對信用狀況良好且因曆史原因無法提供產權證明的用電申請主體,可憑公共信用報告及向社會公開的信用承諾,或由聯席辦公室出具可供電證明,即可辦理用電業務。在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歸集用電主體的信用承諾、電費繳納、有序用電、電力設施保護等信用信息,形成信用檔案。

  19*.創新企業辦電降本模式。對升級改造項目應用“永臨永”辦電模式,將拆舊的永電變壓器改造為臨時變壓器,施工完畢後按永久用電方式循環利用,縮短辦電時間,減少用戶接電成本。對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應用“臨永結合”辦電模式,按照永久用電需求進行臨時用電的規劃和建設,同步解決臨時用電和永久用電,節省企業用電建設投資成本。

  20.持續壓減用戶辦電環節和時間。落實低壓(220/380伏)辦電“申請簽約”“施工接電”2個環節。低壓居民用戶辦電時間為3天以內,非居民用戶辦電時間從7天壓減至6天以內。試點對不含電力外線工程的高壓(10/20千伏)辦電環節由“受理申請”“答複簽約”和“竣工接電”壓減為“簽約接電”;對含電力外線工程的高壓辦電環節壓減為“申請簽約”“竣工接電”。高壓用戶平均辦電時間從35天壓減至30天以內,其中供電企業辦理用電業務各環節合計時間從12天壓減至10天以內。

  21.完善用電信息提前獲取機製。逐步實現招商引資、土地出讓、城市規劃、工程建設、道路建設、城市更新等政務信息和供電企業信息線上交互。將獲取項目用電、用能、遷改等需求從項目土地出讓階段提前至項目通過用地審核階段,用電服務提前2個月以上介入,實現電網提前規劃、用電需求提前滿足。

  22.完善用電營商環境政企聯動機製。建立區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和聯席辦公室的工作協同機製。優化企業辦電問題分級處理流程,將重要性強、協調難度大的問題納入督辦事項。在區“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建立企業用電需求解決專欄,及時向企業反饋辦理情況。建立用電業務評價工作機製,每季度組織開展企業回訪工作。通過項目管理等方式,提升聯席辦公室運作成效。

  23.提升供水保障智慧化水平。建設供水全麵智能化感知設備,形成完善的水量、水壓傳感網絡,通過市政智慧消火栓、DMA分區計量建設,掌握區域供水水量、水壓分布情況,進一步分析用水高峰期的瓶頸管段,推動實現供水精細化調度和管網優化建設,提高供水水量水壓穩定性,保障企業用水安全。

  24.推行新建公共排水設施“承諾製”移交。創新排水設施養護移交模式,在驗收會之前提前核查需移交的排水設施。對於經核查的排水設施如具備基本養護條件,可通水運行,建設單位可對其它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出具承諾函,承諾整改完成期限,即可先行完成試運行養護移交手續,及時保障企業投產排水需求。

  (四)獲得信貸。持續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著力緩解民營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25*.升級“開信融”平台。以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業務需求為導向,深化信用信息數據共享應用,在依法依規、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經過市場主體授權同意,信源單位向區民營及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台共享或推送海關、納稅、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水電氣等涉企信息,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支持力度,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26.建設廣州科創金融服務基地。積極打造“上市前+上市後”融通、“線上+線下”聯動、“信用+應用”結合的科創企業全方位融資和綜合服務基地,成為融合科技金融路演、新三板路演、投後精品項目路演、上市苗圃企業路演、IPO網上路演、上市公司路演等企業資本發展全周期的“線上+線下”路演服務平台。探索設立區普惠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動建立“敢貸、願貸、會貸、能貸”機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

  27.積極構建基金群生態圈。以基金方式整合政策、資本、產業等資源要素,不斷壯大“基金+產業”生態圈和“黃埔係”基金群。放大現有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碳中和專精特新基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引領作用,推動中科院成果轉化母基金、黃埔人才引導基金二期落地,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帶動作用和產業凝聚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28.積極探索上市公司價值實現服務體係。創設上市後“高質量發展研修實戰體係”,促進上市公司規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製,提升信息披露質量,鼓勵市場化並購重組、合理運用再融資工具,推動上市公司借力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

  29.推出科技金融創新型產品。建立基於企業創新能力定量評價的新型政策工具,按照市場化機製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設立專項產品,精準發現和服務高成長優質企業。

  (五)繳納稅費。持續提升納稅繳費便利化水平,推動建立“線下服務無死角、線上服務不打烊、定製服務廣覆蓋”的稅費服務新體係,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

