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114401120075262080/2022-00002 分類:
發布機構: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1-05
名稱: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關於印發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文號: 發布日期: 2022-01-05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關於印發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01-05  瀏覽次數:-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直屬各單位;黃埔區各街道、鎮,區府屬各單位:

  《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已經管委會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如遇問題,請徑向穗港智造合作區管委會反映。

  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2021年11月15日

  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也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奮力步入新發展階段,全力貫徹新發展理念,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當尖兵、決戰新開局的關鍵時期。科學編製和實施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十四五”發展規劃,對於推動園區深化改革開放、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更好地服務全區、全市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本發展規劃根據《中共廣州市委關於製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中共廣州開發區工委關於製定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製定。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廣州開發區西區產業園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自1984年設立園區以來,經曆了起步開發、快速擴張、優化提升、綜合升級等階段,經過36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一批知名港資企業和國際製造業龍頭企業入駐,打造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化、現代化的典範,以不到全區2%的土地麵積創造了10%以上的經濟貢獻。“十三五”期間,麵對錯綜複雜的外部形勢和艱苦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西區產業園以穩發展、優功能、促轉型為主基調,持之以恒推進整體轉型升級,總體呈現園區經濟實現新突破、穗港產業交融開創新局麵、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城市更新改造幹出新成效等特征,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21年2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合作區範圍包括廣州開發區西區、雲埔工業區及相鄰的城市社區,總麵積56.39平方公裏。其中智能製造合作園區以西區產業園為主體,麵積19.1平方公裏。同年4月,廣州開發區西區產業園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合作區管理委員會。

  1.園區經濟運行穩中趨好。西區產業園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最重要的製造業聚集區之一,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在全區經濟發展大局中發揮著主引擎作用。園區現有企業總數3435家,形成了精細化工、食品飲料等支柱產業集群。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121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856.70億元,分別占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10.7%、14.4%;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89家,2020年實現銷售總額1181.83億元,占黃埔區銷售總額12.2%;規模以上服務業158家,其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52家,2020年1-11月實現營業收入49.58億元,占黃埔區總營業收入7.1%。同時,園區內集聚了包括寶潔、安利、箭牌、高露潔、本田汽車、卡爾蔡司光學、豐田通商、三菱商事、京信通信、依利安達、拜耳、費森尤斯、中遠航運等在內的一批生產、貿易、通信、醫藥、物流類重點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9家。

  表1:2016-2020年西區產業園規上工業發展情況

名稱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規上企業數(家)

121

120

122

114

121

產值(億元)

953.7

985.5

894.99

909.19

856.70

同比增長率(%)

-7.17

3.33

-9.18

1.59

-5.77

產值占廣州開發區比重(%)

16.80

17.20

15.76

15.32

14.41

產值占黃埔區比重(%)

13.36

13.21

11.77

11.46

10.66

全區工業20強企業數(家)

3

4

4

4

3

  表2:2016-2020年西區產業園限上商貿業發展情況

名稱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限上企業數(家)

179

173

160

163

189

銷售額(億元)

745.4

750

792.5

981.67

1181.83

銷售額同比增長率(%)

-6.29

0.62

5.67

23.87

20.39

銷售額占黃埔區比重(%)

/

13.50

12.29

11.03

12.21

  2.穗港產業合作再邁新步。西區產業園是廣州開發區乃至全市港資企業的一塊投資熱土,園區內首個建成投產的外資項目是港資項目。一方麵,港資企業已初步形成集聚效應。截至目前,園區內共有186家港資企業(含合資),其中規上企業64家,包含以京信通信、屈臣氏、李錦記等為代表的規上工業企業30家,2020年總產值129.4億元;以和記黃埔為代表的限上商貿企業26家,2020年總銷售額137.5億元;以電訊盈科、珍寶巴士等為代表的規上服務業企業7家,2020年營業收入15.4億元。香港科技研發實力雄厚,科技服務業發達,西區產業園及廣州開發區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企業雲集,創新創業活動日益活躍,兩地在製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方麵高度協同、資源互補。另一方麵,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對接引入港資企業廣州世朗普力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華醫控股(廣州)有限公司、廣州嘉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協助香港福寶投資有限公司在西區投資落地廣州冠柏血壓計總部中心項目,引導原有港資企業屈臣氏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等增資擴產。

  3.特殊監管區域創新發展。廣州保稅區、廣州保稅物流園區、廣州出口加工區產業載體不斷壯大,區域功能不斷強化,文化藝術品保稅展示、保稅維修等創新業務功能取得了初步突破。2020年5月17日,國務院批複同意廣州保稅物流園區整合優化為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未來將以跨境電商、物流分撥、文化保稅、研發設計作為產業發展方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穗港智造合作區發揮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性平台作用。特殊監管區域服務效率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積極推進廣州開發區特殊監管區域管理服務平台升級改造項目進程,建立項目建設情況周報製度,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廣州出口加工區遷址升級為廣州知識城綜合保稅區,滿足全區尤其是知識城片區產業發展的需要。廣州保稅區將進行業態優化布局和整體升級,與廣州出口加工區遷址到知識城整合優化為廣州知識城綜合保稅區,為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預留發展空間,形成高水平聯動發展格局。近年來,廣州保稅區跨境電商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初具規模,2020年跨境電商包裹數達到1911萬件,同比增長81%。

  4.城市更新改造加速推進。“十三五”期間,新華穗港城、“摩天工坊”、保盈商務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智造創新中心等多個重點產業項目落戶合作園區,穗港澳出入境大樓、穗港碼頭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新華穗港城項目破土動工,作為穗港智造合作區的啟動項目,將打造成為對接香港尖沙咀中港城的高端商貿口岸,助力廣州全麵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為延續製造業基礎,進一步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廣州開發區推動成立穗港智造(廣州)投資公司,通過區財政投入形式建設運營“摩天工坊”,打造集智能製造、企業總部、共享辦公、科研展示空間、商業配套等為一體的多樣化工業載體,解決了原有廠區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問題,拓展了現代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項目已於2020年3月動工建設。

