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直屬各單位;黃埔區各街道、鎮,區府屬各單位;天河科技園管委會,黃花崗科技園管委會,廣州民營科技園管委會,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有限公司:
現將《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如遇問題,請徑向區科技局反映。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2021年10月11日
前言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廣州高新區)是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國家高新區之一,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廣州民營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和南沙資訊科技園組成“一區五園”發展格局,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合署辦公,實行“五區合一”的管理體製,與廣州市黃埔區深度融合發展。“十三五”時期,廣州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複雜,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深入推進,“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為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路徑。“十四五”時期,廣州高新區將主動擔當國家使命,緊抓交彙疊加的曆史性機遇,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創新、製度創新,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精神,特製定本規劃,實施年限為2021至2025年。
一、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廣州高新區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目標,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經濟綜合實力、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培育、開放合作、營商環境改革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綜合排名位居全國國家高新區第6位。
1.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2020年,廣州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72.3億元,比2015年(1413.7億元)年均增長22.95%;火炬入統企業營業收入12831.4億元,比2015年(5365.7億元)年均增長19.05%;火炬入統企業工業總產值7704.8億元,比2015年(3943.7億元)年均增長14.33%,占全市半壁江山;財政總收入1303.8億元,比2015年(620.4億元)年均增長16.01%;2020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第6名,比2015年(第11名)上升5名。
圖1-1. 2015-2020年主要經濟指情況
圖1-2. 2015-2020年綜合排名變化情況
2.創新能級實現大躍升。重磅創新資源加速集聚,鍾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總部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廣州科學城,建設了生物島實驗室(全省首批認定的4個省實驗室之一),引進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慧眼大設施等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建設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創新中心,認定8家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全省共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7家)數量占全省1/10,集聚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000家。成為中小企業辦大事的典範,2020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3545家,是2015年(518家)的6.8倍;科創板上市企業5家(全市共6家);區遴選瞪羚(培育)企業413家,是2015年(147家)的2.8倍。高層次人才引育成效顯著,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超過1000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鍾南山、張伯禮、施一公、王曉東、趙宇亮、謝曉亮、徐濤等院士91名。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孵化器集群,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家,比2015年(16家)增加12家;科技部備案眾創空間24家,比2015年(3家)增加21家;科技企業加速器14家,比2015年(10家)增加4家。科技金融特色鮮明,引入500億規模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200億規模國投(廣東)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60億規模的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設立50億元黃埔人才基金、灣區氫能產業基金、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金等灣區概念基金。
3.新興產業駛入快車道。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集聚百濟神州、諾誠健華、百奧泰、奇績醫藥、達安基因、金域醫學等企業超1000家。其中,奇績醫藥的“金蓉顆粒”獲得近年來區內企業首張新藥證書,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獲批國內上市,百奧泰研製的“格樂立”成為國內獲批的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潔特生物自主研發的3D細胞培養支架在“生物實驗室高端耗材”方麵打破國外醫藥巨頭壟斷。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集聚LG、創維、視源、京信通信、粵芯、方邦電子等1200多家企業。其中,LG 8.5代OLED生產線是全球尺寸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顯示項目,粵芯建成廣州第一條、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方邦電子成為國內首家研發出電磁屏蔽膜的企業。人工智能領域擁有明珞裝備、瑞鬆科技、億航、廣電運通、廣州數控、文遠知行、創新奇智、麥倫科技等已入庫人工智能企業130多家。其中,文遠知行L4級自動駕駛成功試驗,麥侖科技自主研發仙人掌智能係統在推廣應用,明珞汽車是全球唯一一家實現數字化工廠虛擬製造與工業物聯網大數據應用落地的智能製造企業。新能源領域產業鏈完善,獲批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能源裝備生產、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擁有南方電網、協鑫等龍頭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充電樁、加氫站加快布局,已建成2座加氫站。新材料領域快速發展,高端金屬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領域產業集聚度較高,新能源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領域發展迅速,培育出金發科技、毅昌科技等代表性企業,建有華南新材料創新園、中新知識城碳纖維基地等專業園區,在“三條圍”片區規劃約1平方公裏的中國新材料CID(中央創新區)。納米產業嶄露頭角,出台“納米10條”,引進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在知識城規劃1.1平方公裏的納米創新產業集聚區,正在建設千億級納米產業集群,打造“中國納米穀”。
4.開放合作取得新碩果。深度融通港澳創新資源,打造穗港智造合作區和穗港科技合作園,圍繞產業創新、科技創新等方麵與香港開展深入合作;建立澳門青年人創新創業部落、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等各類粵港澳創新創業平台;生物島實驗室、香雪製藥、金域醫學等區內科研院所、企業與港澳高校合作持續推進。國際合作開新章,國務院批複同意《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海絲知識中心、國際數字樞紐等重大平台加速集聚,推動中新雙方在科技創新、教育培訓、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麵的合作取得新進展;與烏克蘭、以色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不斷強化,生物醫藥與健康、機器人、氫能源等領域協同創新成效顯著;中國—沙特吉讚產業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跨區域合作共建取得新突破,與北京亦莊共建京廣協同創新中心,廣清產業園獲評國家級共享協同發展園區,與重慶銅梁、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產業合作持續推進。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升級取得新進展,國務院批複同意廣州保稅物流園區整合優化為廣州黃埔綜合保稅區。