  30.推進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持續推進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政策落實。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加計抵減、中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和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等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全麵落地。優化稅費優惠政策精準推送機製,完善稅費政策宣傳輔導標簽體係,實現稅費優惠政策的係統集成、精準定位、智能推送,幫助納稅人繳費人便捷了解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稅費優惠政策免審即享,企業無需辦理備案登記和提供其他材料,申報即可享受優惠政策。

  31.構建智慧稅務體係。持續推進“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繼續深化納稅服務運營中心(雲稅廳)建設,實行線上辦稅服務1小時響應服務。探索打造15分鍾稅費服務圈,實現稅費服務“就近辦、一次辦”。進一步擴大“財稅銜接”智能輔助申報覆蓋範圍,增加接入服務商數量。將非稅收入全流程融入電子化集成鏈條,推出非稅收入“一鍵報”功能,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土地閑置費等15項非稅收入項目實行“一個入口、一個界麵、一鍵申報”一體化綜合申報,減少企業申報流程。優化“自主領票”功能,實現發票領用全流程自動化處理。推進智能審批,將增值稅發票(含電子發票)初次核定、版額變更業務全部納入智能審批範圍,探索實現增值稅發票“全票種、全流程、全線上”智能審批。探索為個人存量房交易代開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實現不動產交易的全業務流程網上辦理。打造新型智慧辦稅廳,並逐步壓縮實體辦稅窗口,撤並實體辦稅服務廳。

  32.推進精細化分類服務。依托“走出去引進來”稅收服務中心黃埔(開發)分中心和多語種稅務青年工作室,為區內“世界500強”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大型企提供定製服務。為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等中小企業提供“專項需求征集、專業稅費輔導、專有辦稅通道、專門訴求響應”的閉環式稅收服務。針對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半導體等重點行業和產業,構建“稅務+行業+園區”集成服務模式,有針對性開展產業形勢調研、行業稅源分析、園區定向服務等集成服務,解決重點行業稅費疑難問題,助推重點行業、優勢行業高質量發展。

  (六)政府采購和招投標。優化招標投標管理,探索推進政府采購智慧監管,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購環境。

  33*.破除招投標、政府采購等領域對外地企業設置的隱性門檻和壁壘。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全麵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要求企業在特定區域注冊的規定,取消對企業跨區域經營不合理限製。

  34*.探索建立招標計劃提前發布製度。對國有資金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的依法必須招標項目,應在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或其他公共媒介向社會發布招標計劃,發布時間為招標公告發布之日前至少30日,切實增強招投標活動透明度。

  二、進一步打造要素高效配置市場化營商環境(Marketization)

  (七)創新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政策體係,推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和服務水平提升,打造尊重知識價值的營商環境。

  35*.完善專利快速審查協同機製。依托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的知識產權提供高質量專利預審服務,由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對符合條件的發明專利申請案件開展快速審查,壓縮從審查到授權的整體時間。

  36*.健全專利申請公共服務平台。依托專利遠程會晤與谘詢平台,利用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的專業人才和信息數據資源,為有需求的企業建立遠程點對點連接,開展定製化專業化指導,提供導航預警、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審查谘詢和分析等服務。

  37*.推動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升格為中國(廣州)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持續提升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知交彙”平台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掛牌、交易撮合、資產評估等服務,幫助企業開展知識產權供需對接和快速質押融資。

  38*.創新知識產權市場化定價和交易機製。開展跨區域知識產權交易,強化知識產權評估、交易、質押等服務,創新市場詢價、線上係統估價等市場化定價方式,通過線上公開掛牌、網絡競價等方式支持知識產權進場交易服務。支持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依托全國知識產權交易場所聯盟,加強與其他地區的知識產權交易數據交換,構建知識產權交易價格指數動態發布機製,指導市場交易估值、政府政策製定等。

  39*.探索建立質押融資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模型。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企業工商信息、信用情況、專利情況等基礎數據運用,研發適用於質押融資場景的知識產權評估工具,探索製定評估地方標準,提升評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40*.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機製和質物處置機製。建立市、區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聯動機製,推行前置補償模式,由風險補償資金池按補償比例先行賠付,再對質押的知識產權進行處置,降低金融機構放款風險。探索通過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平台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提前介入質押物處置工作,提高質押物處置效率。

  41*.深化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繼續探索完善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發行流程,拓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產品種類和發行場所,實現對缺乏傳統抵押物的中小企業進行批量化融資,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便利的新型融資渠道。

  42*.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整合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廣東分中心、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東省海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會、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等保護資源,組建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庫,為企業提供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等服務,提升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能力。

  43*.做大做強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等保險。發揮中國人保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險中心作用,推廣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等保險,探索以重點產業上下遊聯合投保的方式,增強產業鏈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鼓勵保險機構主動參與海外維權保護工作,實現與海外保護資源鏈接,配套設計高質量保險產品,做大做深保費總額。

