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公布2023年下半年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考核情況,黃埔區聯和街獲評考核“優+”檔次,成為黃埔區唯一獲得“優+”的街道。一直以來,聯和街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瞄準垃圾分類工作堵點痛點,以“四個堅持”推動街道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堅持協同發力
壓實各方責任
聯和街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總結季度存在問題、鋪排重點工作計劃;建立每月垃圾分類工作通報排名機製,充分發揮垃圾分類專管員和第三方服務督導作用,壓實垃圾分類責任,做好基礎數據、宣傳培訓、對接落實、考評督導、投訴處理、整改跟進等工作。
為提升大件垃圾轉運效率,聯和街建立大件廢棄物拆解中心,街道組織統一收運,並與環衛部門回收有效銜接,打通大件廢棄物處理“最後一公裏”。2023年,該街道共清運四類垃圾51458.06噸,其中廚餘垃圾(廚餘+餐廚)9909.70噸,其他垃圾36837.35噸,可回收物4709.77噸,有害垃圾1.23噸,垃圾處理做到日產日清,回收利用率超28%,廚餘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超94%。
堅持科技賦能
優化生活垃圾投放點
2023年,聯和街共升級改造4個兩網融合點、2個環衛工人驛站、42個投放點及收集點(含廂房式投放點33個)。為確保生活垃圾投放點便民利民,街道嚴格做好點位選點公示、居民意見收集工作,解決投放點用電用水難問題,有序推進投放點廂房式改造、智能化提升及兩網融合點打造,確保所有投放點建設均達“七要素”(硬底、遮雨、公示、照明、洗手、洗手液、擦手紙)標準。
為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聯和街於2021年引入了垃圾分類智能監控係統,並在2023年成功打造街級垃圾分類投放點監控中心。監控中心設置15小時監控專班,由智慧巡檢協同配合,確保垃圾落地、滿溢、偷倒等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居民自覺分類效果明顯提升。目前,全街共有442個垃圾分類攝像頭,涵蓋了全街12個社區18個入住小區投放點、兩網融合點、宣教基地等分類區域,監控覆蓋率達100%,充分實現了垃圾分類管理智能化、監管可視化、督導無人化。
堅持精準施策
探索農村垃圾分類新模式
聯和街實施物業管理居住小區“一庫三檔”垃圾分類工作管理製度,持續跟蹤各物管小區分類現狀,建立問題清單,聚焦短板弱項,狠抓整改落實。2023年,聯和街牽頭組織18個小區,共開展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專項提升行動118次,發動黨員、誌願者及工作人員2186人次,現場引導居民自覺分類、正確分類。
對於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聯和街沒有簡單套用城市物業小區垃圾分類模式,而是立足實際、因地製宜,全力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服務到家”新模式試點工作。在天鹿湖社區老屋、茶山下、榕樹坑、慕園村4個區域內,開展村戶撤桶和上門收運垃圾一條龍服務工作,早中晚三個時段專人負責上門收運,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人居環境幹淨整潔。
堅持宣傳引導
營造垃圾分類“新時尚”
聯和街打造垃圾分類立體化宣傳矩陣,有序開展垃圾分類“五進”宣傳、“全民行動日”、宣教基地科普等活動,廣泛發動黨員、誌願者帶頭參與,將垃圾分類培育成居民生活“新時尚”。2023年,該街道累計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活動155場、入戶宣傳40579戶,月均覆蓋率達15.6%。
(周敏如)