5.營商環境改革見成效。營商環境改革品牌享譽全國,獲批首個“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12345”審批模式、政策兌現、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多項改革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廣州高新區核心園區科學城連續兩年(2018-2019)憑借“雙創”成效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獲頒聯合國“2019年度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大獎”。連續兩年相關改革探索作為廣東省唯一代表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榮獲中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最佳示範區獎。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機構“矩陣”,在北上廣深四個特大城市中成立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局,承擔統籌全區營商環境改革和監督考核任務;設立廣東省首個行政審批局,實現企業投資建設項目“一枚印章管審批”;優化設立全國首個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專門破解企業項目建設周期長等“痛點”“堵點”“難點”問題。“金鑲玉”政策體係不斷豐富,出台四個“黃金10條”、兩個“美玉10條”、“新基建10條”、“生物製藥10條”、“港澳青創10條”、“納米10條”、“5G10條”、“氫能10條”、“金融10條”、“區塊鏈10條”、“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海外尖端人才8條”、“瞪羚10條”、“工業互聯網10條”等多項重磅政策。成為全國行政審批標兵,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率先實現工程建設審批“一枚印章管審批”,打造“來了就辦、一次搞掂”“承諾製信任審批”“訂製式審批服務”,成功破解審批“萬裏長征圖”;全國首創“區塊鏈+AI”商事服務模式,實現“全天候、零見麵、一鍵辦”;全國首推100項“智能秒批”事項清單,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優勢資源,實現從“人工秒批”向“智能秒批”的新跨越。知識產權綜改試驗持續深化,單獨設置知識產權局,成立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發行全國首支純專利權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落地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保單。
6.園區功能品質再升級。知識城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複。科學城“擴容、提質、增效”成效明顯,啟動黃埔實驗室建設,積極打造“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獲批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黃埔港打開功能轉型新局麵,黃埔國際郵輪城、穗港碼頭加快建設。生物島加速集聚高端創新項目,建設國家實驗室重要承載區,國際生物醫藥創新中心雛形初現。天河科技園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引領的特色產業體係,集聚了網易、北明、佳都等龍頭企業。廣州民營科技園不斷深化民營經濟改革創新,形成了民營龍頭企業引領的裝備製造、智能家居、美麗健康等重點產業集群。黃花崗科技園獲國家廣電總局授予“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園區”,獲批建設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南沙資訊科技園與香港的合作不斷深化,成為粵港科技合作典範。交通設施不斷完善,核心區建成地鐵線路5條;有軌電車1號線全線通車,2號線已開工;建設穗港澳空中連廊,開通廣州首條跨境直升機航線;開通全球首條5G公交運營線路,投放電動公交超1100輛。教育配套全麵覆蓋,擁有學校209所,其中重點高中5所、重點初中小學46所、國際名校4所。醫療資源加速集聚,擁有各類醫院32家,其中三級甲等或三級特等醫院6家。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全區綠地麵積5489公頃,擁有羊城新八景“科城錦繡”、蘿崗香雪公園等公園,實現“500米見園”目標。
總體而言,“十三五”期間,廣州高新區在經濟總量增長、創新能力提升、營商環境改革等方麵取得豐碩成果,但也麵臨一些亟待解決的痛點。一是原始創新能力欠缺。大科學裝置仍處於初步布局階段,人類細胞譜係剛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推薦名單,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新動工建設,而合肥已建成3個大科學裝置,鬆山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於2018年建成使用;缺少高水平大學,僅在今年新引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建設研究院/研究生院,而中關村、深圳、合肥、西安等早已布局多所大學。二是新經濟發展薄弱。新經濟活躍度明顯低於其它一流園區,如中關村、成都、杭州等近年來大力推進“城市大腦”、應用場景、產業共治等新經濟產業生態建設,引領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此外,目前全區仍沒有獨角獸企業。三是經濟發展存在路徑依賴。從近年全區重大項目引進情況以及政策支持對象來看,目前全區經濟發展仍然依靠大項目、大投資拉動,對創新創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較小。
表1-1. 廣州高新區“十三五”發展目標完成情況
(二)“十四五”發展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1.後疫情時代,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新冠疫情推動新經濟進入爆發式發展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變革深入演進,驅動產業形態、產業組織、生產方式、區域創新體係、城市發展邏輯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跨界融合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區域之間、技術之間、產業領域之間相互滲透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產業組織從傳統產業集聚、集群逐漸向共創共享、相互賦能的產業創新共同體演變。新舊生產方式換場,硬科技、獨角獸、場景成為新時代新生產的主題詞。區域創新體係從垂直分工的“線性創新”到互動的“網絡型創新”,正在加速向能量流動的“創新創業生態”演變。科技賦能城市,“人本、創新、開放、活力、智慧、場景”成為未來城市的關鍵特征。
2.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愈發激烈,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搶占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及信息通信技術等前沿科技製高點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也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更加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係。同時,中美經貿摩擦波動性越來越大、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市場萎縮等不利局麵交彙疊加。新形勢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打造發展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3.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國家高新區承擔著建設“兩區”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製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是地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20〕7號)提出,國家高新區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綠色生態園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注入源頭活水和創新動力。