  44*.開展專利代理領域對外開放試點。鼓勵外國人考取中國專利代理師資格證書和外國專利代理機構常駐代表機構開展海外服務,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委托外國專利代理機構常駐代表機構、外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依法開展海外知識產權投資、預警分析、知識產權爭端和突發事件應急援助、知識產權糾紛谘詢、調解等服務。

  45*.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解決機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等作用,建立知識產權爭議解決專家庫,建設融合談判、調解、仲裁於一體的在線爭議解決平台,創新知識產權司法案件訴前、訴中全流程調解合作機製。

  46*.推行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申報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建設知識產權審判大樓,構建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工作機製,穩步推進全市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審判集中管轄,優化知識產權審判資源配置,實現知識產權司法統一高效。

  47*.強化知識產權檢察一體化保護。開展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檢察集中管轄試點。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期間,引導公安機關收集侵權事實認定、侵權違法所得計算的相關證據;基於申請,為權利人在刑事案件中委托訴訟代理人查閱、複製證據用於民事訴訟開辟“綠色通道”。堅持刑、民一體化保護,通過“刑、民證據轉化”,延伸檢察職能,擴大刑事打擊成果。

  48.探索開展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完善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銜接機製,暢通知識產權案件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移送渠道,搭建專利侵權案件行政和司法保護互助機製,探索開展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工作,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整體效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技術調查專家庫。

  49.探索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支持國有企業建立專利“開放許可”平台,采取或參照“開放許可”方式,提前發布專利轉讓費用或專利許可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等條件,對產業鏈上下遊中小微企業提供專利技術,促成專利轉讓、許可。

  50.創建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爭取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獲批,培育和壯大區內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服務出口規模,推動境外與境內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聯動,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水平。

  51.建設國際地理標誌產品服務貿易基地。建設中國國際地理標誌大廈,推動地理標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優化地理標誌保護谘詢、宣傳推介等服務,推動區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八)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支持企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為項目落地騰出空間,推動土地要素高效配置。

  52*.推進“用地清單製”改革。深化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製”改革,在土地資源和技術控製指標清單中進一步明確相關指標要求,將地質災害、地震安全、壓覆礦產、氣候可行性、水土保持、防洪、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等評估,文物、曆史建築保護對象、古樹名木、人防工程、地下管線等現狀普查納入清單管理,由區土地收儲部門在“多規合一”平台發起用地清單收集起17個工作日內,形成評估結果、普查意見清單及後續管理標準等“清單式”信息,在土地出讓時“一單盡列”、免費公開。

  53*.創新項目供地機製。繼續推行工業用地使用權彈性年期出讓,結合廣州市新型產業用地(M0)相關政策,推動新型產業發展。試行立體發展模式,建設“摩天工坊”、推動“園區上樓”,鼓勵建設項目用地優化設計、分層布局,鼓勵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4.推行“區域評估+標準地”改革。優化審批流程,前置各項評估任務,開展區域評估工作,按照區重點功能平台、工業產業區塊一級控製線範圍、以及價值創新園區的近期建設計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區域節能評價、水土保持評估、文物考古調查、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地震安全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地質災害評估等評估工作。評估結論經審核通過後,通過市“多規合一”平台、政府部門或片區管理機構網站、現場通告等形式推進評估結論的全麵共享與應用,企業依申請獲取已有成果,縮短項目策劃生成時間,根據區域評估成果辦理立項用地規劃許可等流程。依據“標準地”控製指標體係和相關規劃要求,綜合確定合理可行且符合項目實際需求的規劃條件、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單位能耗標準、單位排放標準等控製指標,納入供地方案,實行“標準地”供應。

  55.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在已完成區域評估的區域探索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試點。製定試點項目準入負麵清單,負麵清單以外的項目,按照非禁即可、企業自願原則,實行承諾準入。製定並公布試點承諾事項清單,對列入清單的事項,改為企業承諾,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56.加強工業用地項目監管。加強全區工業用地項目投入產出監管,對工業項目承諾的投達產時間、固定投資額、產值稅收等指標實行全生命周期監管。探索建立工業用地項目信用管理機製,將承諾事項及履行情況納入企業信用信息管理係統,作為申請政策扶持時的參考,並對違約行為采取相應懲處措施,推動工業用地項目高質量發展。

  (九)完善人才服務。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抓住人才引育關鍵環節,對標定位、精準施策,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引擎區。