  (二)存在問題

  多年的快速增長與高強度的開發建設,使得西區產業園發展不斷走向成熟。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對標國內外最高水平,園區發展活力動力還不夠強,創新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亟待加強,高品質生活配套及公共服務還需下更大力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新舊動能接續不暢影響產業競爭力。西區產業園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導,新興產業占比較低,在培育新動能上還需下更大功夫,創新企業與創新載體也相對較少。園區製造業基礎雄厚,但精細化工、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增長乏力,對園區經濟的拉動作用有所弱化。受土地空間製約和產業布局規劃影響,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產業新業態體量較小,本土成長起來的有影響力的骨幹企業不多,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化經濟效應。由於商務商業樓宇缺乏以及片區城市形態有待提升,導致科技服務、工業設計等高端服務業相當缺乏。2020年,規上生物醫藥企業7家,產值38.67億元,僅占西區總產值的4.51%,規上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21家;高新企業為95家,僅占全區總量的4.46%,瞪羚企業為11家,僅占全區總量的4.18%。

  表3:2020年西區產業園科技情況

名稱

西區數量

全區總量

占全區比重(%)

高新技術企業(家)

95

2128

4.46

瞪羚企業(家)

11

263

4.18

孵化器(家)

2

114

1.75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製約發展持續力。西區產業園空間資源緊缺與低效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園區土地利用存在使用年限到期土地多、低效用地閑置廠房多以及公建配套、生活設施用地少“兩多一少”等問題,用地呈現“港口—工廠—城市—村莊”的混雜布局。目前,園區內共有到期土地48塊,麵積約為46.1萬平方米,集中分布在開發大道以西;空置土地62塊,麵積約為43.25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廣州保稅區。由於到期土地收回尚需時日、空置土地及低效土地激活存在資金缺口大、業主積極性不高等困難,導致產業空間供應緊缺,難以吸引優質項目落戶;部分收回的工業用地轉成商業商務用地,造成部分有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難以落戶。不少物業依照二十年前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工藝建成,總體布局、功能設施和風格不適應園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增加產業空間成為當前園區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3.生活配套布局不均降低園區吸引力。西區產業園公共服務供給和交通設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產城融合難題尚未破解。一方麵,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居民對基礎教育學位缺少反應強烈,園區內僅有青年路等傳統商業街區,高端酒店、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業態發展不足,人才公寓、文化中心、公園綠地等配套服務設施急需布局,5G網絡建設滯後,對優質企業以及優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時,由於城中村改造導致園區房源緊張,部分企業員工麵臨房租上漲或無房可租情況,直接影響員工隊伍穩定和企業生產。另一方麵,園區交通設施有待完善,與周邊地區的對外聯係通道不足。西區的進出交通多年來主要依賴開發大道,在上下班高峰時段通行壓力巨大,地鐵5號線延長線建設的施工圍蔽加劇交通堵塞現象。內部路網局部微循環不通暢,疏港交通有待完善,大部分散貨及集裝箱均通過公路運輸,貨運出入通道不足,客貨運輸混行情況較為常見,由於缺少貨車停車場造成東江大道等主要道路出現貨車無序停放的現象。

  二、發展環境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處於關鍵時期,“兩個大局”相互交織、融合交彙。合作園區麵對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的難度加大。

  (一)主要機遇

  1.我國高位推進國家級開發區創新發展釋放政策紅利。為推動國家級開發區創新提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我國提出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以激發對外經濟活力為突破口,著力提升開發區開放型經濟質量、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打造現代產業體係、完善對內對外合作平台功能、加強要素保障和資源集約利用,加快將開發區打造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開發區等國家級產業平台獲得大力支持,合作園區與國家新戰略布局的關聯更趨緊密,將為合作園區發展高端高質高新產業,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加強同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實現新一輪提升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2.“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開啟新征程拓展區域合作空間。“十四五”時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和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的加速期。粵港澳大灣區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珠三角核心區既有的區域分工格局,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有望在產業、科技、人才、體製機製等方麵產生更多的改革創新成果;廣深雙城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聯動趨勢顯著加強。合作園區作為高質量聯動番禺、南沙乃至莞深等地區的重要節點,“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將為合作園區深化與港澳更緊密更務實合作、參與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協同和製度對接提供了有利條件。

  3.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開創發展新局麵。省委省政府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將是合作園區的重要戰略機遇。廣州正全力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加快實現經濟中心、樞紐門戶、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綜合服務、社會融合等功能取得新突破,嶺南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顯,著力提升廣州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現代服務業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率先對接國際先進營商規則,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隨著一係列重大舉措的落地實施,為合作園區打造智能製造產業新高地、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貿易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

  4.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繪就新藍圖蘊藏發展新契機。麵向中長期,為強化全域空間治理、功能集成和多規合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提出構築“一岸雙軸三片”高質量發展新型發展空間,全麵提升“一岸”,構建沿江產業帶“最強最美十公裏”;全麵崛起創新大道和開放大道“雙軸”,築強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脊梁;全麵聚合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三片”,增強區域協同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合作園區作為“一岸”和“雙軸”的聚合區域,全區係列重要部署安排為合作園區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加速創新鏈補齊補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推動片區協調聯動發展及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帶來了發展契機。

  (二)麵臨挑戰

  1.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增加新的不穩定性因素。當前,全球化麵臨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發達國家推動國際經貿規則變遷,欲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重構中占得先機,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聯合其盟國對我國進行全方位遏製給園區發展進出口貿易、吸引利用外資等帶來不利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貿易流量中斷,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麵臨衝擊,給經濟發展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後續影響可能持續2-3年甚至更久。合作園區作為廣州開發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外資企業集聚、外向度較高的產業片區,首當其衝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嚴峻衝擊,給合作園區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