4.“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疊加,區域協調發展邁入新征程。著眼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大戰略,也對廣州作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廣東省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強化廣州、深圳“雙核”聯動作用,增強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及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內生發展動力。緊抓“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和橫琴、前海重大平台建設等利好疊加“化學效應”“乘數效應”,最大幅度提升改革效能,溢出創新紅利,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新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及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緊抓“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戰略機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的總目標,實施“原始創新、產業創新、開放創新、治理創新”四大創新路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先進製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之路,為廣州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廣東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提升原創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突出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推動更多“從1到100”的成果產業化。
2.堅持數字升級,夯實產業根基。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持續補鏈、穩鏈、強鏈、控鏈,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3.堅持內外循環,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借力“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機遇,全速融入“一核一帶一區”,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4.堅持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在改革中謀發展、在創新中求突破,把營商環境作為先手棋,在政務服務、政策體係、管理體製機製、綠色發展等方麵先行先試,完善創新治理體係。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廣州高新區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國家高新區前5位。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引領,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一流高校為支撐的戰略創新集群,集聚一批以戰略科學家為引領的創新創業人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誕生1-2家對全球創新格局具有重要影響的平台型企業,建成一批中試驗證與應用示範基地,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形成一批改變世界的前沿技術成果,形成完善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係,創新鏈整體效能明顯提高。
——兩大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形成了貫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整體競爭力進入全國乃至全球前列,在生物製藥、高端醫療器械、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測序等細分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工業總產值達到千億。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一代網絡通信、軟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細分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工業總產值達到三千億。以“萬億製造”為目標,築牢產業發展“四梁八柱”,持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開放型經濟體製的新優勢全麵凸顯,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持續發揮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生物島為核心區,天河科技園、廣州民營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南沙資訊科技園4個分園區統籌協同發展新機製;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建設,與港澳、深圳等地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形成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創新示範區,與新加坡、烏克蘭、以色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進一步深化,開創對外合作新局麵。
——營商環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構建現代化創新治理體係方麵走在全國前列。高水平創建國家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全球最好最優,持續優化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在政務服務、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際規則銜接、跨境貿易等方麵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一區多園”以及“多區疊加”的管理體製機製進一步優化,國企集團建設運營市場化水平明顯提升;圍繞新經濟、新物種發展需求,探索多項新經濟製度與政策突破;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綠色生態深度賦能園區綠色轉型,爭取率先實現“碳達峰”。
表2-1. 廣州高新區“十四五”發展目標
三、強化四區四中心主平台作用,推進一區多園協同發展
立足各個園區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明確高新區核心區四區四中心與四大分園區的功能定位,打造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協同合作的“一區多園”發展格局,以空間協同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承載力。
(一)強化核心區示範引領作用
1.知識城。把握升級為中新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機遇,貫徹落實《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的總體定位,以彙聚知識型人才、發展知識經濟為主線,全麵推動知識創新、機製創新、製度創新,開辟開放合作新路徑。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建設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慧眼大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黃埔先進材料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以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等院校。深化國家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破除製約知識產權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深化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城市治理等領域的合作,打造成為中新兩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新典範。
2.科學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科學城作出的“五年實現更大變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的總體定位,深入推進創新功能提升、體製機製創新和空間擴容提質。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以及中科院係列大院大所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圍繞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加強重大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踐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深入開展擴容提質,構建產研融合的科技創新集聚軸和先進製造業提升軸,形成“一核三區兩軸”創新發展新格局。
3.黃埔港。把握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機遇,圍繞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的新貿易創新中心的總體定位,以激發黃埔港新活力為核心,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港口經濟、航運經濟發展,提升黃埔“古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影響力。加快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中國遊戲軟件穀、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將軍山數字創新園建設。構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生態,以多元場景應用為抓手,強化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範區。加快建設黃埔國際郵輪城,大力發展高端港口經濟和特色航運經濟,引進新型跨境電商、數字貿易、智能貿易等新業態,打通海上物流大通道和數字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全球接單、廣州分撥、國內生產”的國際貿易樞紐。