  57*.構建黃埔人才指數平台。依托“黃埔人才指數”大數據平台,逐步建立企業經營和人才發展狀況數據庫,為企業和人才提供政策發布、政策宣傳解讀、人才供求對接、企業人力資源等服務,同時通過構建指標體係反映區域人才發展狀況,為政府做好人才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58*.建立“破四唯”的人才評價體係。完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破四唯”評價使用體係,實行“直接認定+專家評審+機構舉薦+企業推薦”組合遴選方式,推進用人單位、風投機構、科研平台“3主體推薦製”和以個人薪酬水平、企業融資額度為標準的認定製,深入實施以同行評價為基礎的專家評審製,創新人才舉薦製。

  59.積極推進職稱評審權限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主體專業職稱自主評審,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人才自主評價,促進企業發展與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有效結合。組建基層衛生係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實現基層衛生係列專業技術人才單獨評審。在專業技術人才密集的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園區等設立職稱申報受理服務點,拓寬民營企業職稱申報渠道。

  (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創新機製保障,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環境。

  60*.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管理機製。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在人才激勵、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方麵強化機製創新,實行理事會製度,提升管理效能。改革財政資金投入模式,對成果轉化類和產業創新類科研機構實行財政扶持資金“退坡”機製,在給予科研機構一定啟動建設經費後,逐步減少固定扶持經費投入,實行根據科研機構業績給予經費獎勵或補貼機製。

  61*.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激勵機製。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將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職務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以及其他未形成知識產權的職務科技成果的使用、轉讓、投資等權利,全部或者部分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並同時約定雙方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方式,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進一步打造包容合作共贏國際化營商環境(Internationalization)

  (十一)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圍繞精減單證、優化流程、簡化手續等方麵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度,推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62*.支持進口企業成套設備“一站式”通關。支持屬地海關根據企業進口實際情況圍繞設備裝運前檢驗、到貨檢驗、開箱檢驗、安裝調試及運行檢驗、質保期運行檢驗等環節給予便利措施,根據企業申請及口岸作業條件,優化流轉進口目的地檢查指令,將符合條件的指令流轉至屬地實施作業,加快進口設備通關驗放速度。

  63*.探索建立進口科研用物資“白名單”製度。對有未注冊醫療器械或零部件、生物材料等科研用物資研發(測試)需求的科研機構、研發或生產型企業,經資質審核、物品屬性確定等流程後,不需辦理《進口藥品通關單》《醫療器械注冊證》等行政許可文件,實現進口科研用物資的快速通關。

  64.構建AEO信用培育模式。創新區企業信用服務平台應用場景,運用大數據構建AEO信用培育模式服務企業發展。對信用良好、守法程度高、內部管理規範的企業,經綜合評估後納入重點培育名單,享受通關便利措施,全方位助力企業拓展國際貿易。

  (十二)深化港澳和國際規則銜接。加強對外交流,深化創新合作和成果轉化,加快規則銜接和機製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65*.試點推行建築師負責製。支持設立建築師個人執業事務所,在民用建築和簡易低風險工業項目中試點推行建築師負責製,鼓勵建築師在規劃設計、策劃谘詢、工程設計、招標采購、合同管理、運營維護等階段開展全過程工程谘詢,促進設計谘詢和施工運維的深度融合,加快工程建設領域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66*.推進粵港澳工程規則對接銜接。推進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試點應用,支持粵港澳建築服務合作的具體工程建設項目落地,推出更多對港澳建築及相關工程業界的開放措施。

  67*.探索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改革。聚焦大灣區建設中的勞資糾紛處理規則對接難題,組建勞動關係領域專家智庫,建立大灣區勞動爭議調處協調機製和跨地域聯席會議製度,規範案前調解、簡化辦案流程、實現速調快裁,創新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改革,建立大灣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勞動爭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

  68*.簡化港澳投資者商事登記流程和材料。采用簡化版公證文書辦理港澳地區非自然人投資的市場主體注冊登記,開展穗港澳投資跨境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進一步方便外商投資企業市場準入。

  69.深化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創業跨國合作,在世界主要創新資源地建立海外創新基地。探索與海外名城名校、知名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創新項目,建設中外合作園區。鼓勵企業成立海外研發中心,支持企業與海外合作單位聯合創新,加強在科技創新、經貿、人文等方麵的國際深度合作,加速融入全球創新體係。

  70.推動知識城強權賦能。落實《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加快推動省級、市級相關行政管理權限賦予知識城。梳理省自貿區、上海臨港、海南自貿港、橫琴、前海的創新成果,研究提出對知識城發展有用的核心權限政策需求清單,爭取上級支持複製推廣。

  (十三)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錨定“國際人才自由港”目標任務,打造一流的涉外服務環境,增強國際人才融入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

  71*.支持外籍人才創辦科技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支持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籍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方麵享受國民待遇,領銜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擔任區內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鼓勵外籍人員以自有知識產權、專有技術等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創辦科技型企業。