  2.我國經濟增長降速換擋加大經濟下行壓力。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製性、周期性問題與複雜的國際形勢相互交織,導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加大。過去依靠大量資源要素投入(勞動、資本、土地、環境)推進經濟增長已經難以為繼,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短期內難獲大幅提升,經濟結構轉型期間使得經濟體係內隱藏的內部問題和矛盾逐漸激發和暴露出來。同時,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新經濟增長動能還難以有效對衝舊動能的衰減,對經濟增速產生一定的拖累。近年來,西區產業園傳統支柱產業支撐力有所下降,新型產業尚未壯大,經濟增長後勁不足,而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減速,將給西區產業園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帶來壓力。

  3.戰略平台和重點功能區競爭加劇無法回避。國家部署暢通“雙循環”意味著戰略政策資源在沿海與內地之間的新一輪配置,國內各種類型的經濟功能區圍繞戰略平台、優質項目和各類人才爭奪張力迅速鋪開。大灣區各城市的高新區、開發區以政策組合拳和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等舉措,吸引高端要素和先進資源加快集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合作區等發展平台更是由於與港澳合作基礎良好,成為港澳人才、企業及資本最偏愛的主要地區。市內海珠、南沙、增城等地區加快完善投資環境,圍繞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南沙自貿片區、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增城開發區等片區加快興起,其角色地位可能跨越式提升。綜合來看,區域競逐愈演愈烈,將對西區產業園吸引重大項目、布局新興產業和集聚創新創業人才構成突出壓力。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全麵深化改革為統領,以智能製造、綠色轉型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增強發展新動力,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牽引,深入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緊密對接香港所需、策應灣區所向、發揮廣州所能,堅持產業高端導向,強化創新資源集聚,推動產城融合聯動,力促穗港高水平交流合作,加快實現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打造成為新時代園區轉型升級新標杆,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塑造更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加大力度集聚高素質人才隊伍和優質科技創新企業,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集中優勢資源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係統性創新提升產業能級,實現產業發展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

  ——開放合作。探索與香港建立聯係緊密、溝通高效的協同合作機製,重點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園區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製定出台促進合作園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強化一體化思維,與東莞、深圳等周邊城市重點板塊各揚所長,探索共建產業科技平台,提升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相互賦能提速,共同培育壯大新發展動能。

  ——深化改革。堅定不移走改革路,充分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和綜合保稅區等改革開放平台作用,強化改革係統集成、協同高效,注重問題導向和精準實施,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推動在標準、規則、政策等方麵有效銜接,為合作園區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產城融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發展要求,把戰略思維和合作理念貫穿始終,推動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更加協調,打造智能化、現代化基礎設施,完善商貿、居住、文化等配套設施,構建地鐵、新型有軌電車、快速公交有機銜接的新型交通體係,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促進形成戰略明晰、布局合理、協調互促的產業布局和城市格局。

  (三)戰略定位

  ——穗港智能製造合作新空間。利用穗港產業結構異質化,合作發展智能製造產業,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加強與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著力助推香港工業發展。強化與香港交通連接和規則對接,搭建穗港科技、產業聯盟平台,支持合作園區內港澳投資企業就地智能化轉型,攜手打造離岸“再工業化”的新空間和新模式,推動香港居民在合作園區就業創業。

  ——國家級開發區轉型升級新標杆。充分發揮好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用,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激發區域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結構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實施創新企業集聚、創新人才彙聚、土地集約利用、區域開放合作行動,樹立國家級開發區創新提升樣板。

  ——粵港澳大灣區產城融合新典範。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建成聯接主城區和大灣區城市的便捷交通體係,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生態文明顯著進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大灣區高水平的產城融合示範園區。

  (四)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園區發展實際,到2025年,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經濟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在服務香港“再工業化”、培育壯大創新型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等方麵取得明顯成效,產業新動能加速迸發,開放合作達到更高水平,園區品質實現明顯提升。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到“十四五”末,園區工業總產值1200億元左右,銷售總額1400億元左右。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製造業水平進一步提升,初步構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支柱,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

  ——創新實力實現新突破。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化,科技創新平台體係更加完善,創新資源集聚能力明顯增強,落地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到“十四五”末,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家,孵化器達到5家。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依托黃埔綜合保稅區作為對外開放平台的功能,探索實現區內區外聯動,接軌香港和國際規則體係取得新的進展,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區域高水平經濟協作開創新局麵,國際合作進一步拓展。

  ——園區品質得到新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持續升級,釋放更多的用地空間,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便捷高效的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智能化基礎設施係統較為完備,形成具有國際範的生態型創新園區。

  展望2035年,合作園區經濟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提升,與香港及國際規則體係全麵接軌,智能製造自主創新體係更加完善,現代化智能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更加活躍,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智能製造產業總體技術水平邁入全球先進行列,成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強勁動力源,在大灣區參與國際競爭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高質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以高站位、新理念、新思維來謀劃合作園區發展,以產業科技深度合作為抓手,吸引香港企業、香港資金、香港人才參與合作園區發展,拓展穗港智能製造合作交流新空間,開創穗莞深高水平聯動發展新局麵,助力暢通區域經濟循環,進一步促進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e08e1a9ce29b28484f315023664eda4.png

  圖1: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示意圖

  (一)精耕細作穗港深度聯動

  1.拓展科技產業合作新空間。鼓勵港澳乃至海外高端人才和優秀創新創業團隊入駐合作園區,探索聯合港澳地區大學、科研院所在合作園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應用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探索組建穗港產學研創新聯盟,加速彙聚香港及國際創新資源,攜手港澳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加強園區與港澳在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拓展製造業對接合作新模式,探索共建智能創新研究院,加快集聚一批具有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製造骨幹企業,推動一批關鍵技術轉化應用,積極爭取智能製造產業試點示範項目落地。攜手香港企業在科技服務、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開展創新合作,助力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製造業向中高端環節邁進。支持與港澳大型企業和金融集團共建“摩天工坊”、商務樓宇、園中園、商業綜合體等,加強與港澳駐穗機構和商會聯係,大力宣傳推介合作園區,吸引一批港澳優質項目進駐。