4.生物島。圍繞建設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研發中心的總體定位,以創建國家實驗室為抓手,大力推進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原始創新資源集聚和創新政策突破。整合廣州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台資源,集聚全球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頂尖人才、研發機構,創建國家實驗室。全力推進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區,爭取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相關政策先行先試。持續提升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國際影響力,打造生物醫藥領域的“達沃斯”論壇。強化5G在生物島的示範應用,加快5G自動駕駛綜合應用示範島建設。
(二)推動各分園協同聯動發展
1.天河科技園。充分發揮園區位於中心城區、周邊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特色鮮明的優勢,依托網易、佳都、北明軟件等行業龍頭企業,鞏固發展軟件、移動互聯網、地理信息3大優勢領域,重點發展大數據、數字創意、物聯網、信息安全、電子商務5大主導領域,積極培育人工智能、雲計算2個前沿領域,打造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2.廣州民營科技園。發揮民營經濟活躍的優勢,重點發展未來產業、軌道交通、智能家居、美麗健康,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智能汽車及自動駕駛、下一代通信技術、類腦智能、激光等離子體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打造中國民營企業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及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深化民營經濟改革創新探索,營造有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積極創建國家民營經濟改革創新試驗區。
3.黃花崗科技園。發揮位於廣州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高標準建設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區,推進科技“矽巷”、“矽樓”、創新街區、創新園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之芯”。
4.南沙資訊科技園。發揮位於珠三角地理幾何中心的優勢,聚焦發展資訊科技產業,打造高新科技和資訊科技的研究和製造中心;依托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等平台載體,主動對接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吸引香港、國際的人才、資本等創新資源在園區集聚。
四、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全麵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築人才集聚高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
(一)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1.集聚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資源。堅持“四個麵向”,擔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的使命,布局建設黃埔實驗室啟動園區、黃埔實驗室總部園區兩大實驗室園區。全力創建廣州實驗室、生物島實驗室,爭取張江實驗室等國家實驗室在高新區建設廣州基地;加快推進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慧眼大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等高水平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牽頭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化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係。探索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資源開放共享機製,支持多元主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協同攻關,提高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交叉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
2.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體係。全麵加強與中科院合作,成建製、成體係引進國家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國家科研力量,加快推動廣東省新黃埔中醫藥聯合創新研究院、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係統應用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建設,支持開展原創性研發活動,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區域和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圍繞科技創新需求,支持多元主體投資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聚焦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並建立分類評價體係,科學合理設置評價指標,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
3.集聚用好國內外高校資源。持續深化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一流大學的合作,探索靈活的管理體製和市場化的運營機製,進一步釋放清華珠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學華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創新效能,讓高校的科研資源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設,打造若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共建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價值鏈。
4.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等國內外重大科學計劃以及廣東省、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生命科學、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產業創新平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對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實行“揭榜掛帥”,支持與區內企業聯合攻關解決本區重點發展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支持重大創新成果推廣應用,鼓勵企業訂購區內填補國內空白重大創新產品;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對首台(套)等創新產品采用首購、訂購等方式采購,促進首台(套)產品研發和示範應用。
(二)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
1.引進以戰略科學家為引領的高層次人才。實施戰略科學家合夥人計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5G、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領域,梳理建立領軍人才庫,重點篩選出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學科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台、“海外尖端人才8條”等人才新政以及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全球尖端科學家。支持科研院校、企業通過顧問指導、退休返聘、短期兼職、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團隊帶頭人全權負責製,賦予戰略科學家、產業頂尖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
2.集聚企業家、投資人、技術經理人為主的經管人才。探索“科學家+企業家”發展模式,開展培育科學企業家計劃,培育一批既懂科學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科學企業家。支持開辦黃埔創業學院、創客學院、企業家洞見能力提升班等,加速培育一批富有國際視野和洞見力的頂尖企業家。引進優質投資機構和投資人,支持一批優秀企業家向風險投資人轉型。培養技術經理人,開展技術經理人初、中、高級培訓,鼓勵科研人員轉型成為技術經理人;將技術轉移服務人才納入科技人才(團隊)引進範疇,爭取技術經理人納入職稱評審範圍。