  72*.探索建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製度。聚焦市場成熟度高、社會需求量大和社會重點關注的專業領域,探索建立港澳建築、規劃、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製度,允許取得港澳相應職業資格或公認的國際專業組織認證的國際人才,經能力水平認定或有關部門備案後上崗,並加強行業監管力度。

  73.打造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鏈接國際創新資源,探索創新“區內注冊、海內外經營”模式,支持海外人才開展離岸研發、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離岸合作等業務,促進海外優質創新資源集聚。搭建海內外合作網絡,在重點國家和地區設立產才交流中心,選聘一批智慧大使,打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環境,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74.優化國際人才服務。開通24小時涉外服務熱線,做好“快捷通道”、外國人來華邀請、領事認證等服務工作。健全與外國駐華使領館和外國商會動態溝通機製。

  四、進一步打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營商環境(Legalization)

  (十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構建良性互動的“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規範政商交往行為,促進政商關係親而有度、清而有為。

  75.健全政企溝通機製。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製定區領導掛點聯係民企和商會製度,建立黨政領導與民營經濟人士常態化溝通協商機製。通過民營企業家沙龍、企業家微信群聯係等製度,為企業家提供定製化貼心服務。建立區級政企溝通服務中心,提供政策宣講、釋疑、問需、解難等服務,健全溝通成果督辦和反饋機製。

  76.打造優質親商氛圍。培育優質、有特色的行業商會、街鎮商會、異地商會案例,推選一批省級以上“四好”商會。全方位實施“企業家關愛工程”,實施“新時代埔商培養工程”,製定本區新生代企業家培養計劃,建立健全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訓機製。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光彩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非公有製經濟人士予以表揚和推優。

  77.規範政商交往行為。深化作風建設,開展專項整治,規範政商交往行為,督促公職人員在政商交往中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對因政商交往受到不實舉報的公職人員要及時澄清正名,消除公職人員與企業家正常交往的後顧之憂。

  78.弘揚“親”“清”廉潔文化。注重挖掘本地優秀企業文化中的廉潔基因,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廉潔教育。充分發揮廉潔文化的感化作用,積極開展富有特色的廉潔文化宣傳活動,推動形成自覺抵製失信失廉、主動維護廉潔公正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

  79.健全法治惠企服務體係。完善民企維權投訴機製,優化區民營企業投訴中心效能,深入開展民營經濟領域糾紛多元化調解機製建設。打造民營企業法律服務陣地,推進“法律三進”服務,完善商協會參與調解機製。

  80.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查辦涉企案件要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保護企業經營者人身和財產安全,保護市場主體商業秘密和企業經營者個人隱私。注重維護企業聲譽,嚴格把握涉企案件信息發布工作,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防範,避免輿論炒作衝擊企業品牌聲譽、影響企業健康發展。依法加強對企業合法權益的司法救濟,著力防止和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等問題。

  81.審慎履行司法職能。建立涉企刑事案件經濟影響風險評估製度,依法慎用限製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措施,加大對民營企業負責人、關鍵崗位技術人員在涉企刑事案件中非羈押性強製措施的適用,加強對有關機關違法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財產的法律監督,最大限度減少司法辦案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優化刑罰執行環節司法措施,依法保障接受社區矯正企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82.加強企業違法犯罪預防。探索建立涉企刑事案件“一案一建議”工作方法,結合司法辦案,向涉案企業精準製發堵漏建製的檢察建議,保障企業合法經營。積極開展虛假訴訟監督“案後回訪”活動,幫助受損企業改進風險內控製度,完善內部管理。

  83.推進涉案企業合規建設。以全麵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為重點,加大企業合規製度適用力度,依法能用盡用。製定“重點領域合規手冊”,明確行業主管部門職責,建立健全監管規則,為企業合規守法經營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指引。

  (十五)加強社會信用體係建設。進一步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製、提高監管能力方麵的基礎性作用,強化信息歸集與共享運用,強化政務誠信建設,打造“誠信黃埔”品牌。

  84*.探索信用建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有效模式。升級區公共信用平台,加強信用承諾及履諾情況、行政檢查、行業信用評價、榮譽表彰等信用信息歸集,完善企業公共信用評價製度。推動企業公共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價結果在行政審批、政策兌現、政府采購、招標投標、市場準入、資質審核等重點領域應用,創建信用園區,探索“信易+”應用,切實增強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能力。

  85*.探索對重點行業從業人員建立個人信用體係。探索將醫療、教育、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記入個人信用記錄,並歸集至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強化對重點行業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監管,對存在嚴重不良行為的依法實行行業禁入等懲戒措施。