專欄1:西區與港澳產業鏈比較優勢分析

1.港澳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比較優勢突出:科技創新領域,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水平較高,在大灣區內具有獨特優勢。例如,香港科研機構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一流大學集群、十六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六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高素質人力資源豐富,每千名勞動人口中有超過6名研究工作人員;引進國際科技創新資源便利,作為國際大都會在獲取國際信息、技術、設備,引進國際科研機構,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等方麵具有優勢。現代服務業領域,香港法律體係完備且國際認可度高,例如,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商業交易保護等法律體係,為科技創新及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提供有力保障。

2.西區產業園產業鏈配套比較優勢突出:園區在精細化工、食品飲料、裝備製造、醫藥製造等製造業領域具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擁有一批優質龍頭企業,是承接港澳科技成果外溢、實現製造產業化的優選地。

3.西區產業園與港澳產業鏈重構方向:按照不同產業領域,園區與港澳在不同產業環節的比較優勢可深度合作形成新的產業鏈分工。港澳重點在產業鏈兩端做優做強,在技術研發、基礎創新和源頭創新,以及在品牌服務、市場營銷、專業服務等領域持續發揮優勢,園區重點在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市場化、製造環節技術改造、數據化和智能化領域發揮優勢與潛力,共同推動產業鏈重構,形成新的價值鏈和供應鏈體係。

  2.推動與港澳經貿規則“軟聯通”。推進與港澳在市場準入、標準認定、產權保護等方麵接軌,促進資金、人員、貨物、技術等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充分發揮黃埔綜合保稅區功能優勢,深度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爭取更多自貿區政策在園區複製推廣。探索實施“境內關外”的科技創新管理製度,爭取試點財政科技研發資金科研設備、耗材跨境自由流動的政策措施,簡化研發用途設備和樣品進出口等手續,針對特定行業和機構所需的科技創新相關物資實行目錄備案管理,推行“一次進境、分批清關”的柔性創新管理模式。推行商事服務“跨境通”“證照聯辦”,發展數據跨境服務和國際互聯網轉接業務,探索數據跨境流動、開放、融合的長效機製。探索在園區內針對部分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港澳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試點,允許具備條件的金融、建築、律師、稅務、規劃等專業服務人才,經相關部門或機構備案後,可在園區內提供專業服務。

  3.便利港澳人員創業就業生活。建設高品質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進一步推動基地與粵港澳高校、科技園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的合作,強化創業項目、人才、技術、資金、培訓及營銷等資源的定向配對。對接香港“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每年向港澳大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優質實習崗位。落實好大灣區人才稅收優惠政策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城市購房政策,推出一批服務港澳青年的人才房、公租房、共有產權房等政策性住房。支持園區與港澳互派人員學習交流和掛職,爭取試點公職人員崗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探索通過特聘雇員方式引進港澳優秀人才。支持開通穗港客運碼頭人才通關專門通道,對在合作區開展經貿活動和生活的香港人士、專門人才實行全天候自由往來。積極推動園區與港澳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麵的規則銜接,推行港澳居民自願參與內地社會保險製度,推動持有居住證的未就業港澳居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的財政補貼和社保待遇。

  (二)強化區域協同開放合作

  1.深度融入“一岸雙軸三片”新型空間。深入落實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域一體化建設部署,以黃金岸線為紐帶,推動西區疏解搬遷高汙染工業,轉型發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強生態織補修複,提升岸線景觀功能,鏈接生物島、長洲島、黃埔港,融入沿江“最強最美十公裏”產業岸線,打造成為全市東南部產業帶的重要節點。推動西區與南崗片區整體規劃、連片開發,打造“科學城—西區”穗港製造業合作、成果轉化軸線;加快西區製造業轉型升級,培育一批“中國智造”標杆企業,注重新興產業與商業商務功能布局,提升與知識城、永和、雲埔等組團的互聯互通水平,探索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成為以開放大道—開發大道為產業創新軸的重要節點。依托黃埔綜合保稅區,為科學城、知識城等重點片區各類型企業提供保稅研發、保稅物流、保稅展示等“保稅+”服務。加強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功能聯動,力爭將西區打造成為數字經濟拓展區與應用場景創新實踐區。

  2.在更高層次助力穗莞經濟協調發展。在穗莞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基礎上,深化合作園區與東莞水鄉經濟區在產業培育和園區運營等方麵的互學互鑒,探索建立跨區域長效合作機製,共同開展跨區域合作發展規劃,推動設立兩地發展基金,通過共同投資方式共建產業園區,聚焦新興產業壯大發展,建立聯合招商、共同開發、利稅共享的產業合作發展機製,統一市場準入標準,消除商事主體異地遷址變更登記隱性阻礙,統一跨區域監管標準,推動執法協作及信息共享,爭取共建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強化企業合作交流和人員人才流動,聯合打造灣區“全麵深度合作先導區”。加強與東莞鬆山湖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研發機構和重點企業合作,探索共建共享科技產業創新平台,深度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提高科技產業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3.積極參與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搶抓廣深“雙城”聯動重大機遇,探索將合作園區打造成為穗深深度聯動的重要載體。密切關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動態,積極主動加強與深圳重點產業園區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學習借鑒其在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城市更新及營商環境等方麵的創新思路和經驗做法。發揮政府部門牽線搭橋作用,充分對接深圳科技創新和優質項目資源,鼓勵深圳企業家和高端人才到合作園區考察投資環境,吸引大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優秀團隊到合作園區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活動和參與綜合改造提升工作,複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吸收轉化一批製度型開放和先行先試事項。

  4.推動國際經貿合作邁上新台階。順應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歐全麵投資協定(CAI)簽訂等最新趨勢,支持合作園區優勢企業開拓東盟國家市場,建設營銷網絡、生產基地和區域總部;促進與以色列、烏克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強化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製造、高端日化等領域協同創新發展,推動中外產業合作項目落地。夯實外資企業集聚優勢,做好外企安商穩商工作,落實國家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和放寬外資股比限製等政策,著力穩固外資產業鏈,推動數字化轉型和閉環式運作;鼓勵益海糧油、寶潔、卡爾蔡司等在地外資龍頭企業增資擴產,推進園區統籌規劃改造和過渡方案製定,強化對外資重點企業在用地空間、勞動力、交通物流等方麵的服務保障。充分發揮港澳超級聯係人優勢,鼓勵本土企業聯合港澳企業走出去,推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產業園區,帶動合作園區乃至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產品、技術、標準、管理服務等走出去。