3.培育以精工巧匠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支持區內骨幹企業等與高等學校共建共管現代產業學院,培養高技能人才。支持企業、行業組織等投資建設技能人才培訓平台、應用型職業大學、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實現“課堂—實驗室—工程化平台—中試基地—產業化基地”無縫式銜接。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支持理工科優勢突出的高校建設卓越製造人才培養基地。鼓勵職業院校、培訓機構或行業組織與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促進人才動手能力更接近企業實際需求。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倡導弘揚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營造“黃埔工匠”文化氛圍。
4.打造人力資本運營中心。深入開展國家火炬創新學院建設試點。高標準建設黃埔大學、黃埔商學院、大灣區科技創業學院,創建國內領先的商業管理及人才培訓品牌。建設並完善黃埔人才大智庫,打造全國一流人才信息智聯平台。整合人力資源中介、勞務、培訓、獵頭等服務機構,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持續提升“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務品牌,以高技術社區的理念建設一批人才公寓、住宅小區、養老公寓以及教育、醫療、商業、休閑娛樂、文化交流設施等,打造有歸屬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三)推動民營科技企業爆發式成長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強做優。踐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在生物醫藥與健康、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等領域,扶持一批攻關“卡脖子”技術的科技型民營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的財政支持,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製定企業科技創新戰略、建立內部研發平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等。擴大麵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供給,支持科技服務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轉移、融資對接等專業化服務。
2.打造瞪羚獨角獸總部集聚區。優化完善瞪羚、獨角獸等新物種企業遴選機製,持續挖掘一批高成長企業。開展資源鏈接,密切跟蹤國內外高成長企業對外布局情況,有針對性地圍繞主導產業領域引入一批高成長企業。完善高成長企業服務體係,聯合專業機構力量,圍繞企業成長需求,提供商業模式概念驗證、創業加速、場景對接等服務。探索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瞪羚獨角獸發展論壇,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瞪羚獨角獸總部集聚區,塑造廣州高新區高成長企業品牌。
3.推動大企業平台化轉型發展。鼓勵大企業搭建技術開源平台、公共技術平台、新型研發機構等開放式創新平台以及創客社群、眾創平台等創業平台,推動技術成果、信息數據、投融資服務等資源互聯互通與開放共享,培育更多優質項目和企業。支持大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專業化眾創空間,建立員工創客化、組織平台化的內部管理模式,利用自身技術、資本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為內外部的小微創新創業主體賦能,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
4.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加強原始創新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成果轉化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並購基金、知識產權基金等多類別基金建設。支持商業銀行設立科技分行或知識產權金融專營機構、債轉股基金等,開展製造業批發式融資創新試點。支持商業銀行與風投機構合作創新投貸聯動模式,鼓勵融資租賃機構開展“租賃+風投”業務。優化“融資對接—投資路演—上市培訓—行業交流”企業上市服務體係,推動企業赴科創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探索成立大灣區金融科技公司,建設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區。
(四)打通三大渠道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1.推動孵化器集群提質增效。對孵化器集群實施分類管理,集成政策資源將若幹優秀國家級孵化器打造成為標杆性品牌孵化器;按照不同運營主體所具備的資源條件,有針對性地鼓勵、引導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孵化器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運營管理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建立更加嚴格的考核評價機製,及時淘汰、撤銷一批不合格的孵化器。優化完善廣州火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強化服務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家、大院大所等方麵的職能,打造企業家創新創業服務品牌——“灣頂彙”。積極承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等有全國影響力的活動,積極謀劃打造具有廣州高新區區域特色的“雙創”品牌,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2.建設中試驗證與成果轉化平台。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成果轉化試點,建設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基地等成果轉化平台,推動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持建設微納加工測試中試線、廣東省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台、具備全能力GLP實驗室及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國家級藥物安全評價中心。強化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廣州)建設,打造國家石墨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檢測認證和標準計量平台。發展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建設有影響力的技術交易平台。
3.加大應用場景開放力度。以未來視角推進場景研究,充分挖掘區內外瞪羚(培育)、(潛在)獨角獸企業場景需求和流量經濟優勢,係統梳理政府可提供的場景資源,研究製定廣州高新區新興產業應用場景建設方案,梳理場景機會清單,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營造場景創新及推廣應用的良好政策環境。探索建立先行先試免責機製,向社會發布場景機會清單並配備必要資源,通過公開招募、企業對接、開放合作等方式,吸引一批創新型企業、“科技探路者”、投資人等多元主體,麵向公共安全、公共交通、醫療健康等領域,打造一批專業化場景試驗場,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成熟應用。
五、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產業集群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實施“萬億製造”計劃,做強做優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賽道,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一)培育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1.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全力建設廣州實驗室,加快建設人類細胞譜係大科學研究設施,支持生物島實驗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廣東省新黃埔中醫藥聯合創新研究院、納米生物安全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支持百濟神州、諾誠健華、達安基因、萬孚生物、金域醫學、香雪製藥等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積極推動生物製藥、分子診斷、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中成藥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支持燃石醫學、邁普醫學、百奧泰等創新型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發展基因測序、高端醫療器械、重組蛋白與單抗藥物、新型疫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領域。大力引進和培育合同研發機構(CR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DMO)、藥物非臨床評價機構(GLP)等服務機構,建立一批產業中試平台、安全評價中心、臨床研究醫院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逐步打造產學研醫用的完整產業鏈條。