  86*.建立政務誠信訴訟執行協調機製。法院定期將涉及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區屬國企、集體經濟組織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定向推送至社會信用工作主管部門。社會信用工作主管部門協調推動有關單位執行法院判決結果,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87.提升信用監管智慧化精準化水平。拓展監管信息歸集範圍,規範數據歸集標準,推動監管、執法、信用數據共享,形成大數據監控、風險預警、精準監管、有效監管、智慧監管、公正監管能力。

  88.完善信用修複機製。加大信用修複政策宣傳力度,督促失信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提升信用等級。重點推動交通運輸、工程建設、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等領域失信主體依法開展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複,不斷提升信用修複水平。

  (十六)構建新型監管體係。聚焦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探索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製,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89*.建立“一業一單”監管機製。圍繞重點產業行業,聚焦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明確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麵臨的監管事項、頻次、形式、常見違法行為表現、合規建議等,形成行業監管清單。建立動態更新等配套機製,推動監管法治化、規範化、精準化。

  90*.在部分重點領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監管機製。在消防安全、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水土保持、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探索建立完善全鏈條、全流程監管體係、行業信用監管標準化工作規範,提高監管效能。

  91*.製定不予實施行政處罰和行政強製措施清單。探索在更多領域研究出台輕微違法行為不予實施行政處罰和行政強製措施清單,推動柔性監管落實落地。

  92.探索城市管理領域非現場執法機製。製定出台非現場執法事項清單、實施細則和工作手冊,統籌指導全區城管係統依法、有效開展非現場執法工作。

  (十七)優化創新重點行業監管機製。圍繞食品領域、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美妝等重點行業創新監管機製,提升監管效能。

  93*.實行食品領域內部舉報人獎勵製度。在食品領域製定實施內部舉報人製度的具體辦法,鼓勵內部人員舉報,適當提高獎勵標準,並對相關人員予以保護,構建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監管格局,提高監管效能,降低監管成本。

  94*.探索網絡市場政企合作共治協同監管新模式。與第三方平台共建協同管理體係,通過政企數據共享互查,對入網經營者資質信息進行快速核驗,防止不合法經營者進入市場。在線協同處置投訴舉報,通過平台完成消費調解、舉報線索研判及在線核查,提高投訴舉報線索的處置效率。通過大數據係統及時掌握案件線索,采取相關處理措施,合力打擊製假售假、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

  95*.建立生物醫藥全流程審批監管服務鏈條。深化與省藥監局開展生物醫藥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合作,由區市場監管局開展藥品注冊檢驗抽樣、藥品生產許可證換證和變更、現場核查等工作,推動省藥監局審評認證中心落戶,支持廣東藥物安評中心等GLP實驗室建設,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研發指導、許可申報、注冊備案、產業轉化等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審批監管服務。

  96.創新美妝行業智能監管機製。搭建黃埔美妝智能監管係統,建立質量管理數據采集標準、建立模擬監管空間,通過大數據深度分析及智能運用等手段實現“在線遠程監管、風險智能識別、過程管理閉環”。

  五、進一步打造規範優質高效便利化營商環境(Efficient-facilitation)

  (十八)創新優化公共服務。針對企業發展訴求,打造管家服務,營造更加惠企降本的營商環境,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97*.政郵合作搭建政務服務新橋梁。深化“政務+郵政”合作,持續推進“政郵專遞”“政務專窗就近辦”“政郵專員上門辦”“政郵替你跑”服務,力爭實現區、街(鎮)網辦事項雙向快遞包郵服務一體化、全覆蓋。

  98*.開展司法專遞麵單電子化改革。落實郵政專遞E鍵送達服務,通過法院業務係統與郵政係統對接,逐步實現郵政公司專遞麵單電子數據通過郵政係統傳輸到審判係統,進一步提高送達效率。

  99.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圍繞商事登記、行業準入、從業資格、人事薪酬等企業關心的關鍵領域,逐步擴大“跨市通辦”“跨省通辦”業務覆蓋區域,推出不少於100項跨省、跨市通辦事項,進一步提升企業“跨域辦理”辦事體驗。

  100.推進“一企一檔”建設。依托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融通各類數據資源,探索推進一企一檔建設,歸集企業全生命周期政務服務、信用信息等數據資料,積累企業標簽,繪製企業畫像,為打造千企千麵的個性化政務服務奠定基礎。

  (十九)推進智慧政務建設。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不斷拓寬政企溝通渠道,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打造高效政府、數字政府。

  101*.構建“政務雷達”指尖政務生態。推廣“政務雷達”微信小程序應用,提供事項指引、預約取號、在線申辦、進度查詢、電子簽收、免費包郵等服務,實現“以點查事、以事查點、即查即約、精準導引”。

