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40年·親曆者說”首期活動現場。
80年代的西區為軟土地基,淤泥層達20多米深,在淤泥中打地基異常艱苦。
四十年前,廣州開發區還未“出生”,這裏還是一片荒灘蕉林;四十年後,廣州開發區多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經濟開發區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接近9000億元,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科創熱土。這四十年裏有著怎樣的奮鬥故事?
3月28日,“潮起40年·親曆者說”係列主題活動啟動儀式暨首期活動在廣州開發區的發祥地夏港街道舉行。首期活動以“創業維艱 奮鬥以成——從兩萬元起家的廣州開發區奇跡”為主題,邀請了董明訓、繆司、代新祥、肖瑩閱四位廣州開發區發展曆程的親曆者講述他們的故事。
今年是廣州開發區建區40周年。“開發區人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裏,靠著殺出一條血路的開發區精神,以一紙批文、一塊土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創造出一係列‘全國第一’,以實際行動和卓越答卷詮釋了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開發區精神。”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委員、黃埔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虎在致辭中表示。“潮起40年·親曆者說”每期邀請3-5名訪談嘉賓,回顧廣州開發區40年風雨兼程的奮鬥之路,大力弘揚開發區精神,點燃全體黨員幹部“二次創業”激情,譜寫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兩萬元的開辦經費
1984年3月,中央召開沿海開放城市座談會,提出要參照經濟特區的經驗,進一步對外開放包括廣州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在這些沿海港口城市選擇一塊地方,按照經濟特區的政策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此拉開了廣州開發區從起步到騰飛的序幕。
辦公經費捉襟見肘,租用東方賓館副樓的一個會議室1262房作為籌備領導小組的第一處辦公室,第一批辦公桌做工粗糙,拉去辦公地點差點連保安都拒收……作為廣州開發區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之一,董明訓在現場講述了廣州開發區篳路藍縷的創業過程。
當時,為解決辦公經費問題,籌備小組向市財局寫一張條子,要求劃撥辦公經費1萬元。“在1984年,萬元戶已經算很富裕了,但是對於開發區的籌備而言,1萬元確實顯得太寒酸。”董明訓說。於是,當時籌備小組組長朱森林在“一萬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橫,便成了“二萬元”,成為開發區的第一筆經費。
作為第一批踏過荒灘蕉林的創業者,董明訓深情回憶那段吹沙填土的歲月。“我們花3年時間,把整個西區平均填高了3米,除挖掉北邊將軍嶺三個山包取土石外,還把東江、珠江江底的泥沙連水一起抽上來,待水退後留下沙子,早期的西區工地就像一片沙灘。我和同事龍義踏勘現場時,穿過蕉林,常常被汙泥粘住了鞋底,我穿爛了兩雙棕黃色的塑料涼鞋。”
一片丹心報黨恩的“拓荒牛”
1984年開發區籌建初期,繆司從黃埔區委辦公室副主任,調任廣州開發區商業服務總公司部門經理,成為開發區“拓荒牛”中的一員。“當時開發區是一片稻田,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繆司回憶道,“我是商業服務總公司的經理,商業配套服務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就落在我們的身上了,所以我們在那裏劃了一個地方出來,搞了一個很簡陋的商業街,讓那些生活上、生產上和那些小商小販能夠有個地方經營。建區那時條件確實很艱苦,但是現在廣州開發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離不開黨的領導。”
繆司今年已經90歲高齡,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堅持交納特殊黨費,11年來共交納了6.6萬元。他說:“黨培育我們這麼多年,我們應該對黨感恩。我晚年也沒有什麼大貢獻了,所以就通過交特殊黨費的方式作貢獻。”
現場他還朗誦了一首打油詩表達自己的情感:“感恩黨育數十年,遺憾晚年無貢獻。多交黨費獻遺體,一片丹心永不變。
讓在西區發展的每一個企業受益
2007年來到廣州開發區的代新祥,現任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夏港街道黨工委書記。
現場,代新祥回憶起廣州科學城“從無到有”的背後故事。“科學城開發建設過程中,雖然條件苦了點,但那時從領導到我們每一個同事,大家幹事創業的氛圍非常好,沒有誰有畏難情緒。每個星期六我們都要回單位開例會,有時中午工作餐也是在開會,邊吃飯邊開會。大家都知道三年建設一個新城,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隻要能夠齊心協力,一些難題就能攻克。”
談到當下西區發展麵臨的難題,代新祥表示,去年廣州開發區全麵啟動西區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40條具體工作措施,力圖通過三年的時間,推動西區重返巔峰狀態,外通內聯顯見成效,建成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案例。“西區本身就是一個產業聚集區,它的產業基礎依然現在是廣州最好的地方之一。接下來還會在內聯外通方麵繼續努力,實現物理空間的優化,尤其是兩個過江通道,未來打通後西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會讓在這裏發展的每一個企業受益。”
在對外合作方麵,代新祥還很高興的談起前不久香港貿發局主動上門來談合作,“主要是因為西區通過穗港智造合作區平台,建立了與香港“五位一體”的合作機製,雙方對接機製日益健全,今後我們跟香港的合作將會越來越多。”
新時代的開發區人接續奮鬥
作為廣州開發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肖瑩閱回憶起2003年大學畢業到廣州開發區工作的時候。“一直走到西區夏園才看到幾棟民居在路邊,繼續往後走,街道上又變得冷冷清清,沒有行人,也沒有商店,隻有呼嘯而過的大貨車、工程車,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工業園區的樣子。”
肖瑩閱動情地回憶說:“後來我們親眼見證了筆崗立交拔地而起,開發大道橫空出世,科學城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總部經濟區建設如雨後春筍,知識城、海絲城日新月異,高級寫字樓、活力商圈、高品質住宅層出不窮,二中來了,中山三院也來了……”
這些變化是一代又一代開發區人接續奮鬥出來的。據統計,廣州開發區建區以來年均GDP增速達21.1%,以廣州市6.5%的土地麵積創造了全市約40%的工業產值、17%的稅收收入和15%的GDP。作為新時代的開發區人,肖瑩閱表示自己有幸見證和參與了廣州開發區的建設發展,同時也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除了回顧過去、立足當下、麵向未來,“潮起40年·親曆者說”活動還力求“跳出廣州開發區看廣州開發區”。活動中,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謝迪斌說:“作為廣州市委向國務院申報並獲批的全國首批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廣州開發區是廣州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廣州開發區的創業史是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縮影,是中國早期改革開放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經濟效益、發展理念和運行機製在全國是領先的,創造了改革開放與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相結合的開發區精神。開發區經驗是我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當下黨員幹部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葉勁旺、範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