2.建設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新型顯示領域,加快建設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依托樂金顯示、聚華顯示、視源電子、廣州創維等企業,重點發展高世代OLED、AMOLED、Mini/Micro-LED、QLED、印刷顯示、激光顯示、3D顯示、全息顯示、電子紙柔性顯示、有機柔性顯示、石墨烯顯示等,打造國際新型顯示之都。集成電路領域,瞄準特色工藝、SOI材料和IDM模式三大方向,支持芯片設計企業做大做強,補齊封裝測試等薄弱環節,擴大設備材料等配套產業規模。打造集“設計—製造—封測—配套”於一體的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園區,推動粵芯二三期、光掩模、中科飛測、盈驊科技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核心承載區。新一代網絡通信領域,依托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台以及海格通信、國盾量子等企業,重點發展北鬥導航、量子通信、5G等領域。軟件產業領域,積極布局建設工業軟件產業發展中心,依托國邁科技、北明軟件、多益網絡、網易等企業,重點發展信息安全、網絡遊戲等領域。
3.培育六大前沿新賽道。納米科技領域,依托納米國家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平台,著力突破智能納米藥物、納米診療設備、納米機電係統、納米催化技術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納米穀。人工智能領域,依托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廣州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等重點平台以及明珞裝備、瑞鬆智能、億航、百度、文遠知行、麥侖科技等企業,加強智能成套裝備、機器人、自動駕駛、機器視覺、語音交互應用、生物特征識別等領域的研發攻關。區塊鏈領域,重點支持區塊鏈加密算法、分布式數據儲存、點對點傳輸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推動區塊鏈在政務服務、科技金融等領域應用。新材料領域,著力打造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依托金發科技、方邦電子、天賜高新等企業,重點發展新型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等。新能源汽車領域,依托小鵬汽車等,布局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動力電池、三電係統、動力總成等核心零部件。氫能源領域,積極參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建設,依托氫豐氫能院士工作站(氫能創新中心)、中德氫能源研究院、鴻基創能等平台和企業,發展氫能製備、存儲、應用。
(二)加速生產生活數字化升級
1.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圍繞智能製造核心基礎部件、嵌入式工業芯片、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係統集成和成果中試轉化,構建智能製造關鍵技術體係,提升核心部件、係統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生產裝備、生產過程智能化,大力推廣“機器換人”,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等。大力支持航天雲網、阿裏雲工業互聯網等平台企業發展,分階段推動區內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促進“製造+服務”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和推廣個性化定製等服務型製造新模式,引導製造業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故障診斷、遠程運維等產業鏈延伸服務。
2.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人口密集區、商業網點以及公共服務重點區5G網絡連續深度覆蓋。推進千兆光纖進園區、進工廠,百兆寬帶上桌麵、進產線。支持建設麵向垂直行業和重點領域低時延邊緣數據中心、算力中心、域名根服務器,完善互聯網國際出入口、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高性能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推動百度車路協同智慧交通、廣州國際氫能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打造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慧路燈、充電樁、智慧零售終端體係等一批新型市政基礎設施,促進公共交通、市政公用設施、地下空間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與升級。
3.挖掘數據價值提升數字治理水平。加快在數據確權、數據流動、個人數據保護等領域探索數據安全治理模式,探索開展數據確權流通“沙盒試驗”。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運營商等各類組織主動開放數據,以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行業為突破口,促進數據共享、流通與價值變現。支持圍繞重點行業建設工業數據空間,逐步建立工業數據資源池和流通管理平台,鼓勵平台和製造企業開放數據資源目錄清單,開展工業數據交易流通試點,研發支撐工業數據可信流通的解決方案,率先形成工業數據交易規則體係。製定麵向數字經濟的審慎包容監管製度,鼓勵推行免罰清單等容錯監管方式。
(三)強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素供給
1.完善產業鏈提升工作機製。加強對產業鏈精準招商的前瞻性戰略謀劃,研究製定產業鏈招商指導目錄、實施方案等,瞄準全球前沿科技、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核心領軍人才、產業鏈上下遊關鍵環節等,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建鏈延鏈。積極探索資本招商,充分發揮國資投資平台作用,主動與各類金融機構、投資機構聯動,運用聯合投資、參股基金等多種方式,構建機製靈活、廣覆蓋的招商引資基金叢林,通過投資推動重點企業和產業做大做強,實現國資保值增值。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終身服務”,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企業落地建設服務平台,聯動、銜接各職能部門,推動動工項目落地生根,加速落地項目開花結果。
2.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深入開展省“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堅持總體規劃、分批實施、總量平衡。完善“1+20”配套政策,推動審批“流程再造”,實現審查程序再簡化、審批周期再壓縮。實行全區頂層圖、街鎮攻堅圖、項目施工圖“三圖合一”,建立掛點包幹、共商共謀、合力推進的聯動作戰機製。鼓勵“工改工”“工改新”,推動“工業上樓”,建設“摩天工坊”,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加快導入高新技術產業。
3.探索新型產業組織形式。探索以汽車、化工、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為試點,梳理整合產業鏈上下遊相關資源,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上遊調用相關製造資源,中遊整合軟件與係統開發,下遊聯動市場需求,構建企業、研發機構、投資機構、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參與的產業創新共同體。支持龍頭企業打造產業互聯網,串聯區內外產業和創新資源,優化提升供給能力,打造數據驅動、平台賦能、場景再造、敏捷供應的全新生產組織方式,為上下遊企業提供技術賦能、資本賦能、人才賦能、運營賦能,提升產業效率、降低產業運營成本。
六、發揮灣頂明珠優勢,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把握“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同時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一)塑造企業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新優勢
1.堅持標準引領、質量提升與品牌帶動。增強標準化在創新中的活力和作用,持續深化標準化改革工作,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各級標準製修訂;加快完成國家級高端裝備製造業標準化試點驗收和推廣,推動建設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係;強化標準化服務技術支撐能力,培育和引進一批標準化國際高端人才。資助一批國際質量比對提升示範項目,定期開展檢驗檢測服務能力比對;完善“黃埔雲質量”線上企業服務平台建設,強化檢測認證服務;支持企業開展“同線同標同質”承諾,應用全球質量溯源體係。持續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工作,支持企業創建商標品牌,支持企業創建商標品牌,推廣實施第三方品牌認證,深入開展“星級品牌認證—卓越質量標杆—政府質量獎”品牌培育行動;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區域品牌、質量示範試點,培育一批特色顯著、競爭力強的區域品牌。