  五、努力提高質量效益,加快推動新時代產業創新發展

  堅守實體經濟主陣地地位,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科技服務、“保稅+”產業、新型商貿三大現代服務業,優化提升高端日化、食品飲料兩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鏈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3+3+2”現代產業體係,構建“科學城—西區”港澳合作和成果轉化支線,推動產業集聚融合協調發展,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環節。

  (一)加快高端高質產業集聚

  1.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行業,鼓勵培育麵向網絡通信、智能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等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加快智能電子電器產品高端化發展和升級迭代;穩步推進超薄鋰離子電池、微電子聯接器件、綠色電池等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高精度、高密度印製線路板的研發與製造,引導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鼓勵發展特色工藝製程芯片製造,大力推動關鍵設備、終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增強集成電路封測、設備和材料環節配套能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本地化配置能力。

  高端裝備製造。大力發展汽車電子、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高端專用製造設備和檢測設備,探索在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智能物流等領域率先實現突破。爭取國內外智能裝備龍頭企業在合作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功能性機構等,延伸發展為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企業提供工業設計、技術評估、解決方案、檢測認證的第三方專業化服務企業。借助香港的科技創新資源,積極爭取省級以上重大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試點示範項目落地,加大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項目的引進,強化對智能裝備製造的底層傳感技術、信息采集和處理技術、網絡傳輸技術的研究,加強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機器人和其他智能終端產品開發和生產製造。探索由香港企業和機構打造智能裝備體驗店和舉辦麵向消費者的小型會展、產品設計分享會和討論會,讓客戶參與到產品的設計研發過程中來,使產品更加貼合客戶需求。

  生物醫藥。重點發展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基因檢測等領域,鼓勵藥物和製劑生產先進技術、新劑型工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創新藥物和生物仿製藥產業化,支持生物製藥新產品通過國際認證進入國際市場,加快生物醫藥高端專用製造設備和檢測設備、家用保健康複治療儀器、遠程醫療專用設備製造。延伸發展醫藥檢測、產業孵化、保健護理等配套服務,形成涵蓋生物製藥、醫療器械和醫療健康等內容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積極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機構開展合作,利用香港的生命科學國際化檢測、認證、標準建設能力,全麵提升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水平。鼓勵骨幹企業整合行業資源,由製造鏈向服務鏈延伸,推動“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協同發展,提升技術研發、轉化中試、生產製造等環節的競爭力。

專欄2: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項目

1.歐普康特醫項目:位於西區產業園,總投資約3.5億元(外資),用地麵積約1.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5.9萬平方米,將建成5.9萬平方米專業的FSMP廠房,打造國內一流的FSMP工廠和專業技術平台。

2.華銀健康醫療服務產業基地及總部項目:位於西區產業園,用地麵積1.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5萬平方米,投資6.5億元用於醫學檢驗、藥劑生產,達產產值80億元。

3.穗港智造冠柏醫療儀器生產基地及總部中心:擬建設全國獨家專利、核心技術的冠柏血壓計及呼吸機、麻醉機的生產及建成中國區總部。項目意向選址原廣州保稅區內5號儲備用地,麵積9317平方米(約15畝),總建築麵積約2.7萬平方米,容積率3.0,建築密度42.1%,綠化率10.8%。主要用於建設各1棟辦公樓、研發樓、廠房、營銷中心和產品展覽中心。

4.穗港智造安普澤生物醫藥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選址原廣州保稅區東江大道以東、保環北路以南約2萬平方米地塊,投資4.5億元,預計2022年起西妥昔單抗產品正式投產,2023年達產後年銷售額約10億元人民幣,稅收2億元;2023年將再投資1.9億元,進行原地增資擴產,2027年銷售額預計45億元人民幣,稅收9億元。

  2.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

  科技服務。以滿足科技創新需求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為導向,培育引進一批新型科研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務機構,聚焦發展研究開發及其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培訓、技術谘詢、技術孵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行業,支持合夥製科技服務企業發展,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研發中介和研發服務外包新業態。支持發展產品研發設計服務,推動科研院校、研發機構等麵向西區企業開展中試和技術熟化等集成服務,鼓勵科技谘詢機構、知識服務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提供網絡化、集成化的科技谘詢和知識服務。

  “保稅+”產業。全麵打造以“保稅+”為特色的保稅貿易、文化保稅、保稅研發和保稅檢測等行業,加快建設西區國際保稅商貿聚集區。充分發揮京東等電商龍頭企業和“亞鏈通”等跨境電商服務平台作用,促進跨境電商集聚發展,鼓勵和支持大灣區的工業企業通過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平台加快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和出口轉內銷業務;推進開展“網購保稅+跨境電商新零售”業務,提升消費者網購保稅消費體驗,擴大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立足文化藝術品保稅倉儲業務基礎,拓展海外藝術品展示拍賣、鑒定修複、藝術品確權質押、藝術品周邊創作等新興文化業態的聚集發展,提升藝術品貿易的國際化、便利化水平。圍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芯片和生物醫藥研發等優質企業,發揮保稅研發企業“免證(進口許可證)”“免稅(設備)”“據實核銷(耗材)”的政策優勢,鼓勵企業在綜合保稅區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業務。

