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開幕。張旭華 攝
“波羅誕”千年廟會開幕,身著漢服的年輕男女在“海不揚波”牌坊下經過。李劍鋒 攝
雜技空竹表演《南海旭光》。盧浩輝 攝
群舞《嶺春踏青》。
3月19日晚,2024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南海神廟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最古老、最盛大、最具影響力的千年廟會,“波羅誕”千年廟會首次在夜間舉辦開幕式,帶動“夜經濟”展現文化大區的特色魅力。
今年“波羅誕”千年廟會為期三天,於3月20日至22日(農曆二月十一至二月十三)舉行,活動時間為每天9:00至18:00。當晚開幕式以“龍騰四海啟征程”為主題,歌曲、雜技、舞蹈、粵劇等多個重磅節目接連登場,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同台獻藝,“文化範”融合“科技範”點燃文化黃埔新活力,更有首發歌曲《未來更精彩》、情景舞蹈《海不揚波》等體現滿滿“原創範”。眾多遊客來到南海神廟這一“海絲文化”發源地品文化大餐、享美食演出、感民俗風情,對這場“民俗盛宴”讚不絕口。
夜間演出融合“科技範”
體驗打開千年古廟全新方式
千燈綻放,光影舞動。夜光龍、夜光獅在熱熱鬧鬧的鼓聲中酷炫亮相,“波羅誕”千年廟會拉開序幕。緊接著LED大屏上出現藍色海浪,一艘“扶胥號”龍船裝置映入眼簾,“揚帆起航”的海絲盛景重現在觀眾麵前,寓意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祝願。
“這次開幕式我們也完全改變了以往的傳統方式,從白天改為晚上,這也是一次大膽的嚐試。”國家二級導演、廣州歌舞劇院導演,波羅誕開幕式總導演楊洪濱表示,今年“波羅誕”啟動儀式上的龍船造型既映照著龍年,又以此符號昭示廣府特色文化符號和傳統非遺項目龍舟。夜光龍獅創新性使用了燈光效果,將武術、鼓樂、戲曲與舞龍舞獅巧妙結合,充分展現文化與科技交融的魅力。
廣東醒獅省級非遺傳承人、廣州市龍獅協會會長趙偉斌說:“非遺是一個活態傳承的過程,開幕式所使用的廣府龍舞、廣東醒獅傳承千年,是國家級、廣州市的非遺項目。如今我們用數字科技和燈光,以新的形式呈現優秀傳統文化,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市民孟丹全家一起從大沙地趕來參加活動,她表示今年的燈光和舞美很有創意,帶來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我們專門帶小朋友一起來看開幕式,小朋友很喜歡夜舞龍舞獅,現場氣氛很熱鬧。”
民俗特色碰撞“文化範”
穿越千年再現黃埔曆史文化底蘊
“波羅誕”千年廟會已經成為展現黃埔區曆史文化底蘊的重要窗口,是傳播“海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也是黃埔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特色符號。
當晚的活動充分融合曆史民俗和現代文化,交融出一場“文化範兒”十足的傳統民俗盛宴。粵劇例戲《八仙賀波羅》片段,描述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前來祝賀南海神一年一度波羅誕的盛景,包含“國泰民安”、“長壽不老”、“招財進寶”和“百子千孫”等美好寓意。廣州雜技藝術劇院演員帶來雜技空竹表演《南海旭光》,一甩、一沉、一收、一放,身姿輕盈的演員用繩線牽引著空竹的運動方向,閃著彩光的空竹高速旋轉,時而衝向高空,時而又如流星般落下,讓觀眾們目不暇接。群舞《嶺春踏青》中,三月的黃埔春意正濃,一群清麗的嶺南女子踏青而來,以舞為詩,書寫嶺南情韻。
民樂與詩詞表演《南海神廟碑附詩》以南海神廟的唐碑碑文為背景創作,該碑文由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所撰,敘述了唐代海上貿易盛況和海事活動,是詩人韓愈留給南海神廟珍貴的文化遺產,將黃埔千年古碼頭的繁榮,從曆史帶進現實。
創意聯排盡顯“原創範”
文創集市點亮黃埔“夜經濟”
“未來更精彩,當好改革排頭兵,高質量發展火車頭行穩致遠……”一首原創《未來更精彩》作為本次開幕式的謝幕曲,唱響“未來”、唱響希望,唱響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高質量發展、穩中求進的發展勁頭。
一曲原創《海不揚波》唯美古風舞蹈,融合了南海神傳統文化和藝術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南海神廟千年牌坊“海不揚波”為題,表達了古時海上貿易平安的美好願景,猶如山河星辰般浪漫。
本屆“波羅誕”為市民群眾提供一個可觀、可賞、可玩的千年廟會,創新性探索提供夜遊文化體驗。開幕式當晚的文創集市設置有民俗展示、文創、輕餐等,滿足市民遊玩“打卡”的多樣需求。
傍晚6時15分,50位身著漢服的小姐姐從西門橋巡遊進入主會場,吸睛十足引得現場眾多遊客駐足圍觀和拍照。隊伍當中身著飛魚服的劉帥楠說,他所穿的民俗服飾是明朝時期錦衣衛的冠禮服飾。“波羅誕節日氛圍滿滿,在這樣的節日慶典裏麵我們穿這種禮服更有節日氛圍,我第一次來參加波羅誕,就立刻被這裏給吸引住了,在現場感受到了滿滿的熱情。”
(林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