2.多措並舉助力企業開拓銷售市場。培育一批智慧供應鏈係統平台,促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實現供需對接和資源共享。充分運用5G、VR/AR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禾雀花”線上線下對接平台。鼓勵企業使用“雲展示”“雲洽談”“雲簽約”等新模式開拓國內市場,支持企業舉辦線上線下產品供需信息發布會。積極推進直播電商為企業賦能,支持企業與直播運營商、直播電商精英合作,充分利用直播帶貨、場景體驗等新業態新模式。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廣交會、進博會等國際國內展覽會,擴大企業影響力,積極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二)打造廣深港澳協同創新共同體
1.鏈接港澳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新華穗港城、黃埔國際郵輪城、穗港澳航空產業基地、穗港澳出入境大樓等項目建設。推動粵港澳離散製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等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探索創新實驗室的治理機製和模式。支持區內企業聯合港澳高校院所,共同組建一批高水平協同創新平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等。推進香港大學等港澳高校在區內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探索建設港澳創業就業試驗區,優化提升科學城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澳門青年人創新創業部落等平台功能。積極推動與港澳規則銜接,全麵推進“灣區通”工程,促進資源要素便捷流動。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開展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QDIE)試點、合格自然人投資者投資境外資本市場(QDII2)試點、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
2.探索“雙城”聯動新路徑。推進與深圳高新區共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促進兩地產學研金機構開展合作。支持兩地國家實驗室雙向互設基地,推動科技人才交流、科研攻關協同、技術轉移轉化。與光明區打造生命科學成果協同轉化新高地,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的合作,協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探索與橫琴協同發展,與前海共創政策新高地,複製推廣一批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自主創新經驗和成果,協同開展投資、貿易、金融、知識產權等領域的製度與政策創新。
3.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協同發展。積極參與廣佛全域同城戰略,加強與佛山在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領域的協同合作,共同打造若幹萬億級產業集群。深化與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戰略合作,重點開展5G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領域的研發和應用展示,積極探索共建、共享兩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推動科技人才交流、科研攻關協同、科研資金流通、技術轉移轉化,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大灣區全麵深度合作先導區。積極參與“廣深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建設,協同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係。
(三)開拓“一帶一路”合作新局麵
1.譜寫中新合作新篇章。擴展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知識產權、智慧城市、金融等領域合作,打造國家級雙邊合作新標杆。加快推動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引進一批頂尖科研人才和團隊,促進國際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快建設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研究設立廣州中新知識產權商學院,完善知識產權國際化服務機製。抓住國家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契機,加快集聚各類金融要素和金融資源。建設並完善中新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
2.探索中烏合作新局麵。推動中烏(黃埔)國際創新研究院建設,圍繞先進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謀劃形成“一院多中心”格局。深化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弗蘭采維奇材料問題研究所、通用和無機化學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巴頓焊接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共建平行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鼓勵區內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聚焦科研及產業化的聯合研究、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等方麵,與研究院展開多層次、跨領域合作,推動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相關科技成果在區內轉化應用。
3.打造中以合作新典範。強化與以色列在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創業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加快建設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等創新載體,擴大中以生物產業基金規模,圍繞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等領域,加強產業技術轉化和應用。加快建設中以國際生命科學平行孵化中心,吸引集聚一批創新創業成果及人才資源。優化提升“中以生物科技之橋”項目對接會等活動,促進以色列創新技術與本土企業、高校開展項目對接和產業交流,打造中以合作的品牌盛會。
4.拓展與日韓、歐洲合作新渠道。推進與日本在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合作,規劃建設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對接引進日本研發創新資源和產業化項目。加強與韓國在新型顯示等領域的創新合作。加快中歐區域政策合作試點地區建設,引進瑞士、荷蘭、瑞典等國家的創新和產業資源;充分發揮中歐企業合作促進中心的海外資源優勢,加強對英國、歐盟清潔能源、高端教育、高端醫療等產業項目的引進力度。支持中德氫能源研究院建設,圍繞氫能源、能源互聯網及清潔技術與歐洲研發機構和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
(四)積極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
1.深化與國內園區合作共建。加強與中關村等國內先進高新區的務實合作,發揮各自在製度創新、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對外合作、園區建設、營商環境等領域的經驗和優勢,協同構建開放發展新體製、創新發展新聯盟。依托京廣協同創新中心,圍繞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產業,構建一流的跨區域科研成果產業化生態圈。以建設廣清合作區、廣銅合作區等為契機,積極探索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合作機製、共建方式等,輸出先進發展理念、品牌和成功經驗,提升經濟效益、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2.實現高水平“走出去”。積極參與中國—沙特吉讚產業集聚區等海外園區建設,推進沙特石油化工化纖一體化、深工新材等一批中沙產能重點項目合作。支持區內平台、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孵化器、生產基地、營銷網絡等,帶動技術、設備和服務輸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
七、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打造開放綠色的創新發展環境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綠色化的營商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創新政策先行先試,破除製約高質量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爭創國家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