  新型商貿。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鼓勵發展無人值守商店、生鮮電商、社區共享冰箱、無人貨架、無人酒店等新興零售業態,加強與商貿領域創新型龍頭企業對接,提升優化西區區級商圈。提前布局地鐵5號線東延線西區站點上蓋商業,規劃建設現代化高端商務商業樓宇,集聚新零售、商務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培育發展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影院、24小時無人健身房、主題餐廳、會員製商店、“無人銷售”商店、自動售貨機等新型業態。加大對青年路、夏園等區域既有門店進行數字化和環境氛圍的改造升級力度,積極推動建設智慧商圈。適度發展地攤經濟,探索劃定流動商販臨時疏導區,加強規範,設立共享地攤設備,定期開展評估借道經營工作。豐富社區生活服務業,推廣“互聯網+生活服務”。鼓勵企業發展以設計、定製、體驗為特點的個性化商業模式,支持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發展傳統業態,逐步實現機器人導購和強化物聯網應用。

  3.高質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高端日化。引導產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轉變,聚焦發展化妝品和洗滌品兩大市場。推動家用護理領域改革突破,支持發展口腔護理產品、功能性化妝品、節能節水型洗滌用品,聚焦發展國內有競爭優勢合成香料、食用香精等產品。做強“美妝產業”研發設計、品牌管理等高端環節,引導外資龍頭企業構建“總部+研發+C2B新智造+電子商務”體係,支持安利、寶潔、高露潔等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進行改造提升,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開展協同創新,支持規劃建設美妝博物館、專業實驗室等。強化生產品控保障,深入推進質量國際比對提升專項行動。積極發展潛力大、附加值較高的精細化工行業新興領域,推動化工產業向下遊精深加工領域延伸,鼓勵開發高性能、功能化的化工新材料,提升化工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食品飲料。聚焦綠色化、健康化、個性化、時尚化方向,優化發展食品、飲料、保健品等行業。開發清涼食品飲料,拓展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與保健食品、綠色有機食品、休閑食品;鼓勵營養型、健康型軟飲料產品的開發、生產與製造,促進糧油食品加工向健康、方便以及功能食品方向發展,加快大豆壓榨、中央廚房、消費者體驗館等項目建設。加強與電商平台、跨境電商、快遞物流龍頭企業合作,提升渠道彈性、效率和滲透率。鼓勵美讚臣、益海糧油、箭牌等龍頭企業提升規模、拓展市場,支持麥芽、味可美、仙妮蕾德等隱形冠軍企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食品研發、檢驗檢測、食品銷售、物流配送等環節,推進食品飲料機械設備技術創新與企業中間產品、最終產品製造一體化。

專欄3:高端日化與食品飲料產業重點項目

1.高露潔口腔清潔用品製造項目:位於夏港街道青年路338號,擬投資1097萬元,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擴產,完成擴產後,項目A6及A12兩條生產線能夠實施兩個類型(鋁塑管及全塑管)共4個規格(D32及D22)的牙膏管生產。按照目前比較確定的市場需求,完成產線改造的第一年至少可以實現500萬平方米新型環保全塑管的生產,減少固廢114000kg。

2.益海嘉裏灣區新製造基地項目:位於西區金博物流園珠江鋼鐵廠地塊,約19.4萬平方米,擬投資30億元,計劃建設130萬噸/年的大豆壓榨、中央廚房、冷鏈物流、塑料包材、消費者體驗館等項目以及配套的倉儲、公用設施、辦公樓等項目。

3.廣麥四期擴建項目:位於創業路2號,用地麵積0.25萬平方米,投資總額5億元,新建年產10萬噸麥芽生產線,達產產值3.6億。

  (二)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功能

  1.建設新型科技創新載體

  加強專業化高水平的創新創業綜合載體建設,引導園區內孵化器向專業型、投資型孵化器轉型,鼓勵港澳科研院所、機構和大灣區重點企業在合作園區規劃建設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等領域的專業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探索雲平台孵化、共享工廠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優先引入成長型強和成活率高的科技型企業,自主孵化一批科技型企業,依據《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黃埔人才”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相關規定,對創業英才在園區創辦企業給予50萬元創業資助及獲得股權投資機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優質項目給予100萬元創業資助,支持社會力量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依托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智造創新中心等重點項目,積極引入一批知名孵化機構,為在合作園區內成功孵化的優質項目提供專業的產業培育、高端培訓、市場引導和資金支持。

  2.紮實推進區域協同創新

  堅持創新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製度,引導園區內企業與科學城、知識城乃至大灣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產業創新聯合體。依托園區製造業基礎和企業技術需求,積極參與科技攻關項目,鼓勵采用產學研項目、校企共建實驗室及委托研發等形式,加大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研發、定向研發及跟蹤研發力度,共同推進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強化與廣州大學城在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等方麵的合作,鼓勵園區企業與高校開展研發合作,探索共建園中園、合辦跨界實驗室,協同開展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聯合開展青年人才培養,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在園區就業創業,爭取建立更加緊密的科研產業化共同體,助推園區產業創新發展。

  3.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攜手港澳聯合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轉化平台或產學研中心,開展科技成果研究開發、生產製造和市場開發;加強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澳門生產力暨技術轉移中心以及香港科技園、香港應科院、澳門大學合作,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強化技術交流和積極承接港澳重點支持發展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創新成果在園區落地應用。鼓勵廣州大學城高校科技人員帶項目、帶成果到合作園區轉化。探索聯合香港成立創投基金,推動企業投融資與孵化項目對接,增強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的股權投資供給,對投資園區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創新企業且符合條件的風險投資機構給予資金獎勵,培育一批根植本地的創新型明星企業。鼓勵港澳私募基金向西區科技創項目提供融資服務,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的信貸、保險機製。

  (三)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

  1.加快推進製造業智能轉型

  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智能裝備,廣泛應用工業互聯網促進智能化技術改造,推動製造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車間診斷、示範數字化車間、示範智能工廠。支持港澳資本傳統製造型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製、供應鏈優化,重點推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代人等路徑的產業升級改造,推動“機器換人”“無人工廠”“無人車間”示範項目落地。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重大智能製造產業試點示範項目落地,強化合作園區內智能裝備製造產業標準建設和引領作用。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嫁接互聯網社區、流量平台等渠道,大力發展新營銷模式,擴展全渠道服務能力。

