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全球投資促進年”啟動。李劍鋒 攝
重點項目集中簽約。李劍鋒 攝
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第三批產業發展顧問授牌。李劍鋒 攝
嶺南春早,實幹爭先。繼廣東省、廣州市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後,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馬不停蹄,奏響新一輪“大抓投資、抓大投資”號角。2月21日,以“創新融合,共贏未來”為主題的2024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投資促進大會召開,正式開啟黃埔全球投資促進年活動。
作為新春第一會,本屆投資促進大會誠意滿滿,幹貨滿滿。43個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額約516億元,預計產值營收約954億元;聘請28位產業大咖為招商顧問;定下年度目標,力爭全年引進400個以上項目,每個重點產業引進10個以上建鏈強鏈項目……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還從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資金、土地、應用場景等要素全方位切入,提出一係列招商引資的支持措施,做到全要素保障招引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企業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堅決扛起“經濟大區真正挑大梁”的使命擔當,牢牢抓住招商引資“生命線”,聚力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力擦亮優質服務的“金招牌”,以招商引資的新突破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躍升,為全市的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錨定招商目標:每個重點產業引進10個以上建鏈強鏈項目
在這場“開門紅”的大會上,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一舉摘下累累碩果,顯示了過硬實力和產業魅力。會上,兩批重點項目進行集中簽約,其中,視源全球總部、埃安航跡自動駕駛、卡沃無人機等單個項目投資超10億元。43個簽約項目投資總額約516億元,預計產值營收約為954億元。
據悉,此次簽約項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製造、汽車行業、人工智能與智能裝備、低空經濟等多個產業。其中,埃安航跡自動駕駛項目由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與自動駕駛領域獨角獸公司北京航跡科技合作投資。該項目主要從事自動駕駛車輛的產品定義、研發、測試、銷售等,將助力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汽車產業加快向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領域轉型。
“廣州開發區集聚了先進產業和傳統產業,市場廣闊外,務實和高效的營商環境也十分吸引我,他們不單單隻是在招商引資,而是真正為企業打算,幫助企業成長。”盈合(廣州)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崗感慨。盈合科技是此次集中簽約的企業之一,該企業的盈合機器人項目將聚焦機器人本體研發、智能製造智能服務係統應用等領域,推動黃埔區打造機器人生態圈。
有新企業的加盟,也不乏本土企業的再度“加碼”。視源電子作為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本土成長並在主板上市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代表企業,目前已成長為全球領先液晶顯示主控板卡和交互智能平板供應商。此次視源全球總部基地項目落地加持,將加速做強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一直視招商引資為“傳家寶”,去年大力實施招商“123”行動,實現新設外資企業超250家、增長35%;實際利用外資突破30億美元大關,占全市的44%;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超2000億元、增長4.1%。平均每天簽約超1個項目,共簽約項目402個,計劃總投資超3500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10個。TCL中環、孚能科技、遇賢微電子、大信旋翼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項目相繼落戶。
今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再度加碼,高規格開展“全球投資促進年”行動,力爭全年引進400個以上項目,每個重點產業引進10個以上建鏈強鏈項目,大力培育十大民營頭部企業,力爭5年內培育3家五百億級企業、5家百億級企業。
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超5000家,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連續5年位居全國經開區第1,集聚500強投資製造業企業(項目)320個,其中78家外資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設立企業(項目)179個。
壯大招商力量:聘請28位產業大咖為招商顧問
為打造高能級招商“朋友圈”,壯大招商力量,本屆投資促進大會為第三批28名產業顧問授牌。這些產業大咖來自國際谘詢機構、行業協會、省市國有企業、國內外企業等領域,擁有強大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產業經驗。他們將借助各自強大的“朋友圈”和平台資源,在項目投資、人才引進等方麵牽線搭橋,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全球招商集聚智慧、貢獻力量。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具備了基礎雄厚的產業生態,成熟優化的營商環境,以及活力迸發的人才平台,是企業(項目)投資落戶的不二之選。”作為28名產業顧問之一,仲量聯行華南區總經理吳仲豪十分看好黃埔的投資前景,他認為項目落地最關注三大因素是區域產業生態、創新能力以及整體營商環境,而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八大支柱產業均已在前、中、後端,成功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創載體平台及完善的科技企業培育鏈,吸引了大量全球尖端產業人才彙聚於此,其政策體係也尤為亮眼,前後共經過6次的推陳出新,出台了超600項改革舉措。
廣州產業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羅俊茯深有同感。“廣州產投接近一半的資金和項目都投資在廣州開發區,項目落地後預計投資額超200億元,充分說明這裏是廣州產業生態最佳、營商環境最好、企業家離成功最近的地方。”據悉,作為廣州唯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下一步,廣州產投將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黃埔區優勢產業和航天航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引入更多高質量項目落地黃埔。