  102*.進一步擴大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應用範圍。推進在貨物報關、銀行貸款、項目申報、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業務領域推廣在線身份認證、電子證照、電子簽章應用,逐步實現在全市政務服務中互通互認,滿足企業、個人在網上辦事中對於身份認證、電子證照、加蓋電子簽章文檔的業務需求。鼓勵認證機構在認證證書等領域推廣使用電子簽章。

  103*.推行惠企政策精準推送、免申即享。優化升級政策兌現服務信息係統,整合稅務、統計等政府部門業務數據,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開展政策智能匹配和精準推送,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免予申報、直接享受政策。

  104*.探索開展產業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選取部分重點產業政策,圍繞政策製定、執行到終結的全周期,明確產業政策評估標準和程序,事前全麵論證政策製定必要性、經濟性、合理性等,事後綜合衡量評判政策經濟性、效率性、有效性等,全麵檢視政策製定、執行、效果等情況,提升產業決策科學化、規範化、法治化水平。

  105.積極探索“一次認證、一碼通辦”便民服務新模式。以科學城政務服務智慧分中心為試點,優化升級政務大廳認證方式,主動對接省級移動政務服務平台“粵省事”,支持使用粵省事碼進行全流程業務辦理,以電子身份證代替實體身份證使用,實現個人身份信息電子校驗。

  106.探索“一件事”智能申辦改革。建設“一件事”智能秒批秒辦係統,探索將企業開辦、企業籌建和企業經營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高頻事項納入“一件事”集成服務,部分高頻事項秒批、秒辦。設立“一件事”統一門戶和綜合窗口,實現線上線下同標準、無差別辦理,推進跨部門跨層級信息共享和並聯審批,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網辦理、一口發證”。

  107.建設政務服務一體化導辦係統。推進係統在區、街鎮、村居服務網點一體化應用,實現全區統一的導辦、網上預約、掃碼取號、免費政郵、電子送達等服務,係統應用覆蓋全區政務服務網點,實現三級管理,推進“大數據+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為公眾提供全麵、多元、自主選擇的辦事途徑,引導企業群眾就近辦、高效辦。

  108.開展證照到期5G智能提醒服務。從辦事企業及群眾角度出發,全麵梳理辦事流程,在證照到期提醒及申辦流程查詢方麵,通過大數據自動篩選,對高頻證照即將過期的用戶,通過5G消息下發證件過期提醒消息,同時推送相關證件續期操作流程指引和入口。

  109.高標準推出“黃埔營商”公眾號。建設產業政策和改革政策發布、政企溝通及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三大平台,發布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和全區產業政策,設立“有問必答”“意見建議”等欄目,鏈接政務雷達、政策兌現等信息係統或小程序,為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十)服務重點產業發展。緊緊圍繞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助力實現“萬億製造”,奮力打造全國工業最強區。

  110*.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先行先試工作,探索智能網聯汽車示範運營工作指引,製定自動駕駛便民線路運營項目工作方案。爭取減少智能網聯汽車抽檢比例、加大力度開展測試道路審核工作,打通路端、車端和交警等部門數據信息,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在試點城市間互認。

  111*.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專精特新培育工作,加快培育更多專注於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創新研究院,麵向中小企業提供規模化、定製化和敏捷化服務。推進大院大所與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發展,通過共享研發平台、聯合研發等方式幫助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研發水平,推動關鍵共性、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實現新突破。

  112.探索開展化妝品新原料備案創新指導服務。積極爭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區內設立化妝品新原料備案谘詢、受理窗口。落實“美穀十條”,創建省化妝品高質量發展試點,依托“南方美穀”產業園區,努力建設全國美妝重鎮。打造化妝品新原料科技攻關服務專班,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以中草藥植物資源、天然產物資源等新原料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妝產品,加速推動企業產業化轉化。吸引全球知名日化品牌企業在區內設立新產品新原料研發中心、專業技術實驗室、檢驗檢測平台。

  113.建設美妝大健康創新經濟平台。與第三方共建“黃埔美妝大健康創新經濟平台”,促進電商平台、直播平台和互聯網直銷平台與區內美妝企業合作,打造美妝產業數字化營銷新模式,促進區域美妝產業全鏈條快速健康發展。

  114.創建“雙鏈製”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製定創建“鏈長+鏈主”雙鏈製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打造新型顯示、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美妝大健康、綠色能源、軟件和信創、檢驗檢測服務業、文化創意、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現代金融產業共13條現代產業鏈,實行“雙鏈”互動、“雙鏈”驅動。

  115.探索“共生企業”激勵機製。建立“共生企業”名錄,對駐區時間較長、財稅貢獻較大、示範效益較強、對城市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質企業予以通報表揚,加大對“共生企業”的重視和支持。