  2.大力實施高質量評價試點

  探索在合作園區開展製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試點,以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為評價標準,爭取試點實行差別化政策,依法依規實施稅收、用地、供水、供電、供氣、資金等資源要素供給價格,引導企業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探索通過提高容積率、資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企業增資擴產。建立合作園區綜合信息平台,全麵掌握經營、用地、用能、排汙等基本情況,實時更新企業數據信息,有序、高效整治和淘汰“三高一低”工業企業。提高引資質量,重點引進港澳、大灣區及國際優質企業研發、財務、采購、銷售、結算等功能性機構。

  3.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支持5G與製造業企業深度融合,鼓勵通信運營商、係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製造業企業共同探索研究在5G技術條件下的協同製造與應用,開展5G+先進製造業定製化網絡建設。推動製造業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推進工業互聯網、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智能運維、供應鏈管理、售後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發揮寶潔中國數字創新中心龍頭項目帶動作用,鼓勵企業整合數字技術研究、大數據、數字化供應鏈等方麵的創新實踐,引導益海嘉裏等更多企業“上數上雲”,加速以數字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轉型升級。大力引進港澳及國際優質團隊,在工業設計、智能家居、綠色能源等細分領域共建工業互聯網平台。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園區生產製造企業和下遊具有需求的企業用戶,促進製造商和終端用戶供需精準對接。

  六、優化提升園區品質,建成充滿活力的幸福宜居園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建設高效便捷的現代化交通設施,積極推進多元活力新城改造,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探索推動存量土地盤活,大力培育合作園區綠色生產方式,努力提供更加充分的公共服務供給,加大對高端人才和各類優秀產業工人的服務保障,更好滿足合作園區居民和各類就業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建設麵向未來的現代交通設施

  1.織密交通互聯互通網絡

  建設通用機場、高端水運、跨區城軌及快速道路等多種形式互補的大交通體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加快建設穗港澳出入境大樓、穗港澳遊艇自由行碼頭,打造對接香港的高端商貿口岸;依托穗港澳直升機機場,開設更多三地互聯互通直升機航線,促進三地產業、旅遊、文化等方麵的深度合作。試點開展跨境直升機服務,支持建設跨境通用航空口岸,推進低空開放領域合作,打造穗港澳低空交通走廊。積極拓寬合作園區跨境水路航線,開通往返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尖沙咀、澳門國際機場等水上客運航線;打造水上巴士樞紐站,開通番禺、南沙和天河方向的水路航班。完善軌道交通網絡,配合推進廣州地鐵5號線延長線、25號線和黃埔區有軌電車2號線建設,加快與東莞軌道交通1號線連接,爭取CBD連接線接入西基島聯係穗港碼頭,推動在島內設置地鐵站點。加快西區—麻湧、西區—化龍過江隧道建設,打造連接東莞和番禺的快速路網。

  2.加快完善園區交通服務

  推進港前路延長線及港前路二期、臨江大道東延線、東鵬大道南延線、西區隔牆路(西出口)改造工程建設,提升與周邊功能區的快速通達能力。加快推進東江大道段(保盈大道-金碧路)13個路段公交專用道建設,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能力。規劃設置10處公共停車場,精準合理滿足停車需求,解決機動車占用道路停放等問題。結合城市更新研究開通軌道站點接駁居住小區、商務商業建築的微循環線路,完善公交站點設置,推動港灣式公交車站建設和智能化改造,開通連接合作園區全域的穿梭巴士,加強與軌道交通站點的接駁,逐漸構建完整獨立的步行和自行車慢行係統。優化交通物流通道規劃,加快推進港口疏運通道建設,推動開發大道貨運逐步向東江大道分流,合理設置貨車掉頭位,提升開放大道的通行能力,遠期以東江大道為主要貨運通道,在周邊設立貨車報關等待區,形成“客貨分離”的道路交通組織模式。

  (二)以更大決心推動園區品質提升

  1.推進多元活力新城改造

  全麵推進社區更新,對墩頭基舊村全麵更新改造,建設集合商店、街道展覽、公共藝術等鮮活的特色街市,打造具有現代都市特征的“潮”社區。完善合作區規劃功能分區布局,探索建設國際化的便捷步行網絡、街區。建立立體交織的城市開放空間,積極探索地下空間的利用開發模式,打造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樣板區。優化港口功能,借鑒國內外老港區改造經驗,針對濱水地塊進行整體改造和環境整治,植入商務、商業、旅遊等功能,策劃打造串聯工業遺產和黃埔老港、南海神廟等區域的高品質濱江創新走廊。完善文化休閑、公園綠地以及酒店、商業綜合體等配套服務設施,推動傳統產業園區向產城景融合城區轉型。

  2.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協調運營商統籌推進5G基站和網絡部署建設,爭取率先打造成為5G智慧園區。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促進工業企業設備、係統、平台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互通互聯。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加快合作園區內公共停車位智能化改造,推動實現公交站牌電子化率100%,建設完善智慧停車場,普及智慧停車誘導係統和智能充電係統,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提升道路智能化水平,及時發布實時路況、路徑導航、公交運行等交通信息,提升交通出行效率。聯合香港共同策劃將西基島打造成為以綠色建造、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園中園,推動合作園區內城市更新改造項目、新建產業、地產項目應用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助力打造綠色智慧園區。

  3.創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

  嚴守工業產業區塊,加快推進片區低效閑置用地清理,鼓勵通過加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等方式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探索舊廠自行改造與公開出讓收益相當的激勵機製,爭取上級允許開展對具備土地獨立分宗條件的工業物業產權進行分割的改革試點。強化集約用地導向,對符合規劃的低效廠房,土地使用權人在按政策要求補繳出讓金的情況下,可申請將地塊調整為新型產業用地。試點部分工業用地垂直兼容,建立容積率調節機製,建設一批“摩天工坊”,引導工業“上樓”。支持合作園區探索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規模指標騰挪轉換創新模式,創建國家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試點,允許使用省預下達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解決合作園區用地緊缺問題。探索舊改產業空間、返還集體物業的批量授權,打造短期讓利、長期紅利持續分享的盈利模式組合和政策保障體係,形成區域性產業空間成本窪地。