廣州中以生物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蘇格·基萊特曼博士提到,新加坡、韓國及歐洲的國家都在創造更好發展生態和創新體係,他覺得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就是在生態建設和創新體係等方麵最好的一個區域,最為包容和開放。
此外,作為參會嘉賓之一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廣州事務所所長岡田英治認為企業發展安全感很重要,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擁有優質“營商環境”,是日本企業投資能持久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悉,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統籌“政府部門+園區國企+社會招商”超400人的招商人員隊伍,針對區內13個產業鏈條培養儲備專業的招商人才庫,進一步加強與第三方投資機構、谘詢機構的合作,不斷拓展項目來源渠道,並計劃建立招商大模型係統,以數字化賦能招商工作。
瞄準招商方向:以鏈招商構建高端高質現代化產業體係
招商引資貴在精準、重在實效。今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把招商瞄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針對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全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
一方麵,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搶抓科創“新風口”,聚焦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著力引進一批隱形冠軍、“小巨人”“獨角獸”企業和項目。加快推動“2+3+N”戰略科創平台集群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力爭全年落地轉化項目50個,培育獨角獸企業5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3000家。
另一方麵,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緊盯頭部企業招大引強,積極對接新加坡、歐美、日韓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力引進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500強、民營企業500強企業。立足培育本土的龍頭企業,深入實施“新埔商”和“苗圃培育”工程,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大產業現代高端”的良好局麵。
“今年我們也會加速進入商業航空、低空經濟這種新型產業賽道,引入行業頭部企業、項目,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從零到有、從有到優奠定良好的招商項目儲備基礎。”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文日煜介紹道。
對於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招商方向,北京元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合夥人張誌勇十分認可。“廣州開發區發展空天產業有許多先天優勢,已經集聚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以及優秀的空天企業代表,有了一定的產業生態。”張誌勇希望把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打造成全國空天產業的龍頭帶動區域。據悉,接下來,北京元航將在黃埔成立一支規模達15億元的空天硬科技產業投資基金,並計劃將企業華南總部落戶於此。
此外,在人才方麵,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緊盯戰略人才招才引智,引進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更多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搶抓招商機遇:全要素招商給足企業信任感
麵對當前“二次創業”再造新廣州的曆史機遇,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如何繼續勇立潮頭,幹出一片新天地?全方位要素招商,從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全方位切入,真正實現與企業同頻共振,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作出的堅定回答。
“黃埔區的投資環境是由人組成的,我們和相關部門在溝通過程中感到非常親切,他們幫我們解決問題,就像解決自己的問題一樣,而且招商團隊專業水平高,工作效率快。”邁勝醫療集團董事長田源對黃埔的營商環境讚不絕口。
精心栽好“梧桐樹”,引聚更多“金鳳凰”。除了服務,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在政策上也是真金白銀給足企業,去年重磅推出“高質量30條”“促經濟8條”等係列政策,兌現各類政策資金127億元。
今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進一步優化高質量發展“1+N”政策體係,優化整合“金融10條”“風投10條”等金融政策,聚集金融要素、擴寬融資渠道,聯動廣州產投、創投母基金,在省、市國企產業資本協同下,共同撬動更多社會化專業資本,持續厚植企業和項目發展壯大“土壤”。
在夯實配套“硬支撐”上,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也是給出實打實的土地保障。
“我們將重點推進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12個超過1000畝的產業用地連片規劃建設,充分釋放土地資源活力。”廣州開發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蔡偉斌介紹。據悉,廣州開發區、黃埔區預計全年收儲土地1.69萬畝,平整土地7673畝,打造各類產業載體3000多萬平方米,在知識城、科學城、生物島新建了一大批專業產業園區。同時為項目提供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的落地載體,讓企業來了“有地可用、有樓可租”。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戰新產業、未來產業,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打造示範引領性應用場景。去年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建立了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發布機製,為各行各業提供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政務、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場景,目前已發布我國首個5G自動駕駛應用示範島(廣州國際生物島)、大灣區首個空中智能交通體驗中心等超20項應用場景需求。今年將依托區內每年超2000億的龐大固投建設體量,推動建築工業化,為數字化轉型、無人駕駛、氫能儲能、低空經濟等產業提供更多的場景動力。
(徐潔芹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