  六、進一步打造現代化宜業宜商宜居高品質城市硬環境

  (二十一)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聚焦企業用工、員工住房、員工子女上學等需求,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讓企業員工安居樂業。

  116.精準對接用工需求。依托“千企百校”和“黃埔人才指數”大數據係統雙向發力,大力促進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充分發揮異地人社、東西部協作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作用,暢通企業與勞動力輸出地點對點聯係通道,按不同用工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利用“直播帶崗”等新型招聘方式拓展服務的外延和內涵,多元化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117.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含人才公寓)供給。積極引導各類主體,圍繞產業人才安居需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含留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存量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閑置和低效利用的非居住存量房屋,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含人才公寓)供應。加大知識城片區內保障性租賃住房(含人才公寓)供應,重點推進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配套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鼓勵、引導城市更新舊村全麵改造科學配置複建安置區中小戶型住房,支持區屬國企統籌租賃後優先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在紅衛村(一、二社)開展試點。

  118.優化員工子女入學服務。兼顧企業綜合貢獻,優化招生指標分配到重點企業實施辦法。

  (二十二)加強產業基礎配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謀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領域項目服務,適應企業生產運營需求。

  119.搭建工業用房供需服務平台。彙集工業用房供需信息,引導工業企業通過平台發布用房信息,為企業免費提供需求跟蹤、撮合對接等服務。

  120.建設危險廢物收集、暫存、中轉站。進一步優化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收儲機製,在南灣、雲埔片區建設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的集中收集、暫存、中轉站,為醫療機構、生物醫藥等企業提供服務,降低企業處置成本。

  121.提升供電可靠性及供水穩定性。加快電網建設工程,實現籌建項目與配套電網建設有效銜接,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兩個南方電網高可靠性示範區全口徑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分別小於2分鍾及10分鍾,全區全口徑、城市口徑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分別小於30分鍾、20分鍾,供電可靠率均達到99.99%以上。通過新增、擴建供水加壓站,加快配套供水管網建設,加快配套供水管網建設,增強多水源供水調度能力,實現供水能力空間分配相對均衡,保證穩定的企業生產用水。

  122.豐富園區公共交通服務。在企業較為集中、職工數量眾多的園區,通過加大投放共享單車、增設便民服務車、開設公交接駁線、優化公交線路等方式,全力解決員工出行問題。

  (二十三)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優化政務服務布局,促進政務服務全麵提檔升級,豐富文化供給,打造宜業宜商宜居新黃埔。

  123.建設區政務服務知識城分中心。將市場監管、政策兌現、人才服務、公安、稅務、海關、社保及“一窗通辦”等各類利企便民業務納入中新廣州知識城政務服務中心,並試點推出“跨境通”等創新服務,積極承接省市授權或委托下放事項,打造集省、市、區、街四級政務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政務服務綜合體,進一步便利知識城片區企業群眾就近辦事。

  124.建設全周期“一站式”人才服務專區。在區政務服務中心高標準打造人才服務陣地,建成綜合性全覆蓋人才政務“一站式”服務平台,為人才提供引進、認定、創業、激勵等全周期服務。

  125.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探索建立“政府資源補給+企業自主運營+社會力量參與”的圖書館總分館製服務體係,全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創新“一館一策”,改造升級基層圖書館,完成西區館科技主題直屬分館建設,打造多樣文化場館。持續打造智慧交通閱讀驛站,方便群眾利用出行等候的零碎時間進行閱讀。探索構建“公共圖書館+校園”的服務新模式,實現全區學校與全市公共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

  七、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通過召開營商環境領導小組會議或營商環境專題協調會議,推動相關改革落地實施。探索建立營商環境動態監測機製,定期收集企業反映的痛點堵點問題,製定針對性改革舉措,切實解決企業群眾辦事創業難題。

  (二)建立激勵機製和容錯糾錯機製。客觀分析領導幹部在開拓性工作中的問題挫折,寬容看待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營造支持改革、寬容失誤、鼓勵擔當的良好氛圍,建設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政治生態環境。

  (三)開展政策宣傳解讀。推出優化營商環境解讀係列專題,形成綜合性強且通俗易懂的政策文件,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對營商環境改革5.0版政策進行專門解讀,使企業和群眾熟悉掌握政策措施、事項辦理的新變化、新流程。

  (四)完善考評督查機製。強化目標管理、過程管理和進度管理,全麵考核各個職能部門營商環境建設水平,將各項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年度部門績效考評重要參考。


注:方案共125項,其中帶*號59項為根據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101項改革事項,結合本區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化的改革措施以及開發區清單39項改革事項的最新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