1.推動營商環境改革再突破。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指標體係,聚焦重點行業領域改革係統集成,謀劃一批戰略性改革和引領型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以清單形式批量申請省、市授權支持。推動廣東自貿試驗區省級權限、市級權限全麵賦予中新廣州知識城。推進知識城、魚珠片區納入自貿區擴區範圍,落實科學城複製知識城省級管理權限和財稅、用地等政策。在黃埔綜合保稅區內深入實施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在國際規則銜接、人才服務、金融創新、政策兌現等方麵大膽探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爭取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試點“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探索科研任務和項目組織實施的新模式,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其研發過程的動力。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積極引進南方數字交易所,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設。
2.推動政務服務品牌再提升。堅持“企業有呼、服務必應”,深化“來了就辦、一次搞掂”“承諾製信任審批”“訂製式審批服務”等行政審批改革創新品牌,提供流程最優、材料最簡、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審批服務。開展政務服務標準化工作,積極跟進事項動態調整,進一步鞏固“一門、一窗、即辦”率。推廣企業投資建設項目三階段、承諾製信任審批辦理施工許可,實現“拿地即動工”。深入開展綜合許可改革,將行業經營、項目開工涉及的多個審批事項進行一次性綜合許可。開展電水氣熱網聯辦改革。探索“區塊鏈+信用監管”“區塊鏈+商事服務”等模式,創新“AI+政務”,實施智能秒批(核)。創建廣東省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推行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製度。建設更具彈性的包容審慎監管製度,探索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實施行政審批與技術審查相分離、一套圖紙跑報建。全麵落實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措施。升級“一門式”政策兌現服務,探索免申即享、主動兌現等新模式。
3.推動知識產權綜改再深化。加快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園區、國家級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創建知識產權跨境交易平台。建設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中心,發展質押融資,持續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發行證券化產品。推廣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爭創國家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示範區,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示範企業。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資源集聚優勢,實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健全“行政+司法+仲裁+調解”結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完善涉外維權預警機製。
(二)探索製度與政策創新
1.優化高新區管理體製機製。強化高新區管委會對各分園的規劃引導、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統計管理,加強高新區整體形象的主動展示和宣傳,推動創新要素在園區間自由流動和共享,促進各園區緊密合作、協同發展。探索建立以“崗位管理製、績效考核製、薪酬激勵製”為特征的人事與薪酬製度,充分調動和激發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國有企業激勵製度,深化國有企業重組和混合所有製改革,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2.構建高質量發展政策體係。完善“金鑲玉”係列政策及配套實施細則,做好政策兌現。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用、應用場景、產業創新共同體、大企業平台化、技術移民、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等方麵,積極向國家和省、市爭取相關權限,製定出台相關政策。開展企業創新積分製,構建基於創新能力評價的科技企業增信機製,為企業提供精準政策和服務。推動灣區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改革與規則融合,重點在促進資金跨境使用、科技人才跨境便利流動等方麵取得政策突破,促進穗港澳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通。
3.探索包容審慎監管製度。充分挖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求,研究設計促進相關企業及新興產業爆發成長的新經濟製度,對數據安全、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規範進行快速迭代。加強對新生事物發展規律的研究,感知產業跨界機遇與訴求,分類量身定製包容審慎的監管規則和標準,營造包容試錯的製度環境。建立產業共治機製,吸引產業界、科技界、投資界、智庫等多元主體參與,形成以業界共治引領多元民主協商機製的產業治理新格局。創新平台企業監管理念和方式,建立健全適應平台經濟發展的新型監管機製。
(三)爭取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園區
1.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係。持續開展綠色項目、綠色企業的認定管理工作。支持區內企業、研發機構等申請國家、省綠色技術相關研發項目,加大獎勵與資助力度。探索製定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綠色技術與裝備淘汰目錄等,引導綠色技術創新方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加強產品能耗限額、碳排放、汙染物排放等強製性標準的執行力度,倒逼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與升級改造。擴大政府綠色采購範圍,鼓勵國有企業、其他企業自主開展綠色采購;用政府采購的方式,購買市場急需、實用性強、開發基礎好的共性關鍵綠色技術,並向社會免費推廣應用。
2.促進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推動各類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集聚發展,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綠色支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等,引進和設立綠色評估認證、環境風險評估以及與綠色金融相關的資產評估、信用評級、金融信息等機構或行業協會。設立綠色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的信貸支持,開展排汙權、節能量(用能權)、水權和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業務。鼓勵保險機構向企業提供貸款保證保險、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綠色農業保險、藥品置換責任保險、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等創新型綠色保險產品。設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吸引撬動社會資本設立子基金,重點投資綠色產業和綠色技術創新企業。
3.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動城市更新,大力實施舊村拆遷改造,優化提升發展空間和麵貌。打造立體化交通網絡,加快地鐵、有軌電車線網以及重要交通節點、重點路網建設,推動黃埔高鐵站、知識城高鐵站、穗莞深城際軌道等高快速路建設,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打好藍天碧水青山淨土四大保衛戰,著力打造天鹿湖森林公園、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等生態景觀,嚴格執行環保準入標準,加大環境執法力度。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麵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凝聚政府部門、基層黨組織、社會各階層人士力量。建立高新區發展聯席會議製度,定期召開專題討論會,對高新區發展重大戰略和關鍵問題進行討論、決策。成立由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組成的專家谘詢委員會,為高新區創新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二)加大資金支持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重大項目、專項資金支持。加強財政預算和規劃實施的銜接,統籌財政資金投入,圍繞規劃重點任務積極予以保障。健全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高新區創新創業生態建設。
(三)強化考核評價
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應用。將重點目標納入對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考核評價,通過組織專項督察、專題會議研究等方式推動考核評價工作的落實。
(四)做好規劃落實
建立工作責任製,對重點任務進行詳細分解,逐級落實明確責任。與國家、省、市有關規劃做好銜接,圍繞基礎研究與成果轉移轉化、重點產業發展等方麵編製專項規劃或行動計劃,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