  4.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引導企業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建設改造廠房,合理布局廠區能量流、物質流路徑,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製,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創建現代綠色型工廠和引導綠色生產。以食品飲料、日化用品等行業重點企業為依托,探索建立集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係於一體的綠色供應鏈體係。加快貫徹推進“碳達峰”,加強與香港在節能、環保、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麵的交流合作,強化節能降耗和資源循環利用。強化綠色監管,加強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大節能環保監察力度。大力推動碼頭、港口綜合整治提升,淘汰落後、低端、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散貨碼頭和煤碼頭;積極推進黃埔電廠氣代煤項目,加快對恒運電廠、配套西基煤廠、油庫等汙染企業的搬遷或改造,大力推進管樁廠、汙水處理廠的原址改造;持續改善水環境,對墩頭湧、鶴子坦湧、南灣湧和橫滘河沿線開展濱水地區整體改造和環境整治。

  (三)有效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保障

  1.加大教育醫療有效供給

  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推進基礎教育設施增量提質,規劃新增九年一貫製學校、小學及幼兒園等教育設施,探索在合作園區與香港知名學校開展合作,共建港人子弟學校、幼兒園及“姊妹學校”;支持港澳乃至國內外高水平高等院校在合作園區成立特色產業學院或舉辦培訓班。推進黃埔區人民醫院(廣州開發區醫院)西區院區統籌建設區域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規劃新增社區衛生站,密切與港澳醫療結構合作,鼓勵和支持港澳醫療服務提供主體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係,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和對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係;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重點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基層衛生人員的專業培訓,健全應急防護物資儲備保障,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2.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建設

  建設景城融合、內外兼修的高顏值現代化園區,精心策劃建設工業遺址公園、工業博物館、展覽館和濱江公園等多個文化項目,結合東滘湧、西滘湧、南灣湧濱水景觀帶規劃開敞空間,設置多個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塑造獨具特色的休閑空間。增設青少年活動中心和獨立的兒童活動場地,探索在沿江區域新建一批全民健身設施,修建健身步道或體育公園等,高標準建設圖書館及文化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選取老舊房屋進行粉刷和改造提升,打造成為有特色的社區文化牆或巨幅塗鴉黑板;適度保留有價值的工業老建築,探索將塔吊、海事塔、軌道、油罐等工業風設施融入到公共空間之中,適度引入若幹個文化項目,形成獨特的濱水區文化藝術景觀,彙集多層次綠地景觀係統,並利用沿江步道在各公共設施之間形成串聯,方便市民及遊客通過步行到達。

  3.集聚用好各類青年才俊

  充分利用“黃埔工匠”品牌,緊抓中國(黃埔)工匠學院規劃建設契機,培養精準適用、產業急需的複合型技能人才。聯動廣州大學城、全市及港澳知名高等院校、智庫,圍繞園區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推進校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平台建設,聯合培養一批專業型技術型工業人才。探索建立人才、企業雙向流動機製,通過規劃谘詢、項目合作、成果轉化、聯合研發、技術引進、短期聘用等方式,推進產業人才資源共享。嚴格落實各級各項人才政策,進一步營造優質貼心的人才服務環境,在醫療服務、子女教育、安居住房、配偶就業等方麵為高端人才提供服務保障。加大人才公寓、共有產權房統建力度,鼓勵配套建設產業工人住房,針對基層員工租房難租房貴等問題,由政府聯合企業在園區鄰近區域承租整棟樓房並進行改造,以低於市場租金一定比例的價格優先提供給符合條件的企業員工。

  七、堅持黨的全麵領導,凝心聚力保障規劃實施

  (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

  堅決貫徹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根本要求,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合作園區“十四五”規劃編製實施的全過程。加強合作園區“十四五”規劃的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多層次、常態化的協調配合工作機製,加強與職能部門、行業部門之間的溝通,有序推進“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任務,形成黨領導合作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強大合力。

  (二)積極爭取政策支持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政策疊加協同作用,研究製定支持合作園區開發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爭取早日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支持將合作園區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納入大灣區廣東省重大項目清單,爭取省支持授權合作園區製定相關港澳專業人才執業管理辦法(國家法律法規不允許的除外),探索在存量用地二次開發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創新性推出涵蓋稅收、人才、土地價格、租金補貼、用地、能耗、金融方麵的扶持政策。

  (三)完善風險防控機製

  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始終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握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充分認識中美經貿摩擦常態化、複雜化態勢,加強分析研判,完善企業重大危機預警救助和貿易摩擦應對機製,穩妥防範化解產業鏈過快、大麵積向外轉移風險。注重防範處置風險過程中的衍生風險、次生災害,提前做好相關政策試點等方麵的風險評價和防控預案,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規劃編製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應用,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執行中的困難和問題。

  (四)強化發展規劃實施

  強化合作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與市、區級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有機銜接,確保發展規劃在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上方向一致。細化分解合作園區“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做好重大事項的跟進研究,注重以規劃帶動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合作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落到實處。提高規劃知曉度和執行力,最大限度凝聚合作園區改革創新、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共識和合力。


附件

  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

  (西區產業園)基本概況

  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是以廣州開發區西區產業園為主體,麵積19.1平方公裏,是穗港智造合作區(總麵積56.39平方公裏)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及與香港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飲料兩大傳統支柱產業智能化製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支柱產業,強化科技服務、“保稅+”產業和新型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西區產業園隸屬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開發區最重要的製造業聚集區之一,坐落於黃埔區最南端,處於珠江、東江交彙的三角地帶,是1984年國家首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源地,規劃麵積9.6平方公裏,其中工業用地6平方公裏。

c1cac5132fc989e8901f8a2cdb39eaa.png

  穗港智造合作區空間範圍圖

4d81867fac8be6fd18bfbfae57ad72f.png

  穗港智造合作區智能製造合作園區(西區產業園)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區位示意圖

e3d9f9b9763cfcb8f540c4776c25d5a.png

  西區產業園空間範圍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